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儿园工作这些年,我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孩子,也和很多家长交流过。我发现,好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苦恼:同样的教育方法,用在不同孩子身上,效果差别特别大。比如说,有的孩子被批评后,很快就能恢复状态,依旧开开心心的;可有的孩子呢,就会变得情绪低落,好长时间都缓不过来。其
在幼儿园工作这些年,我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孩子,也和很多家长交流过。我发现,好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苦恼:同样的教育方法,用在不同孩子身上,效果差别特别大。比如说,有的孩子被批评后,很快就能恢复状态,依旧开开心心的;可有的孩子呢,就会变得情绪低落,好长时间都缓不过来。其实啊,这和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有很大关系。每个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不一样,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自然也不同。
孩子在3 - 6岁时,心理承受力的发展有三个很关键的阶段。3 - 4岁时,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但情绪特别不稳定。就拿幼儿园的情况来说,一个小朋友可能前一秒还笑得咯咯响,后一秒因为玩具被抢,马上就大哭起来。这个阶段的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特别敏感,特别需要大人多关注、多安抚。
等孩子到了4 - 5岁,开始有规则意识了,也能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游戏的时候,如果输了,虽然会有点不开心,但在老师的引导下,还是能接受结果。不过呢,遇到困难时,他们还是容易退缩。当孩子长到5 - 6岁,心理承受力就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能理解更复杂的事情,也更愿意去挑战自己。就像搭建积木遇到难题,他们会自己想办法解决。
在这些孩子里,有些属于高敏感儿童,他们的心理承受力相对比较弱。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高敏感儿童呢?我总结了五点日常行为特征。首先,他们情绪特别容易波动,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伤心、生气或者兴奋。其次,对环境变化很敏感,换个新地方就会不适应,变得很安静或者烦躁。还有,他们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被表扬就会很开心,被批评可能就会难过很久。另外,这类孩子同理心很强,看到别人受伤或者难过,自己也会跟着伤心。最后,他们睡眠质量可能不太好,容易被外界声音或者光线影响。
那针对不同心理承受力的孩子,该用什么教育方法呢?我有四类教育工具可以分享。第一种是情绪可视化工具,像表情卡片和心情日记。有了表情卡片,孩子就能很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开心就选笑脸卡片,难过就选哭脸卡片。心情日记可以让孩子用画画或者简单的文字记录自己每天的心情。第二种是游戏化教学,通过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游戏,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比如接力比赛,能让孩子在竞争中学会面对失败和压力。第三种是生活场景模拟,在家里或者幼儿园设置一些生活场景,像超市购物、医院看病等,让孩子在模拟中学会解决问题。第四种是问题解决工具箱,里面放一些孩子遇到问题时可以用的东西,比如画笔、纸、小玩具等,孩子可以通过画画、玩玩具来缓解情绪,思考解决办法。
这里我要提醒家长们,千万别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调整教育节奏。高敏感儿童需要更多安全感,比如批评他们之前,先抱抱他们,告诉他们你是爱他们的。外向型儿童则适合挑战式引导,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
那怎么建立个性化教育方案呢?可以分三步来做。第一步,在平时和孩子互动的时候,仔细观察他们的心理特征。比如和孩子玩游戏,看看他们遇到困难是主动解决,还是依赖别人。第二步,根据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教育工具。如果孩子情绪容易波动,就多使用情绪可视化工具;如果孩子比较内向,就多进行生活场景模拟。第三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教育方案。孩子是在不断成长变化的,教育方式也要跟着变。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错误的教育方式要避免。一是过度保护,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这样孩子缺乏锻炼,心理承受力也得不到提升。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吃饭。二是严厉批评,孩子犯错就大声指责,会让孩子变得胆小、自卑。可以先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再指出错误。三是忽视孩子的情绪,孩子难过时不管不问。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和支持。
我给大家举个亲子互动的例子。孩子在外面玩时,因为和小朋友抢玩具哭了起来。这时候,家长可以走过去抱抱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心里委屈,玩具被别人抢了肯定不好受。咱们一起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把玩具要回来,或者再找个新玩具玩。”这样既安抚了孩子的情绪,又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希望这些方法能帮助家长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来源:沈靖育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