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任国家总理,退休后写回忆录并捐稿费,活了91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6 16:06 1

摘要:2002年冬,北京已有薄雪。那天,李鹏收拾完国事档案,拉开抽屉,取出的不是政务文件,而是一本牛皮纸封面的旧日记。这一刻,外间对他“要写书”的传闻终于落地——他决定用剩下的岁月,把几十年间的亲历写成文字。

2002年冬,北京已有薄雪。那天,李鹏收拾完国事档案,拉开抽屉,取出的不是政务文件,而是一本牛皮纸封面的旧日记。这一刻,外间对他“要写书”的传闻终于落地——他决定用剩下的岁月,把几十年间的亲历写成文字。

从1942年见到毛泽东算起,李鹏在政坛摸爬整整六十年。身世就像时代剪影:父亲李硕勋在重庆英勇就义,母亲赵君陶从延安到重庆往返奔波,少年李鹏在枪火间记住了“牺牲”二字。陈云把他带到毛泽东面前,毛泽东问:“《三国》里你最服谁?”李鹏答曹操。毛泽东抬头笑了,这场简短对话被他写进第一本日记的扉页。

时间推到1958年。联欢会舞池中央,朱琳一袭白裙旋转,灯光下像簇新梨花。李鹏略显腼腆,却走过去伸手。两人跳完一支舞,掌声还在,他们已低声交换了地址。半年后,北京婚姻登记处盖章,两桌酒席,花费不到一百元。往后的三十多年,李鹏在外奔波,家信里出现最多的词是“电”。朱琳保存了两百多封,后来全部交给老伴做素材。

1983年,三峡论证铺开。会上,反对与支持针锋相对。李鹏把厚厚一沓记录带回住处,凌晨一点仍伏案。朱琳端来茶水,问他是不是该歇歇。“缓一缓,数据要对上。”他头也没抬。次日清晨,他对秘书说:“只要老百姓能用上稳定电,我就认这份苦。”这句话后来被他如实写进《三峡日记》第八章。

1998年3月,国务院换届。他脱下总理的工作徽章,却没选择彻底休憩,而是把日记本按专题分了四大类:三峡、水电、核电、人大。每一类再按年月排列,细如会议茶点都备注清楚。有人半信半疑:一个部长批件都看不完的人,真有空天天写字?李鹏听闻后,对老朋友赵之援开玩笑:“手稿放那里,真的假的,纸说话。”

2004年6月,《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面世。首印十万册,不到两周脱销;再版时,出版社增加防伪标。书展上,一位读者问他“三峡这么大工程,您最怕什么?”李鹏答:“怕浪费一分钱。”回答干脆,背后却是八千多页草稿。编辑翻看原稿,铅笔勾批交错,文字旁密密麻麻插入电力负荷曲线,那是他自学制图软件后打印再贴上的。

有意思的是,他写书没有聘请“执笔人”。电脑上只有两种文档:WORD与EXCEL。李鹏笑言:“我快八十岁,还得跟年轻人一样学快捷键。”他偶尔让孙辈帮忙排版,但独立修改每个数字。数据对不上,他宁肯整页重敲。对此,李小琳后来回忆:“父亲对数据敏感得可怕,一半出于职业,一半出于责任。”

稿费问题在2005年春天摆到桌面。出版方估算,四本日记若全部上市,收入将超过三百万元。朋友劝他给自己留一点,“安享晚年”。他摇头:“稿费来自读者,应该回到人民。”8月,他与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签约,款项一次性划拨,用于西部贫困地区师资培训。合同只留一句附注:不做个人冠名。

年复一年,他笔耕不辍,却也留心科技。2008年,家里添置一台单反相机,他琢磨光圈、快门,再把照片贴进文档,给核电发展做图文注释;2011年,又学会电子签名,给编辑发去“PDF定稿”。朋友打趣:“老总理升级得比我们快。”他莞尔,继续敲键盘。

2019年7月22日,91岁的李鹏走到生命终点。《人大日记》刚完成终审印样。出版社决定保留原排期,三个月后如期发行。书页末尾,他写下一句话:“笔止于此,事未止。”外界评价各异,但史料价值无人否认。四本书成为研究新中国电力、核电、立法进程的重要参考,新版每到学期前仍需加印。

不可否认,政治人物写回忆录常引争议:写给谁?为谁说话?李鹏用最简单的方式回答——交稿费,示以公信;出手笔,示以真迹。稿纸上的圆珠笔划痕、茶渍与褶皱,都暗示一种朴素态度:记录,不加工;数字,不修饰。学者查阅原稿,常惊讶于细节之丰:哪天风大船停航,哪次勘测遇滑坡,甚至休会间端来几盘包子,都写得一清二楚。有人调侃“像检修日志”,却正是这股务实劲,让研究者少走弯路。

遗憾的是,他未能亲手看到更多反馈。《人大日记》出版后,西南某师范院校寄来感谢信,说基金会的培训项目已让六百多名乡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信件末尾引用李鹏早年在苏联留学时的手记:“科学的意义不在耀眼,而在点亮暗处。”这一回,闪光点照亮的正是教育荒原。

纵观他一生,身份转换频繁:烈士子弟、留学生、部长、总理、人大委员长,最终成为回忆录作者。角色不同,准则相同:严谨,克己,注重数据。或许有人期待更浓烈的个人抒发,可他给出的,依旧是工程师式冷静;可贵之处,也恰在于此。91个年头写进四本日记,既是个人足迹,也是共和国能源、立法进程的微观注脚。

如今,原稿安放在国家档案馆。管理员说,翻看次数最多的是青年学生。纸页翻动声此起彼伏,像低低水流,提醒人们:工程不会说话,数字会。数字背后,有人在夜灯下守着万家灯火,那灯火延续到更远的未来。

来源:野史很有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