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校长,是院士,更是老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6 13:31 2

摘要:“请允许我介绍到场的领导和老师。校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广军老师,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老师……”9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开学典礼上,所有校领导的姓名后面都加上了“老师”二字。这简单的细节,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引起热议,纷纷表示“听到老师时感觉很亲切”。这

□刘文尧(华中科技大学)

“请允许我介绍到场的领导和老师。校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广军老师,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老师……”9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开学典礼上,所有校领导的姓名后面都加上了“老师”二字。这简单的细节,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引起热议,纷纷表示“听到老师时感觉很亲切”。这个小细节,成为了新生的开学第一课,也定义了一所大学应有的底色:相比学术和行政身份,老师是最本分的身份。

老师好!当身居“庙堂之高”的“校长、院士”以老师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行政身份、学术地位带来的距离感被打破了。从一个新闻与传播学生的视角看,这个称呼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力量的传播符号,在开学典礼这个特殊的仪式中,将大学的价值观输出给了每一个初入华科的学子:在这里,无论职位高低,我们首要的身份是师生,是教学相长的伙伴。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细节,感染力远超任何空洞的说教。

其实“老师”这一称谓,也是对所有教育者自身的一种身份锚定与警示。它提醒每一位师者,无论获得多高的学术头衔或行政职务,在校园里,首要身份永远是“老师”。这声称呼,呼唤的是对“教书育人”初心的回归,不论是学术成就还是行政权力,都应为教书育人这一根本使命服务。

网红校长王树国在社交媒体有着很高人气,到福耀科学大学当校长后,有人问他,你没有了行政级别的加持,你管理可用的工具有哪些?王树国说:我从来没认为我是一个官,大学是一个特别特殊的地方,老师们也不会把你当成官,你本来也不是个官,你想耍官威也耍不出来,你要真摆什么官架子,大学里压根就不吃你这一套,大学是一个特别讨厌按官位大小来排队的一个环境,大家骨子里压根就不喜欢这个。

王树国校长的意思是,大学必须回归“育人”这一根本,身份终归要回到“老师”,教书育人。在淡化行政色彩、崇尚教学本位的思潮中,其实早有一批最顶尖的、最具声望的学者躬身垂范,坚守教学一线:薛其坤院士连续二十年讲授《大学物理》,其课程被誉为“清华大学最难抢的课”;北京大学田刚院士亲笔撰写讲义,为本科生讲授核心专业课《数学分析》,用实际行动践行北大“教授为本科生上基础课”的传统;西湖大学施一公院士也始终坚持为本科生与博士生教授基础课,践行着“无论多忙,都会坚持上课”的承诺……他们的坚守,就是对教育初心的最好诠释,也让“老师”二字在浮躁的环境中仍保有其应有的重量。

然而,这份由大学守护的重量,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老师身份在大学中弱化,老师成为学生口中的“老板”。一方面“老板”们成为老师,老师泛化为如“帅哥”“美女”之类的市井庸常称呼,消解了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应有的尊严性。环顾当下,“老师”这个称谓的处境相当微妙,它本是对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尊称,如今却在商业培训,甚至各种网络直播间里被轻易喊出,这个称呼莫名被冠在顾客、主播、理发师等与其本身意义大相径庭的身份之上,令人不禁感叹,这一称呼的神圣性在被稀释,它代表的深厚情感和信任纽带也在被削弱。

也正因如此,大学的这一举动才更显珍贵,它在用最庄严的方式,找回“老师”应有的分量和温度,在众多身份中凸显老师身份。这个细节能在新媒体平台引发广泛的传播,也正是因为它唤醒了公众对平等、纯粹、尊师重道校园的向往,是领导,是院士,是院长,但更是老师。

这就是看得见的“人文”,这也让公众看到,教育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宏大的叙事与尖端的科技,也体现在这种触及人际肌理的细微表达,正如开学典礼上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老师引用的那句箴言“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当每一所大学都能在类似的细节中锚定“育人”的本真,一个健康温暖的教育生态乃至社会生态,便有了生长的沃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