260亿气候资金被冻!圣安东尼奥社区如何自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7 01:56 1

摘要:他当着一堆国家元首的面,直接说气候变化是“史上最大的骗局”,还抱怨联合国当年拒了他公司的翻新项目,说要是他来弄,塔楼早装上桃花心木墙板了。

2025年联合国大会上,特朗普那番话我真是印象深刻。

他当着一堆国家元首的面,直接说气候变化是“史上最大的骗局”,还抱怨联合国当年拒了他公司的翻新项目,说要是他来弄,塔楼早装上桃花心木墙板了。

见过不认科学的,没见过这么理直气壮的,满堂领导人都把全球变暖当生存威胁,就他特立独行,搞不清是真不懂还是装不懂。

更离谱的是他对其他国家的态度。

那些不跟他走极端民族主义、不反移民、不捧着化石燃料的国家,他直接放话“你们的国家正走向地狱”,尤其针对“英语世界”的国家。

本来想他可能只是嘴上硬,后来发现不是,他在国内干的事才叫“釜底抽薪”。

他先是搞破坏气候监测的事,蓄意撞毁气候观测卫星,还把夏威夷那个监测大气变化的天文台、国家气候监测网络都关了。

没有这些设备,怎么知道地球升温多快、极端天气啥时候来?这不就是瞎断自己的“眼睛”嘛。

还有联邦环境正义项目,本来是帮那些受污染、受气候破坏最严重的群体,也被他停了,受灾社区的援助资金也砍了。

2025年政府停摆后,他又出了个狠招,冻结260亿联邦资金。

这些钱本来是给民主党主导州搞交通和可再生能源的,就因为民主党要恢复预算里被砍的公共医疗服务,他就拿这个报复。

《碳简报》之前算了笔账,这么一搞,美国的污染排放基本不动了,未来五年还得多排70亿吨温室气体,这对气候来说可不是好事。

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也被他折腾得不行,政府问责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七月山地洪灾的时候,FEMA才凑出15%的事件管理人员,响应慢得要命,最后130多人没了。

报告还说,要是接下来的飓风季跟2024年一样严重,FEMA怕是根本扛不住,联邦层面这么不作为,基层社区要是再躺平,那老百姓可就真没指望了。

讲完特朗普这边的操作,咱再看看另一边,基层社区可没闲着,圣安东尼奥的比肯山社区,就是靠自己硬生生扛住了难关,他们的故事还挺让人暖心的。

比肯山这地方有点意思,以前是殖民时期的富裕“郊区”,现在老房子新住户混在一块儿,有找便宜房的居民,也有想翻新房子赚钱的投机者。

不过好在这儿的人挺团结,业主协会活跃,新老居民也能处到一块儿,不少人还受过灾难应对培训,这为后来的自救打下了基础。

2021年冬天那场风暴,把这儿的人折腾得不轻,全市几十万人断电,好多人好几天没electricity,后来水塔的燃气发电机也坏了,连水都没了。

当时“影响公会”的莎拉・伍尔西,在当地有个社区中心,她赶紧组织居民挨家挨户帮忙。

莎拉后来回忆说,那几天邻居们特暖心,有人需要煮沸的饮用水,有人就捎带送一打鸡蛋,你帮我我帮你,循环着来。

也是那时候她才发现,其实寒潮来之前,好多人早就吃不饱饭,“勉强维持生计”了,这场风暴也让社区明白,不能光等政府。

后来圣安东尼奥市政府搞“气候适应型社区”计划,比肯山成了示范区,莎拉的“影响公会”成了核心伙伴。

他们干了三件实在事,一是把邻里关系搞得更密,二是摸清社区里有啥资源、有啥能人,三是提前说好灾害来了该咋互助。

伊丽莎白・艾克霍恩这大姐就是其中的骨干。

她知道步行范围内有两家商户,极端天气时会开门当避寒或避暑中心,也知道谁家有燃气灶,断电了能做饭还能净化水,甚至清楚有个商户专门给街区留了80加仑饮用水,就怕供水出问题。

这些信息她还跟邻居们共享,大家心里都有底,本来市议会后来因为财政紧,把这项目的钱给撤了,我还担心他们咋办。

结果人家早有准备,因为之前就不信任政府,提前设计了备选方案,还找了创新的财务办法,最后调用上一年度的预算,把项目撑到了2026年。

这种未雨绸缪的劲儿,比依赖不靠谱的联邦政府强多了,聊完比肯山,咱再去圣安东尼奥的南区看看,那儿的情况又不一样,但同样让人佩服。

南区移民家庭多,收入不高,周围全是废金属回收站和汽车拆解场,灰尘废气特别多,以前市政府根本不管这儿。

“团结力量”这个组织是这儿的核心,牵头的都是拉丁裔女性,从1990年李维斯工厂关了就开始帮当地女性。

后来市政府主动找上来,想合作搞气候韧性项目,毕竟之前他们自己搞啥都失败,知道得靠社区。

再后来,奥斯汀的AdaptationInternational也加入了,这家公司是女性创办的,专门帮着把气候科学和社区行动连起来。

今年夏天,他们还拿到了“气候智慧社区计划”的9.6万美元资助。

他们搞的“南区抗热韧性项目”也很实在,种中型树木,既能防森林砍伐又能降温,给困难家庭装热泵制冷,还搞了个城市林业计划,给社区青年开18美元一小时的工资。

为了避开特朗普政府对公平性项目的打压,他们用了“劳动力发展”这个说法,其实干的还是原来的事

AdaptationInternational的塞琳・伦登说,这没改变他们跟社区互动的方式,该干啥还干啥,其实不光美国,全球的极端天气都在敲警钟。

2003年法国热浪,近1.5万人没了,当时好多人家空调坏了,连放遗体的地方都没有,2024年孟加拉国42℃的高温,3000万学童连续两年停课。

沙特麦加更夸张,47到49℃的天,1300多个朝圣者徒步时没了,美国去年也有1000多人死于高温,可联邦层面连个高温标准都定不下来。

加拿大科学家大卫・铃木,是顶尖的环保活动家,他今年七月就说,想避免最坏的气候后果,“为时已晚”,还呼吁大家把“生存单位回归到地方社区”。

说芬兰都让公民自己准备应对冲击,清点社区资源,我觉得他说得对,政府反应又慢又不靠谱,基层社区自己团结起来,才是最实在的防线。

不管是比肯山的邻里互助,还是南区“团结力量”的积极行动,都说明一个理,面对气候危机和政府不作为,基层社区不是没辙。

他们靠自己的智慧和团结,填补了治理的空白,也守住了自己的生存权。

未来应对气候问题,怕是还得靠这些小社区的力量,毕竟再大的政策,最终落地还得看老百姓自己动起来。

来源:游史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