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史地学生别犯傻!别再死背书,这些干货能救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6 23:23 2

摘要:但你们不知道,现在好多新领域特别缺人。国家文物局说,数字人文这块,每年都缺15%的人,就是把老祖宗的文献做成电子版、给古迹搞3D修复这种活儿;外交部也在喊,需要既懂政治又会外语的人去国际组织干活;文旅部搞的景区开发、文化项目,也特别需要学地理的来规划。这些工作

政史地的同学,别再抱着“文科简单,考前抱抱佛脚就行”的老观念了!现在不管是考试还是找工作,都跟以前不一样了,再这么想,真的要吃大亏。

一、找工作别只盯着老师、律师,这些新路子更吃香

一说起学政史地将来能干啥,十个人里九个会说当老师、考律师、做新闻。这些工作确实稳定,但架不住学的人太多了,现在卷得厉害,想挤进去特别难。

但你们不知道,现在好多新领域特别缺人。国家文物局说,数字人文这块,每年都缺15%的人,就是把老祖宗的文献做成电子版、给古迹搞3D修复这种活儿;外交部也在喊,需要既懂政治又会外语的人去国际组织干活;文旅部搞的景区开发、文化项目,也特别需要学地理的来规划。这些工作竞争小,还能把咱们政史地的知识用在实处,不比挤破头抢传统岗位香?

二、别再熬夜死背书了,方法不对全白费

很多同学天天熬夜背知识点,觉得自己特别努力,结果一做题,选择题错一半,这真不怪你们。现在考试早不考死记硬背了,教育部早就说了,文科考的是你能不能看懂材料、会不会用知识点分析问题。

说实在的,分数提不上去是有规律的:60分靠死记硬背,80分就得讲方法,想考90分以上,必须有自己的思路。所以别当知识的“搬运工”,要学会自己搭知识框架。

- 历史别孤立记事件,把“背景、经过、影响”串起来,比如新航路开辟怎么影响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怎么让世界连在一起,像拼拼图一样拼出全貌。

- 地理先把自然地理吃透,每天早晚各做10道选择题,气候、地形这些基础稳住了,大题才能答得上来。

- 政治最容易搞混概念,每天花20分钟,整理3组易混的,比如“公民”和“人民”、“权利”和“权力”,把区别弄明白,选择题就不容易错了。

三、中等分数想提分?抓准材料题,学会这三招

要是你分数总在中等徘徊,材料分析题就是突破口,这三科各有妙招:

- 地理题就用“要素拆解法”,不管是问农业还是工业,都从地形、气候、水、土壤这些方面一个个套,保证不遗漏要点。

- 历史题多做对比表,比如把两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发明、对中国的影响都列出来,一对比,知识点就清楚了。

- 政治多联系时事,看新闻联播、读政府工作报告时,多想想这背后对应课本里的哪个知识点,比如讲“乡村振兴”,就想想跟“共同富裕”有啥关系。

想考高分,就得有学科思维:地理要会用空间眼光看问题,比如一个地方为啥种这种庄稼,以后怎么发展才可持续;历史要跳出中国看世界,想想1500年以后,中国和外国在经济、文化上是怎么互相影响的;政治要从多个角度分析,一个政策出台,要想想对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有啥作用。另外,每周读一篇《半月谈》的深度文章,读完用学过的知识写段评论,知识越用越活。

选政史地不是为了逃避数理化,更不是因为它“轻松”。与其天天焦虑以后找不到工作,不如现在沉下心来,用对方法好好学。把课本看透,把题练熟,把思路理清,踏实走每一步,肯定能找到自己的路。

来源:w.无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