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美肝癌研讨会丨樊代明院士:整合医学赋能肿瘤治疗新未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6 10:23 1

摘要:2025年9月25日,“2025中美肝癌研讨会”在全球同步直播,网上吸引1115万余人次上线参会。此次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等权威机构主办,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联合承办。会上,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亚洲肿瘤学会主席、世界整合肿瘤学会会长樊代明院士作了题为“中国肿瘤整

导语

2025年9月25日,“2025中美肝癌研讨会”在全球同步直播,网上吸引1115万余人次上线参会。此次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等权威机构主办,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联合承办。会上,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亚洲肿瘤学会主席、世界整合肿瘤学会会长樊代明院士作了题为“中国肿瘤整合诊治发展”的专题报告,并接受了本刊的深度访谈。樊院士指出,中国医学界首创"肿瘤整合治疗"理念,其核心在于立足肿瘤生物学本质,统筹患者整体获益。樊院士系统阐释了分层治疗策略:针对不同肿瘤类型与患者特征实施精准干预,通过"抗癌-控瘤-扶生(保人)"的分层管理,结合中医药在症状调控与整体调理中的独特优势,最终实现精准打击与整体康复的有机统一,为肿瘤治疗开辟融合东西方医学智慧的新路径。

中医强调整体平衡,西医聚焦局部病灶,您认为两者治疗肿瘤的最大互补点是什么?整合医学如何结合两者优势解决临床难题?

樊代明院士:传统西医诊疗体系建立在明确的病因学基础之上,强调对疾病本质的精准识别与靶向干预。然而,在肿瘤这一复杂疾病领域,病因学往往呈现高度异质性与多因素交织特征,难以实现单一明确的病因溯源。因此,肿瘤治疗策略亟需超越单纯的“对抗性”思维,转向更为多元与个体化的肿瘤整合诊治模式。

当前,中国医学界已前瞻性地提出肿瘤治疗理念的迭代升级——从传统的“抗癌”模式,逐步过渡到“控瘤”策略,并最终落脚于“扶生(保人)”的核心。这一演进过程既是对既往过度抗癌实践的理性反思,亦是对肿瘤生物学本质与患者整体获益的深度考量。具体而言,肿瘤治疗策略应根据肿瘤类型、生物学行为及患者个体特征实施分层管理:

1

“抗癌”策略

针对具有高度侵袭性、进展迅速且对生命构成直接威胁的恶性肿瘤(如部分高恶性实体瘤),应秉持“敌我分明”的对抗性原则,集中优势医疗资源实施根治性干预,力求彻底清除肿瘤负荷,将肿瘤视为需要坚决攻克的“敌人”。

2

“控瘤”策略

对于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进展缓慢且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有限的肿瘤类型(如多数激素依赖性乳腺癌、低危前列腺癌、分化型甲状腺癌等),此类情况宜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考虑采取“与瘤共存”的平衡策略,通过内分泌调节、密切监测等非激进的干预手段,实现肿瘤的长期稳定控制,使患者在不显著损害机体功能的前提下获得长期生存(部分病例可达20年以上)。

3

“扶生(保人)”策略

无论肿瘤是否被完全清除或有效控制,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如恶心呕吐、失眠多梦、脱发、腹泻、体能衰弱等)及肿瘤本身引发的合并症,均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与长期预后的关键因素。这些症状虽未被传统西医定义为独立疾病,但作为“症候群”严重影响患者身心状态。中医药在此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其通过辨证论治体系(如虚证、实证分类)与多元干预手段,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体能,从而提升患者耐受性与整体生存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肿瘤防治的全程管理需强化“两端聚焦”:一是前端预防与早期筛查(“重点前移”),通过高危人群识别、生活方式干预及早期肿瘤检测,降低肿瘤发生风险;二是后端并发症管理(“重心后延”),通过多学科协作优化支持治疗,减少治疗相关不良事件,降低因并发症导致的死亡风险。

综上,未来肿瘤治疗的理想模式应是“西医精准打击(杀瘤)+ 中医药整体调理(扶生(保人))+ 中间地带动态平衡(控瘤)”的整合医学策略。这一模式既尊重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又关注患者的个体需求与整体获益,通过东西方医学哲学的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的双重目标。单一依赖某一治疗体系均难以达到最优临床结局,唯有整合方能实现肿瘤治疗的精准化、人性化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肿瘤学常用分子分型指导治疗,您提出的肿瘤可分为“天生型”、“后生型”、“共生型”,这两种分型是替代还是补充?宏观分型如何帮助医生做治疗决策?

