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讲个段子。原来有位跑动物园线口的同事,据传曾在猴山前呆坐了整整一天。那会儿信息的传播还是传统的“文+图”,这种行为就有些不能理解。被问及此事,那位同事的作答颇具哲学思辨色彩:我想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它们在猴山里面,而我在猴山外面。
先讲个段子。原来有位跑动物园线口的同事,据传曾在猴山前呆坐了整整一天。那会儿信息的传播还是传统的“文+图”,这种行为就有些不能理解。被问及此事,那位同事的作答颇具哲学思辨色彩:我想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它们在猴山里面,而我在猴山外面。
像作者叙厄尔这样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可能也会在某个时间点产生这样的疑问。至少,在他的《灵长类动物学家的冒险》一书中,我看到了很多促使疑问产生的场景。在他的笔下,这些可爱的动物也有另外一幅智慧的面孔,尤其是它们的创造力着实令人惊叹。
猩猩画画,作品被拍出高价——新闻刚爆出来的时候,我曾经觉得那些“画作”不过是没有意义的涂鸦,和人类的画作有着本质的区别。看了书中的介绍,我方知原来的认知是一种偏见。黑猩猩们的创作看起来杂乱无章,但它们懂得不同线条的表现形式,还根据不同时节对颜色有着不同的偏好,这些已经无法用无意识的创作来描述了。脑容量决定了它们无法进行复杂的创作,但从当下的作品来看,它们可以称得上是黑猩猩中的艺术家了。
比起个体的“创作”,灵长类动物的集体协同性更让人意外。“投票”选出迁徙地点的举动算是开胃甜点,包括蚂蚁在内,可以通过代际乃至族群传递的学习技巧,才真正体现了动物的灵性。通过对这种行为的研究,人类可以开发出和动物沟通、交往的全新方式,在不伤害它们的前提下,理解它们行为的意义。
泡温泉、玩石头、骑梅花鹿——日本猕猴的行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元素,其中猴鹿的互动远比人们想象得复杂。动物之间跨越种群的相互合作,同样给人类与动物的相处提供了一些借鉴。
观察动物其实是一件苦差事,但很多科学家乐在其中。作者讲了自己前往尼泊尔观察雪豹的故事,一路上的严寒没有劝退他们。而为了研究黄热病在金狮面狨中的传播情况,作者必须深入亚马孙雨林,为了这些数据与疾病和酷热作斗争。没有对研究事业和对象的热爱,想必他们很难坚持下去。
收到这本书的当天上午,珍·古道尔去世的消息传来。作者在书中对“灵长类研究三杰”致以崇高的敬意,也使用了她们的一些研究成果作为事例的佐证。斯人已逝,像作者这样坚持在丛林或草原上观察灵长类动物的科学家还会继续他们的冒险。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精神的传续,是人类的福祉,同时也是灵长类动物的福祉。
来源:林少涵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