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5岁的李静冰是同济一名博导,工作上的她,总是全情投入,常常连夜修改学生的论文,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时间久了,运动量极少,作息也极不规律。她喜欢用咖啡撑精神,一天至少三杯,有时甚至靠速溶代替正餐。长期高压下,她形成了一个习惯:论文写到一半,就顺手抓桌上的零食,
45岁的李静冰是同济一名博导,工作上的她,总是全情投入,常常连夜修改学生的论文,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时间久了,运动量极少,作息也极不规律。她喜欢用咖啡撑精神,一天至少三杯,有时甚至靠速溶代替正餐。长期高压下,她形成了一个习惯:论文写到一半,就顺手抓桌上的零食,巧克力、薯片、饼干堆成一座小山。久而久之,体重逐渐上升,身体也亮起了红灯。
2016年9月16日清晨,李静冰在洗漱时无意间触碰到右侧乳房,指尖下碰到一个米粒大小的硬结,圆圆的,滑动时似乎还能轻微移动。她皱了皱眉,心里闪过一丝疑虑,却随即摇了摇头,把它归咎于近期连夜批改论文、内分泌紊乱引起的腺体增生。她用毛巾随意擦了下,暗暗告诉自己:再观察几天,应该会消退的。可在之后的讲课和开会过程中,她心里偶尔会浮起那个小小的触感,但很快又被实验数据和学生事务掩盖过去。
到了中午,硬结仍在,而且似乎有了点轻微的胀痛。李静冰用手指按压时,疼痛并不剧烈,更像是一种隐隐的牵扯感。她觉得自己是不是最近咖啡喝得太多,导致乳腺受刺激。她悄悄伸手按压几次,甚至把手放下又抬起,想验证是否真的变大。但因为忙着参加学术研讨会,她把疼痛抛诸脑后,还在心里安慰自己:“哪有那么多病,应该是炎症吧,过几天会好的。”她依旧像往常一样泡了浓咖啡,边批改论文边抓起饼干,完全没有意识到身体正悄悄发出的警告。
直到傍晚时分,她在实验室收尾工作,胸口突然传来一种沉重的钝痛,像有一块石头嵌进了组织里。她走进洗手间,用力按压,明显能摸到硬结比早上更大了,形状也不再那么圆滑,边缘有些模糊。她的心开始怦怦直跳,一种说不清的慌意涌上来。更让她不安的是,腋下也开始出现轻微的压迫感,仿佛有肿胀。她盯着镜子里的自己,眼神闪烁,手指不自觉地在硬结处来回摩挲,终于再也压不下去心底的担忧。犹豫了几秒,她拿起手机,打给了医院的熟识同事,声音低沉而急切:“我得马上来一趟,可能不太对劲。”
李静冰进入医院后立即接受了系统检查。彩超显示右乳外上象限可见一大小约2.6cm×2.1cm的不规则低回声肿块,边缘呈分叶状,血流信号丰富。乳腺钼靶检查提示肿块呈高密度、毛刺状影,BI-RADS分级为5级,高度怀疑恶性。胸部CT未见明显远处转移。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提示: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显示:ER(+),PR(+),HER2(-),Ki-67约25%。血液学检查及肝肾功能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检查结果拿到手的瞬间,李静冰心里一阵发凉。她盯着病历报告,眼神呆滞,嘴唇不自觉地颤抖。她怎么都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博导,平日里与实验、课堂、学生打交道,竟然会和“癌症”扯上关系。回忆起数周来反复忽视的症状,她后悔莫及,心里只剩下三个字:为什么?
