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队曝大脑可被操控,能激光控脑造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东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6 14:13 2

摘要:最近神经科学圈出了个大新闻,研究人员用激光“点亮”小鼠大脑里几十个神经元,就让它“看见”了根本不存在的条纹。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看到、听到的“现实”,可能只是大脑的“精心编排”?

最近神经科学圈出了个大新闻,研究人员用激光“点亮”小鼠大脑里几十个神经元,就让它“看见”了根本不存在的条纹。

这事儿不光刷新了我们对大脑的认知,更戳中了一个扎心问题:如果感知能被人工创造,那真实和幻觉的边界到底在哪?

神经科学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研究人员借助光遗传学技术,成功在小鼠大脑中植入可人为控制的幻觉。

这一突破不仅揭示出大脑构建现实的基本机制,更颠覆了人们对感知、记忆及意识本质的理解。

当激光束精准击中特定脑细胞时,实验动物会“看见”根本不存在的图像,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人类大脑如何创造主观现实的深刻秘密。

就像我们看电影时,屏幕上明明是快速切换的静态画面,大脑却会自动把它拼成连贯的动态场景,大脑从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个“主动编剧”。

最新研究显示,仅需刺激几十个神经元,就能让生物产生完整的感知体验,这一发现正重新定义神经科学对意识与现实构建的基本假设。

某大学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中,成功实现对小鼠视觉感知的精确控制。

研究人员先给小鼠做了个“岗前培训”:教它认垂直和水平条纹,认对了就给奖励,直到小鼠能熟练区分。

这一步就像我们训练AI识别图片,先让大脑建立“条纹=奖励”的关联。

随后,科学家运用光遗传学技术,将光敏蛋白导入小鼠视觉皮层的特定神经元,使这些细胞能够对激光光束产生反应。

简单说,就是给目标神经元装了个“光控开关”,激光一照就激活。

令人震惊的发现是,研究人员只需激活约20个神经元,就能让小鼠产生完整的视觉幻觉。

当激光照射这些经过基因改造的脑细胞时,小鼠的行为表现与真正看到垂直条纹时完全一致,会像往常一样做出“认对条纹”的动作,期待奖励,尽管实际上其眼前并无任何视觉刺激。

这种人工诱发的感知极为逼真,以至于动物会依据“幻觉”做出完全正确的行为反应。

这就好比我们闭着眼,却“真切”看到眼前有个苹果,甚至会伸手去抓,大脑的“造假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强大。

更深层次的神经机制分析,揭示出大脑感知的惊人特性。

传统观点认为,复杂的感知体验需要大量神经元协同活动,比如我们看一幅画,得调动负责色彩、形状、纹理的不同细胞。

但这项研究表明,极少数经精确定位的神经元,就足以产生完整的主观体验。

通过单细胞记录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当特定神经元受到光刺激时,整个视觉处理网络都会产生相应的级联反应,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般传播至大脑其他区域。

这种现象揭示出大脑感知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它更像是一台预测机器,而非被动的信息接收器。

神经科学家发现,大脑会持续依据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的部分信息,去“猜测”外界的真实情况。

当研究人员人为激活特定神经元集群时,实际上是在欺骗大脑的预测系统,使其相信某种特定的感知输入正在发生。

相当于给大脑的“预测算法”输入了错误数据,让它得出了“看见条纹”的结论,这些突破性发现,为“预测处理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支持。

根据这一理论,大脑并非简单处理感官输入,而是不断生成关于外部世界的预测模型,随后将这些预测与实际的感官信息进行对比。

这就像天气预报:先根据历史数据和当前天气状况做出预测,再根据实际天气调整模型,下次预测就更准确。

当预测与现实不匹配时,大脑会调整其内部模型;而当预测足够强烈时,甚至能覆盖真实的感官输入。

比如我们看魔术时,明明知道是假的,但眼睛看到的“现象”太逼真,大脑还是会暂时相信“物体消失了”。

2024年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上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理论,某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当人们想象某个物体时,视觉皮层的活动模式与真实看到该物体时惊人相似。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大脑活动模式,能准确预测被试者正在想象的内容,准确率达到89%。

这意味着,未来或许能通过“读脑”技术,直接看到别人的“想象画面”,这种发现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

若大脑的预测和想象能产生与真实感知几乎相同的神经活动模式,那么所谓“客观现实”与“主观体验”之间的界限会变得模糊。

就像我们做了个无比真实的梦,梦里的喜怒哀乐和现实中没区别,那梦境和现实的本质差异是什么?

研究表明,人们每天体验的“现实”,实际上是大脑基于有限信息构建的精密却主观的模型,我们看到的世界,不是“真实世界的复刻”,而是大脑“加工后的版本”。

最新的脑成像研究还发现了一个更令人惊讶的现象:健康人的大脑每天都会产生轻微的“幻觉”,但人们通常不会察觉这些现象。

这些微幻觉包括填补视觉盲点,我们视网膜上有个地方没有感光细胞,本该看到“黑洞”,但大脑会根据周围画面“补全”这个缺口。

这一现象表明,幻觉与正常感知之间或许存在一个连续的谱系,而非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

就像水和冰,只是形态不同,本质都是H₂O,幻觉和正常感知,可能只是大脑“预测功能”的不同表现,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2025年初,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一项临床试验,用于测试植入式光遗传学设备在治疗遗传性失明中的效果。

初步结果显示,部分患者能够感知基本的光点和形状,尽管这与正常视觉仍有较大差距,比如无法分辨颜色、看不清细节,只能像看“像素画”一样,但无疑代表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比如未来有人用这项技术,让你“体验”一段从未发生过的“美好回忆”,或者“看到”某人做了坏事,你该如何分辨这是真实经历还是人工植入的幻觉?

若治疗性的神经刺激能改变一个人的基本感知和情绪反应,这是否会改变其根本身份?比如一个原本内向的人,通过刺激神经变得外向,那“改变后的他”还是原来的他吗?

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技术的潜在滥用,军事和执法部门已对这项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因为它可能被用于审讯、洗脑或心理控制。

光遗传学技术引发的幻觉研究,只是这场宏大变革的开端,它预示着神经科学不仅将改变人类治疗疾病的方式,让失明者重见光明、让抑郁症患者走出阴霾。

我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现实的观察者”,而是“参与构建现实的创造者”,而这份“创造能力”背后,既有治愈病痛的希望,也有需要警惕的风险。

了解这些,或许能让我们在未来的“现实迷雾”中,走得更清醒、更坚定。

来源:沧海旅行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