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约公元前1300年前后,在中国商朝晚期出现了一种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就是现代学界所称的“甲骨文”。有时也被称为“契文”或“甲骨卜辞”。甲骨文的发现,把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社会从传说带入可考的历史,使得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形成体系的古文字之一显现于世。甲骨
大约公元前1300年前后,在中国商朝晚期出现了一种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就是现代学界所称的“甲骨文”。有时也被称为“契文”或“甲骨卜辞”。甲骨文的发现,把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社会从传说带入可考的历史,使得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形成体系的古文字之一显现于世。甲骨文既承接了原始刻画符号的传统,又直接通向西周以后的书写系统,是汉字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甲骨卜辞
与之并行的还有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学界称之为金文;金文在用途与体制上更趋庄重和正式,而甲骨文则以占卜记录为主,二者共同构成早期汉字体系的两个重要面向。
青铜器的铭文与甲骨占卜文
陆懋德等近代学者对这些刻辞进行系统整理后,甲骨文成为学术命名并被广泛研究。迄今出土的甲骨残片约十五万片,记录的不重复单字大约有四千五百个,学界已较为通用识读的约一千七百字左右。甲骨文字中既有明显的象形成分,也出现指事、会意等造字方法,所谓汉字“六书”原则的雏形在这里已有体现。
甲骨文中的“车”字
更重要的是,甲骨文所载内容极为具体,为我们理解殷商人的政治、宗教、生产与日常生活提供了直接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许多青铜器铭文中难以厘清的年代、人名与礼制问题,借助甲骨文往往能够得到补充与澄清,例如武丁、妇好等王室人物的历史信息即由此得到确证。
把一片动物的甲骨变为记载事物的卜辞,背后有着固定的制作与占卜流程。首先是材料的选取与加工。专事占卜的卜官会挑选龟甲或牛肩胛等坚硬骨板,反复刮磨至平整,在甲骨背面凿出长方形的槽,并在槽旁钻出一或数个小窝,这些位置在之后用以受火炙烧并生成裂纹。加工过程还常伴有对材料来源、保管情况的刻记,便于后续归档管理。
其次是施火问卜。占卜时,卜官用火灼钻孔,使甲骨正面产生特定形状的裂纹,古人把这些裂纹视为神灵或祖先的“兆”,通过观察卜兆的形态来推断吉凶、决定行动。最后则是刻写卜辞,卜官在兆纹旁或甲骨背刻下占问内容、所用干支年日、卜断结果以及事后是否应验,形成简练而格式化的文本。一条完整的卜辞通常包含前辞(时间与当事人)、命辞(所问之事)、占辞(卜断结果)与验辞(事后应验情况),虽字数不多,但信息密集且条理分明。
火烧问卜
从这些卜辞的题材可以窥见殷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业事务是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商王对丰年与征收十分关注,常对都邑及四方属地的“受年”(收成情况)进行占问,从而指导田间管理与国家征赋。
农业占卜甲骨文“黍”
气象问题同样频繁出现,因古人“靠天吃饭”,故有大量关于“今日雨否”“雨自何方来”的询问。
气象占卜甲骨文“雨”
生育与疾病类卜辞多见于王室与贵族的档案,尤其以武丁时期妇好的卜辞为代表;妇好墓中出土的甲骨与随葬器物向我们展示了生育时的测筮、对男丁的偏重以及对疾病(如牙痛)的关切,反映出当时家庭观念与医疗实践的若干侧面。
妇好生育占卜
此外,行猎、出征、祭祀的程序、梦兆解释、天象观测等内容亦经常出现,显示出卜筮在政治决策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程度:从王室重大国事到私人家事,均常以问卜作为决策参考。
祭祀占卜
就文字形态而言,甲骨文的象形特征尤为明显。许多字直接摹写物象,这一特点使若干甲骨字与后世汉字在形义上呈现连续性,如“车”“鱼”等字的早期形态与实物轮廓相近,后世文字可见演变的脉络。
会意造字的初步形式亦已出现,有些字通过两个或更多部件的组合来表达合成意义,例如以“山”象征天穹、以点表示雨滴,合成表示“雨”的符号;以圈与被圈物象形成表示圈养场所的“牢”字等。
这些字形中也常见为强调或美化而添的装饰性笔画,所谓“字已成而复饰之”,表明当时书写尚未完全规范化,同时也反映出造字者在视觉表达上的创造性与审美倾向。甲骨文的这些形态特征,不仅为理解汉字形、音、义的早期对应提供了线索,也为后世书体如篆、隶、楷的演变奠定了丰厚的素材。
甲骨文像形字“鼓”
学术上,甲骨文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字学,更在于其作为档案资料对古代历史的证据作用。甲骨文使殷商由朦胧的传说变为可考的史实,补证了夏商周的断代体系,揭示了商王室的祭祀体系、祖先谱系、名号使用与外交、军事活动等多维信息。
甲骨文与青铜铭文互为补充:前者以日常与占卜文本见长,记录具体事务与时日;后者偏重礼制、器铭与家族世系,两者合看能够构建更完整的商代社会图景。20世纪以来甲骨文的出土与释读被誉为中国考古的重大成就之一,它与敦煌藏经洞、流沙汉简、明清内阁档案并列为具有深远影响的发现,推动了古文字学、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跨学科发展。
甲骨文与青铜器
在当代语境下,甲骨文不仅是科研对象,也是文化传播与公众教育的重要资源。随着出土资料的持续整理与数字化、数据库建设的推进,新的片断不断被识别或重新诠释,学界对殷商历史的理解也在不断修正与深化。甲骨文的独特视觉美感与历史厚重感,也被现代设计、书法、教育等领域借用,成为连接古代与现代文化记忆的桥梁。总体而言,研究甲骨文既是追溯汉字起源的学术工作,也是与三千年前殷人对话的一种方式:通过裂纹与刻划,我们得以听见他们在祈祷、治理、忧虑与欢喜中的低语。
你若对甲骨文感兴趣,不妨在评论里告诉我你最想了解的内容:是一片具体的卜辞背后的故事?某个字的源流与演变?还是妇好墓中某组甲骨与随葬器物的关联?留下你想看的甲骨文字或问题,我会在后续推文里选取若干热点话题做图文并茂的深度解读,也会尽量附上高清甲骨照片与逐字释读。欢迎点赞、分享与关注,我们一起把三千年前的声音听得更清楚。
来源:甜橙&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