主治医生在与她的沟通中开门见山,解释道:“李教授,这是乳腺癌,而且是浸润性导管癌。好在发现时肿块并不算大,影像学检查也没有发现远处转移。根据病理提示激素受体阳性,这类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反应较好。病因上,一方面与雌激素长期刺激相关,比如晚婚晚育、长期高压力、生活作息不规律;另一方面,长期饮食偏好高脂高糖,再加上熬夜、精神紧张,都会增加乳腺癌风险。您自身的职业习惯——经常熬夜、咖啡不断、饮食随意——很可能就是诱因。”
医生随后提出了手术方案:“建议行乳腺肿瘤改良根治术。切除病灶和腋下淋巴结,术中再评估情况。如果边缘干净,淋巴结无广泛转移,预后会相对理想。”他耐心解释了手术步骤、风险以及恢复过程:“术后可能会有暂时的上肢活动受限和淋巴水肿风险,但经过功能锻炼,大多数人能恢复良好。”
李静冰沉默许久,最终点点头:“我接受手术。”手术在全麻下顺利完成。术中切除了右乳肿块及部分腋窝淋巴结,术后病理提示:肿块切缘阴性,腋下淋巴结1/12阳性,属ⅡA期。医生根据TNM分期和分子分型,建议术后联合化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李静冰虽心有顾虑,但还是接受了方案。化疗采用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随后紫杉醇序贯,共6个周期。化疗的副作用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第一次化疗结束的当晚,她刚咽下两口稀粥,胃里便一阵翻涌,恶心直冲喉咙,她慌忙捂着嘴跑向洗手间,几乎将刚吃下的东西全都吐了出来。第二个疗程时,她照镜子时看到梳子上密密麻麻掉落的黑发,心里猛地一沉。不到一个月,她的长发已经稀疏到难以掩饰。学生们探望时小心翼翼地安慰,她却拿起推子干脆利落地剃光了头发。
但第三个疗程后,白细胞下降带来的口腔溃疡折磨尤为残酷。小小的伤口像燃烧的火点,连喝一口温水都像吞下烙铁。她说话减少,饮食也常常只靠半碗粥维持。更糟糕的是,长时间的乏力感像阴影般笼罩着她——走几步就气喘吁吁,甚至端一杯水的手都会颤抖。夜里,她躺在病床上,虚弱得连翻身都费劲,一度萌生过放弃的念头。
但她的手里还攥着学生送来的笔记本,想到那些还在等待毕业的博士生,想到自己才45岁,不能就这样倒下,是,在撕裂般的疼痛、无休止的呕吐和不眠的夜里,她还是硬撑着走完了六个周期。化疗结束后,医生为她制定了内分泌治疗方案,开出了阿那曲唑。
医生详细叮嘱道:“李教授,阿那曲唑是芳香化酶抑制剂,可以有效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减少乳腺癌复发的风险。您每天固定时间服药即可,但要注意几点:第一,定期监测骨密度,因为长期用药会增加骨质疏松风险;第二,关注关节疼痛和肌肉僵硬,如果症状加重要及时就诊;第三,饮食上注意补钙,多摄入优质蛋白,避免过多高脂肪食物;第四,坚持随访,每3-6个月复查一次,包括乳腺彩超、肝肾功能和血液学检查。”
李静冰点头应下,心里也暗暗记下。出院后,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过去她总是沉迷在研究和写作中,常常废寝忘食,如今她开始为自己设定规律的生活。每天清晨,她都会在闹钟响起后准时起床,穿上运动鞋,沿着校园安静的小路慢走二十分钟。她不再追求速度,而是边走边呼吸新鲜空气,偶尔关节有点酸痛,她就练瑜伽舒展身体。
饮食上,她彻底改变了过去喜欢高油高盐的习惯。厨房里常备的是新鲜蔬菜、鸡胸肉、深海鱼和全谷类,每餐都分量适中。她常常亲手为自己做一碗清淡的燕麦粥,再搭配时令水果切片摆放得整整齐齐。最让人惊讶的是,她开始随身携带一个小药盒,里面整齐排列着阿那曲唑和医生开的辅助药物。每到时间,她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安静地喝下一杯温水,把药吞下。书桌上,她放了一个日历本,每天打勾,记录按时服药和锻炼情况,几乎从不落下。