樊代明院士:肿瘤的分子分型作为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在特定优势人群的精准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其局限性(如异质性干扰、选择性偏倚及临床转化偏差)提示我们需超越单一分子维度的认知框架。

针对分子分型的局限性,我们提出"肿瘤生物学分类"这一整合医学概念,其核心是将肿瘤的发生发展置于病因学与危险因素网络中动态解析,而非局限于分子层面的静态标记。该分类体系基于肿瘤与宿主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划分为以下三大亚型:

天生型: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遗传背景、胚系突变或早期发育程序异常密切相关(如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相关基因的胚系变异)。此类肿瘤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先天遗传倾向,其分子基础多源于胚胎期奠定的细胞增殖/分化调控失衡。

后生型:由生命周期中获得性因素驱动,包括环境毒素暴露(如化学致癌物)、病原体感染(如HPV与宫颈癌、HBV与肝癌)、激素调节紊乱(如雌激素过量与乳腺癌)、慢性炎症状态及心理应激(如长期抑郁导致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失调)等。此类肿瘤的发生具有明确的可逆性诱因——若能早期识别并去除这些后天危险因素,不仅可降低肿瘤发生风险,亦可能通过消除维持肿瘤生长的微环境支持而实现治疗后的低复发/转移率。

共生型:肿瘤发生由先天遗传易感性(如特定基因多态性)与后天获得性因素共同作用触发(如具有BRCA1胚系突变的女性长期暴露于雌激素环境)。此类类型需同时针对先天遗传背景(如遗传咨询与风险监测)与后天危险因素(如生活方式调整)实施综合干预。

生物学分类通过回归肿瘤的病因学本质,将分子异常置于宿主-环境交互网络中动态解析,不仅为肿瘤的预防、治疗与康复提供了更全面的指导逻辑,更体现了整合医学"整体观"与"个体化"的核心理念。未来肿瘤诊疗的发展方向,应是分子分型的"科学精准"与生物学分类的"病因整合"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从"对抗肿瘤"到"维护患者整体健康"的范式转变。

未来,肿瘤治疗的突破可能来自技术、机制或理念,您认为最关键的突破口是什么?为什么?

樊代明院士:肿瘤不应追求绝对根除,它本质上是生命抗衰老与应对环境压力(如感染、毒素、酒精、抑郁等)时细胞稳态失衡的潜在结果。正如超长寿命必然伴随基因组不稳定,肿瘤或是难以规避的伴随现象,彻底清除既违背生物学规律,也忽视生命必然性。

防治需转向务实策略:通过控制后天因素(如减少毒素暴露、规范感染治疗、调节生活方式)延缓肿瘤发生,推迟其出现并降低恶性程度;对已发生的肿瘤避免过度激进治疗,通过调控微环境、平衡激素等干预抑制进展速度,为机体争取代偿时间;同时承认肿瘤可能与人体长期共存,通过提升整体稳态能力实现“带瘤生存质量优化”。

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人体自然力”——包括DNA修复、免疫平衡、自组织修复等自我调控能力。相同环境下,自然力强者不易患癌或疗效更优,其强弱直接决定肿瘤发生与否及治疗响应。医生的角色是赋能自然力:通过去除危险因素、优化治疗减少机体损伤、调节微环境支持机体自我调控,而非替代机体战斗。最终疗效取决于自然力与医疗的协同——自然力激活,治疗才能真正生效。肿瘤防治的核心,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与强化自然力,实现延缓发生、调控进展与带瘤善存的平衡。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现代医学的使命需从“替代者”转向“赋能者”:医生的核心价值不在于“独自战胜肿瘤”,而在于通过科学干预,激活并强化患者自身的“自然力”;治疗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医疗技术的先进性,更依赖于患者自然力的基础状态与可调动潜力——“你行(自然力强)我不行(医疗干预有限),不行也行;你不行(自然力弱)我行(技术再强),行也不行;最终是你行(自然力激活),我才行(医疗协同生效)”。总而言之,肿瘤防治需立足生命必然性,通过医学与机体的协同,追求“延缓发生、调控进展、带瘤善存”的更优解。

来源:张湘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