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格力电器的股价K线图,老股民多半会皱起眉。2018年高点时股价冲破60元(前复权),市值站稳3000亿,是家电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可6年后的今天,股价还在40元上下徘徊,算上每年分红,年化收益不到2%,比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高不了多少。
打开格力电器的股价K线图,老股民多半会皱起眉。2018年高点时股价冲破60元(前复权),市值站稳3000亿,是家电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可6年后的今天,股价还在40元上下徘徊,算上每年分红,年化收益不到2%,比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高不了多少。
“握了6年,等于白忙活一场”,这是不少格力股民的真实感受。随着股价长期横盘,越来越多人开始怀疑:连格力这样的“大白马”都不涨,难道价值投资在A股真的行不通了?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盯着格力的股价看,得先搞清楚格力这6年到底经历了什么,再拆开“价值投资”的真正逻辑——它从不是“买了龙头就躺赢”,而是“选对公司、看对逻辑、熬对时间”的综合判断。
一、先搞懂:格力6年不涨,问题出在哪?
格力这6年股价没动静,不是“市场故意针对”,而是公司的“成长逻辑”遇到了瓶颈。作为以空调业务为核心的家电龙头,它的增长高度依赖“空调市场需求”和“自身竞争优势”,而这两点在过去6年都发生了变化。
第一,空调市场“不增长了”。格力的空调业务占总营收的比例长期在70%以上,是绝对的“压舱石”。但中国空调市场早就过了“高速增长期”——2018年国内空调销量约5700万台,2023年销量约5400万台,不仅没增长,还略有下滑。这背后是“房地产降温”和“市场饱和”的双重影响: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从2018年的20亿平方米跌到2023年的11亿平方米,新房少了,空调的“新增需求”就少了;同时,大部分家庭已经有了空调,“换新需求”虽然存在,但增速慢,很难拉动行业整体增长。市场蛋糕不扩大,格力想靠空调业务实现营收和利润的高速增长,自然越来越难。
第二,竞争优势“被稀释了”。以前格力靠“质量好、渠道深”在空调市场稳居第一,线下经销商网络覆盖到县镇一级,这是美的、海尔比不了的优势。但这6年,家电销售的“渠道逻辑”变了——线上电商(京东、天猫)和直播带货成了主流,消费者更愿意在线上比价、下单,格力传统的“线下经销商模式”反而成了负担:层层分销导致价格偏高,对市场需求的反应也不如线上直营快。与此同时,美的、海尔通过“全品类布局”(冰箱、洗衣机、小家电齐发力)分流了消费者,格力虽然也推了手机、新能源等新业务,但没形成气候,空调业务的“单一依赖”让它在竞争中越来越被动。
第三,业绩增长“踩了刹车”。市场和竞争的变化直接反映在财报上:2018年格力净利润262亿元,2023年净利润270亿元,6年只增长了3%,年化增速不到1%;营收从2018年的2000亿元跌到2022年的1800亿元,2023年才回升到2000亿元,相当于6年营收没增长。对股市来说,“业绩不增长”就意味着股价缺乏上涨动力——股价的核心是“未来盈利预期”,如果投资者看不到公司赚钱能力的提升,自然不会愿意用更高的价格买股票。
简单说,格力这6年的问题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没跟上市场变化”:空调市场饱和了,渠道优势弱化了,新业务没起来,业绩自然涨不动,股价也就只能横盘。这不是“价值投资失效”,而是“公司成长逻辑变了”——价值投资从不承诺“买了就一定涨”,而是要求投资者“持续跟踪公司基本面”,如果公司的增长逻辑不在了,股价不涨甚至下跌都是正常的。
二、再理清:价值投资不是“买龙头躺赢”,核心是这3个逻辑
很多人对价值投资有个误解:以为“买大白马、长期持有”就是价值投资,所以买了格力6年不涨,就觉得价值投资失灵了。但实际上,真正的价值投资有三个核心逻辑,缺一不可,格力的案例刚好能把这些逻辑说清楚。
第一个逻辑:价值投资买的是“低估的好公司”,不是“贵的龙头股”。价值投资的鼻祖格雷厄姆说过,“投资的核心是安全边际”,意思是买股票时,股价要低于公司的“内在价值”,这样就算看错了,也有缓冲空间。2018年格力股价冲到60元时,市盈率(PE)约12倍,看似不高,但要知道当时市场对格力的预期是“每年净利润增长10%以上”。可后来业绩几乎没增长,这个“12倍PE”就从“合理估值”变成了“高估”——因为估值是“对未来的定价”,如果未来盈利不增长,估值自然要往下调。很多散户2018年买格力,是觉得“龙头股不会跌”,却没算清“估值和业绩的匹配度”,这不是价值投资,而是“盲目追龙头”。
第二个逻辑:价值投资要“跟踪基本面”,不是“死扛到底”。价值投资强调“长期持有”,但这个“长期”是建立在“公司基本面不变坏”的基础上的。如果公司的行业环境变了、竞争优势没了、业绩增长停滞了,就应该及时调整持仓,而不是“不管好坏都死扛”。比如巴菲特买了比亚迪后持有10年,但如果比亚迪的新能源业务出现持续亏损,他肯定会卖出;他买了苹果后不断加仓,是因为苹果的手机业务持续赚钱,服务业务还在增长。反观格力的股民,很多人在看到空调市场饱和、渠道优势弱化后,依然抱着“格力是龙头,总会涨回来”的想法死扛,这不是“坚持价值投资”,而是“固执己见”。