夜晚,她再也不熬到凌晨批改论文,而是关掉电脑,和丈夫一起泡脚,边聊边笑,然后九点半按时躺下。学生们惊讶地发现,她的气色逐渐红润起来,讲话也不再急促,而是多了几分从容。半年后复查结果良好,彩超未见复发迹象,血液指标正常。医生欣慰地告诉她:“目前恢复得很好,继续保持下去。”
李静冰便继续保持按时服药,慢走锻炼,清淡饮食、规律作息的习惯,很快2年过去了,就在李静冰认为自己已经彻底战胜癌症时,意外竟骤然发生……
2018年10月12日,李静冰被闹钟叫醒时,身体刚一侧动,胸口和腰椎处就传来撕裂般的剧痛,像有人用钝刀生生卡进骨头深处。她下意识伸手撑床想坐起来,手肘却一抖,整个人“扑通”又倒了下去,额头冒出细密的冷汗。疼痛没有缓解,反而沿着脊柱一路窜上肩颈,连呼吸都被牵扯得急促。她咬紧牙关,再次试着翻身,可动作还没完成,腰背猛地一阵刺痛,像是骨头内部瞬间被掏空,支撑力顷刻间消失。
李静冰痛得闷哼一声,面色惨白,双手死死攥住床单,青筋暴起,连指尖都在颤抖。疼痛让她无法直腰,她只能蜷缩着,呼吸浅短,眼角渗出了泪水。丈夫被动静惊醒,急忙伸手去搀,却听到她沙哑着声音艰难喊:“别动我!一碰就要断掉一样……”话音未落,她的身体骤然一阵剧烈颤抖,像是全身骨骼都在抗议。汗水顺着鬓角滑落,浸湿了枕巾。她咬唇抵抗,却还是被撕心裂肺的痛感逼得低声呜咽。
在持续的折磨下,李静冰眼前开始发黑,胸口像被重物压住,她连举手招呼的力气都没了,只能艰难挤出几个字:“快……送我去医院……”声音微弱到几乎听不清,眼神却写满了绝望和无力。丈夫心头一紧,立刻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急救车的时间里,她的呼吸越来越急促,疼痛已经让她面色蜡白,唇色发紫,身体僵硬得不敢再有丝毫动作。
李静冰被紧急送入急诊科,立即完善了检查。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86g/L(↓)、白细胞计数3.2×10⁹/L(↓)、血小板98×10⁹/L(↓),提示骨髓受累可能;肝肾功能:ALT56U/L(↑)、AST72U/L(↑)、血肌酐98μmol/L(正常偏高);血清钙3.1mmol/L(↑),符合骨转移高钙血症表现。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128次/分,ST段轻度下移。胸片见双侧多发性斑片影。急诊CT显示:胸腰椎椎体多发性溶骨性破坏,椎体高度明显降低;全身骨显像示全身多发骨转移灶。
李静冰送入急救室后,立即予吸氧、高流量静脉通道输入,给予大剂量补液、利尿剂降低血钙,同时静推降钙素。监护仪显示血压78/52mmHg,心率持续140次/分,血氧饱和度仅82%。医生立即给予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升压,心电监护严密观察。为防止心衰恶化,同时予以小剂量利尿剂及吗啡控制疼痛。
然而,李静冰的病情持续进展,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电监护示室性心动过速,随即转为心室颤动。立即行心肺复苏,予电除颤两次,胸外按压持续,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抢救持续近50分钟,期间给予肾上腺素推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但血压始终无法维持,心电监护呈直线。最终,李静冰在入院后1小时12分,因乳腺癌复发骨转移导致高钙血症危象、急性心功能衰竭,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
医生摘下口罩,声音低沉:“对不起,我们已经尽力了……李教授,抢救无效。”
走廊瞬间安静,随即传来一声嘶喊。李静冰的丈夫整个人扑了上来,双手死死抓住医生的手臂,声音撕裂般嘶哑:“不可能!她明明做了手术!化疗也熬过来了!为什么只过了两年,就复发、转移,还走到这一步?!”他眼睛布满血丝,额角青筋暴突,胸膛急剧起伏,情绪几乎失控:“你们当初不是说切得干净了吗?不是说化疗能控制的吗?那她为什么还会骨转移?!”
他的声音一度哽咽,却又猛地拔高,带着质问与绝望:“她那么辛苦,掉光了头发,吐得人不像样,可她都熬下来了!化疗后的副作用折磨得她夜里睡不着,她咬牙挺过来了!她手术后的每一步康复都按时做,从不敢有一点马虎!那为什么——为什么结果还是这样?!”
说到这里,他踉跄着后退两步,身体重重靠在冰冷的墙上,双手用力抓着自己的头发,泪水和汗水混杂着滑落,胸口剧烈起伏。他忽然掏出那本厚厚的康复记录本,纸页被翻得凌乱,颤抖着举到医生面前:“你们看看!她每天的饮食记录、运动计划、服药时间都写得清清楚楚!她连一粒药都没漏过,连复查结果都一度良好!她为什么还是……”
医生推开办公室厚重的门,手里捧着一摞厚厚的病历资料,沉默了很久。李静冰的离去来得太突然,尤其是在术后两年的复查结果始终显示“良好”的背景下,这个结局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最初,医生几乎直觉地认为,也许是李静冰在生活方式上松懈了——术后见到复查结果一度良好,不免心存侥幸,饮食或运动中难免有疏忽。但当真正着手查阅李静冰的完整治疗记录时,疑问却越积越多。
她2年前接受的乳腺癌手术记录显示,肿瘤位置明确,切除范围充分,病理报告提示手术边缘干净,未见残留。紧接着的化疗过程虽然艰难,但每一疗程都在标准方案下完成,没有一次延迟或中断。化疗后期的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反应严重,但她坚持完成了疗程,医生们也都记得她那时候戴着帽子,虚弱却坚定地坐在病房里的样子。
手术和化疗都没有问题,那么,问题会不会出在术后的药物治疗?
医生翻开她的长期用药记录,眼神落在“阿那曲唑”几个字上。作为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常规内分泌治疗药物,阿那曲唑的目的是通过抑制芳香化酶,从而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避免肿瘤细胞再受刺激。理论上,这是目前指南推荐的标准方案之一。为进一步确认,医生再次约见了李静冰的丈夫。这位中年男人满脸憔悴,眼睛布满血丝,仿佛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他把一本厚厚的记录本递到医生面前,声音沙哑:“她的每一粒药,我都帮她盯着。绝对没有出过差错。”
医生翻开记录本,里面一行一行写着日期、服药时间,甚至还有备注——“早餐后”“温水送服”。不仅如此,每个月的复查报告单也整齐贴在后面:肝肾功能稳定,血常规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也未见复发迹象。医生还是决定仔细询问:“用药过程中,有没有同时服用过其他药物?比如常见的止痛药、激素药物,或者保健品?”