第三个逻辑:价值投资赚的是“公司成长的钱”,不是“市场炒作的钱”。价值投资的收益来自两部分:一是公司盈利增长带来的股价上涨,二是分红收益。如果公司不成长,盈利不增加,只能靠分红赚钱,收益自然低。格力6年净利润几乎没增长,分红率虽然稳定在5%左右,但股价没涨,所以总收益只有分红,年化不到2%。这不是价值投资失效,而是“没选到能成长的公司”——价值投资从不保证“买任何公司都能赚大钱”,而是要求投资者选到“能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如果选的公司不成长,收益低是必然的。
很多人把“价值投资”简化成“买龙头、长期持有”,却忽略了最核心的“公司成长”和“估值合理”。格力的案例恰恰说明:就算是龙头公司,如果没了成长逻辑,估值又不低,长期持有也赚不到钱。这不是价值投资的问题,而是投资者对价值投资的理解出了偏差。
三、别混淆:这些年,A股的价值投资其实在“生效”
如果只看格力,可能会觉得价值投资在A股行不通,但把视野放宽就会发现,这些年A股有不少公司靠“持续成长”给价值投资者带来了不错的收益,只是它们不是所有人都关注的“大白马”,而是“在细分领域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
比如消费领域的“伊利股份”,2018年到2023年净利润从64亿元增长到100亿元,年化增速10%,股价从20元涨到35元,算上分红,年化收益约12%;医药领域的“恒瑞医药”虽然2021年后跌了不少,但2018年到2021年净利润从40亿元增长到64亿元,股价从40元涨到90元,三年翻倍;甚至家电领域的“美的集团”,2018年到2023年净利润从202亿元增长到290亿元,年化增速7%,股价从40元涨到55元,算上分红,年化收益约8%。
这些公司的共同点是“业绩持续增长”:伊利靠“常温奶下沉和低温奶拓展”保持增长,恒瑞靠“创新药研发”打开空间,美的靠“全品类和全球化”对冲风险。它们的股价上涨,不是靠市场炒作,而是靠盈利增长支撑,这正是价值投资的“生效案例”。
为什么大家没注意到这些案例?因为它们的上涨是“缓慢且持续”的,不像题材股那样短期内暴涨,很难吸引眼球;而格力作为“曾经的龙头”,股价不涨更容易引发关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价值投资失效”的错觉。实际上,价值投资的核心从来不是“买哪只股票”,而是“买股票的逻辑”——只要公司能持续创造价值,股价早晚都会反映,反之,就算是龙头,业绩不增长也涨不动。
四、对普通投资者的启示:做价值投资,要避开3个误区
格力股民6年白忙的案例,给普通投资者上了一堂关于“价值投资”的实战课。要想在A股做好价值投资,必须避开三个常见误区:
第一个误区:把“长期持有”当“价值投资”。很多人觉得“不管买什么,只要拿得久就是价值投资”,这是最大的误解。价值投资的“长期持有”是“结果”,不是“手段”——因为公司能持续成长,所以才值得长期持有;如果公司成长逻辑没了,长期持有只会越套越深。比如买了格力后,看到空调市场饱和、业绩不增长,就应该重新评估公司价值,而不是盲目死扛。正确的做法是:买股票前先研究公司的行业、竞争优势和盈利模式,买了之后定期跟踪财报和行业变化,一旦基本面恶化,及时止损。
第二个误区:只看“市盈率低”,不看“成长能力”。有些投资者觉得“市盈率低就是价值股”,所以买了很多低PE的周期股(比如钢铁、煤炭),结果业绩波动大,股价也跟着跌。但价值投资看的是“估值和成长的匹配度”——就算市盈率低,如果公司未来盈利会下滑,也不是好的投资标的;反之,就算市盈率高一点,如果公司成长速度快,也可能是好股票。比如2018年格力市盈率12倍,看似低,但如果预期业绩增速从10%降到0%,这个估值就不低了;而有些成长股市盈率30倍,但每年业绩增长20%,反而比格力更有投资价值。
第三个误区:把“单一行业龙头”当“万能保险”。很多人喜欢买“行业第一”的公司,觉得“龙头不会倒”,但忽略了“行业本身的风险”。如果行业遇到天花板(比如空调、地产),就算是龙头,也很难实现增长;反之,如果行业在高速增长(比如新能源、半导体),就算是行业第二、第三,也可能因为市场扩张而赚钱。所以选股票时,先看“行业有没有增长空间”,再看“公司是不是龙头”,两者结合才靠谱——格力的问题就是“行业没增长了,自身又没拓展新赛道”,就算是龙头,也难掩颓势。
五、最后总结:价值投资没失效,是我们理解错了
回到开头的问题:格力股民6年白忙,价值投资在中国失效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格力的案例不是“价值投资失效”的证明,而是“投资者误解价值投资”的教训。价值投资从不是“买龙头、躺赢”的懒人逻辑,而是“选低估的好公司、跟踪基本面、赚成长的钱”的严谨体系——它要求投资者懂行业、懂公司、懂估值,而不是盲目跟风、死扛到底。
这些年A股市场上,那些能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股价都给了投资者不错的回报;而那些业绩停滞、逻辑变化的公司,不管曾经多风光,股价都会回归理性。这恰恰说明,A股正在越来越成熟,价值投资的逻辑正在逐步生效。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纠结“价值投资行不行”,不如沉下心来学三个本事:一是“看行业”,能判断行业有没有增长空间;二是“看公司”,能分清公司的竞争优势是不是真的;三是“看估值”,能算清股价有没有被高估。把这三个本事学会了,不管是买格力还是其他公司,都能做出理性的判断,而不是在市场波动中迷茫、亏损。
说到底,投资没有“必胜法则”,价值投资也不是“万能钥匙”,但它是最适合普通投资者的“风险可控、收益稳健”的方法。只要我们放下对“躺赢”的幻想,真正理解价值投资的逻辑,在A股市场里,总能找到值得长期持有的好公司。
来源:野子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