丈夫立刻摇头,语气坚定。他详细补充道,李静冰十分谨慎,清楚阿那曲唑不能与雌激素类药物联用,因此她从未碰过三类药物:一是复方雌激素片,二是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三是治疗更年期症状的补佳乐。哪怕医生朋友开玩笑说“一片不至于有问题”,她也坚决拒绝过。不仅如此,她服用阿那曲唑时,对食物也很谨慎。为了避免雌激素摄入,她从未碰过三类常见食物:木瓜、蜂王浆、以及黄豆粉冲剂。过去她最喜欢的木瓜炖牛奶,她彻底戒掉了;朋友送来的蜂王浆,她甚至连看都不敢看一眼;至于家里人常喝的豆浆,她特意区分,自己一口不沾。
“她还特别注意了葡萄柚,”丈夫压低声音,带着一丝自责,“她看过资料,说葡萄柚和阿那曲唑有相互作用,所以无论是葡萄柚子,还是葡萄柚汁,她都绝不碰。家里人买回来,她宁愿送人,也不会尝一口。”
医生听到这里,心里更是沉重。按照这样的谨慎程度,药物与食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几乎被完全排除了。于是,医生换了一个方向,又问起饮食、运动、睡眠。
丈夫的回答依然详细:李静冰饮食清淡,以蒸煮为主,荤素搭配合理,油炸辛辣食物一概不吃,每一餐都像是为病人量身定制的康复食谱。运动方面,她并没有过度依赖高强度锻炼,而是每天固定慢走二十分钟,天气不佳时就在家做舒缓体操、练瑜伽,避免身体过度负担。睡眠也十分规律,她甚至买了智能手环来监测自己的睡眠时长和质量,每晚基本能保持7小时以上。
听到这里,医生心里更为困惑。
从手术到化疗,再到后续的内分泌治疗,从饮食到生活习惯,李静冰几乎做到了“教科书级”的规范管理。更难得的是,丈夫一直陪伴在侧,严格监督,没有丝毫懈怠。复查结果也一次次显示良好,肝肾功能稳定,肿瘤标志物没有异常波动,影像学检查没有可疑结节。按理说,这样的病人,复发风险本应被极大程度控制。可事实却无情地摆在面前——短短两年,病情复发并骨转移,而且进展迅速,最终还是走到了抢救无效的结局。
消息传到外地学术会议现场时,邵志敏主任正在与同行讨论乳腺癌最新的内分泌治疗研究。听闻李静冰的病例,他沉默了很久,最终特意抽空回了趟上海。第二天上午,他走进会议室时,众人起身。作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教授、大外科主任,从业近40年,他带领团队把初诊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20年前的79.8%提高到如今的93.6%,帮助了成千上万名患者重获新生。他的出现,让原本失去方向的讨论,骤然有了重心。
邵主任坐下,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的人,开口第一句话,便直截了当:“把她丈夫请来,我要亲自听他回忆。”
很快,李静冰的丈夫被请了进来,神情憔悴,眼眶通红。他的手里还拿着那本早已被翻得起毛的记录本。主治医生补充说:“李教授的用药记录非常清晰,每日固定时间服用,从未出现过漏服或超量的情况,我们也反复确认过,她没有与雌激素类药物或含雌激素的食物同服,也没有接触过葡萄柚类食物或饮品。”
丈夫点头,语气颤抖:“是的,她很谨慎,连一颗止痛药都不敢乱碰。她一心想把药吃好,每天定时定点,甚至出差也会随身带着保温杯,温水送服。我可以保证,她没有问题。”
“不!”然而,就在他话音刚落,邵主任突然抬手,坚定地打断了他:“你们都只看到了表面。问题,就出在李教授每天的服用降低雌激素的药物——阿那曲唑!”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进了会议室,空气瞬间凝固。所有人都怔住了,甚至有人下意识地倒吸一口凉气。邵主任没有立刻继续,而是目光直直盯着李静冰的丈夫,忽然抛出了一个此前无人问过的问题。
丈夫一愣,皱紧眉头,似乎在努力回忆。他的手指在腿上不停摩擦,终于迟疑开口:“她确实偶尔会……”
主治医生也惊讶地抬起头:“我们没有问到过这部分。”
邵志敏的眼神霎时一亮,重重地放下手中的笔,语气骤然凝重:“对!就是这里。你们一直忽视的,正是这3个最普通、最常见的药物。”
丈夫的脸色瞬间煞白,嘴唇颤抖:“可那……都是再普通不过的药啊,药店里随处可以买到的……”
邵主任缓缓摇头,语气沉痛:“很多人和李教授一样,以为阿那曲唑作为国际指南推荐的标准内分泌药物,安全性高,还能长期维持治疗效果。她也确实注意了不与雌激素药物或食物联用,不吃补佳乐、不碰木瓜豆浆蜂王浆,不喝葡萄柚汁,这些都做对了。但你们不知道的是——这三类常见的家常药物,和阿那曲唑联用时,足以让药效大打折扣,甚至引发不可逆的复发与转移风险。”
他的目光在所有人之间停留:“这3种药物太常见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患者一旦身体不适,往往会自行购买服用,从未想到它们与阿那曲唑会产生冲突。可就是这样的忽视,把救命的良药,变成了隐形的催命符。这已经不是单一事件,全国范围内类似的病例真的太多了,我们需要反思啊!”
原来,邵主任反复翻阅病历,最终点破了一个被所有人忽视的真相——问题并不在手术、不在化疗、不在生活管理,而是隐藏在日常用药中。阿那曲唑本是乳腺癌术后常用的救命药,通过抑制芳香化酶、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来阻断肿瘤的养料,从而减少复发风险。大量临床数据证实,它的长期使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它也有一个致命盲区——极易受到其他药物的干扰,导致疗效被悄然削弱。李静冰用药一丝不苟,却忽略了三个常见的用药陷阱。
第一类:影响肝脏代谢的药物。
阿那曲唑主要通过肝脏的CYP450酶系统代谢。如果同时服用了某些能抑制或诱导这一系统的药物,就会打破药物浓度的平衡。抑制代谢的药物可能让阿那曲唑蓄积,增加副作用;而诱导代谢的药物则会让阿那曲唑过快被清除,药效大打折扣。李静冰在一次呼吸道感染中,曾短期使用过某些抗生素,却没意识到这些药物会影响肝脏酶活性。表面上,她的检查报告依旧良好,血液指标没有立即显示异常,但体内的阿那曲唑浓度已经悄然下降。癌细胞就像野火,哪怕只给它们留下一丝“氧气”,也可能重新燃烧。她的骨转移,或许正是这一连锁效应的悲剧结果。
第二类:胃药。
现代人胃部不适常见,胃药几乎成了家庭常备。李静冰也不例外。因为化疗后时常胃口欠佳、胃酸反流,她间或服用过抑酸药。她以为这无伤大雅,毕竟只是常见的胃药。然而,一些抑酸药通过改变胃内环境,会影响阿那曲唑的吸收,使得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浓度降低。患者往往毫无察觉,因为短期内并不会出现显著不适,检查指标一时间也不会异常。但长期累积下来,相当于阿那曲唑“白吃了一半”。李静冰的复查数据持续良好,正是这个陷阱最狡猾的地方:在癌症复发之前,任何人都看不出问题。
第三类:镇静催眠药。
乳腺癌患者常伴随焦虑、失眠,李静冰也不例外。夜深人静时,她常常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头笼罩着病魔复发的阴影。为了缓解,她偶尔在朋友推荐下服用过镇静催眠药,以为能帮自己恢复睡眠,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然而,部分镇静催眠药同样会通过肝脏代谢途径与阿那曲唑发生相互作用,改变其在体内的代谢速度。更隐蔽的是,短期服用时,她确实感觉睡得更沉了,也未见明显不适,甚至复查结果依旧显示正常。但这种微小的代谢干扰,日积月累,最终在关键节点上削弱了阿那曲唑的保护屏障。
这一切拼凑起来,构成了一个冰冷的事实:李静冰表面上的良好复查,并不能证明阿那曲唑发挥了完整的效果。她用药的每一环都小心谨慎,唯独在与其他常见药物的联用上,缺乏足够的警惕。肝脏代谢药物、胃药、镇静催眠药,这些看似家常的药物,成为了她治疗旅程中的隐形漏洞。
参考资料:
[1]李维芝,强文思.乳腺健康:从常见问题到乳腺癌预防[J].健康必读,2025,(21):104.
[2]邓美红.乳腺术后淋巴水肿的预防与护理[C]//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二〇二五年华南健康管理论坛健康科普作品文集.中山市中医院外三科;,2025:225-228.DOI:10.26914/c.cnkihy.2025.028552.
[3]徐圆媛,徐杰梅.个体化护理对乳腺切除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J].妇儿健康导刊,2025,4(09):165-168+173.
(《回顾:同济博导乳腺癌走了,医生:吃阿那曲唑,犯了3个低级错误》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