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拍!别碰!别拔!咬伤严重会致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6-19 17:41 1

摘要:湿热交加的季节,虫类活跃度达到顶峰,如何在露营、遛弯、居家时避开这些隐形威胁?

梅雨季节

🌧️🌧️🌧️

当你穿着短裤在草丛边拍照

睡前关灯发现墙角爬过黑影

早起穿鞋突然感到脚底刺痛

……

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

可能藏着让皮肤溃烂、高烧不退

甚至危及生命的「夏日杀手」!

湿热交加的季节,虫类活跃度达到顶峰,如何在露营、遛弯、居家时避开这些隐形威胁?

01 隐翅虫:“行走的硫酸”

隐翅虫是甲虫的一种,外形似蚂蚁,体长一般不超过1厘米,乍看像没有翅膀,故名“隐翅虫”。隐翅虫虫体各段均含毒素,呈强酸性,腐蚀性很强,堪比硫酸,被称为“飞行的硫酸”。

有患者表示,“晚上感觉脸上有虫,随手一拍就出事了。”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跟隐翅虫“打过交道”。

隐翅虫体内含强酸性毒液,拍打后毒液泄露,产生皮肤灼痛、条状红斑、水疱或脓疱,严重者溃烂

若毒液沾到眼睛,会灼伤结膜、角膜,不及时治疗,严重时可致失明

发现隐翅虫如何处理?

在皮肤上

隐翅虫飞到人身上一般不会直接叮咬皮肤,但如果挤压、摩擦虫体,虫子就会分泌强酸性毒素,对人体皮肤造成损害。因此,如果隐翅虫落在皮肤上,可以将其轻轻吹走或抖落。

图源:国家应急广播

在家里

可以用胶带粘住或用纸巾捉住再处理掉,注意不要触碰到毒液。

万一失手拍了怎么办?

记住这个“急救三部曲”

谨记:别抓!别抓!别抓!

应及时用肥皂水或4%的小苏打水反复清洗受损皮肤,中和毒素。

图源:国家应急广播

如出现疱疹,可采用消炎收敛性药物减轻刺激感,严重者要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

02 蜈蚣:夜间“突袭者”

每年4月到10月是蜈蚣活跃期,蜈蚣昼伏夜出,喜阴暗潮湿环境,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等杂草丛生处。

蜈蚣咬伤后的严重程度

与其大小及注入身体的毒汁量有关

被中小型蜈蚣咬伤后,皮肤会出现两个瘀点,伴有红肿、灼热、剧痛和刺痒感,一般数天内好转、消退。部分患者未经有效治疗,伤后1个月仍可存在局部肿胀、瘙痒等症状。

若被大型蜈蚣注入较多毒汁,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晕,严重者会有水疱、红斑、淋巴结肿痛等症状,甚至出现抽搐、全身麻木、昏迷等全身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发生后续感染,引发败血症等疾病。过敏严重者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被蜈蚣咬伤怎么办?

千万不要用嘴吸!

正确应急处置

✅保持冷静,迅速远离蜈蚣出没区域。

✅第一时间用肥皂水冲洗患处10~15分钟,中和毒液。

✅对于明显肿胀处,可冰敷来减轻肿胀和疼痛,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

✅如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03 蜱虫:草丛“隐形刺客”

蜱虫是一种吸血的寄生虫,蜱虫吸血之前的体型可能只有一个芝麻粒那么大,但吸完血之后它能增长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蜱虫通常出没在草丛、灌木丛、森林等植物茂密的地方,以及动物体表。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都可能会与蜱虫亲密接触,也有人在院子或社区里感染蜱虫的先例。

被蜱虫叮咬严重时会器官衰竭

蜱虫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传播多种疾病,被蜱虫叮咬后,蜱虫的唾液会引起周围血管炎,局部充血、水肿、出血及角质层变厚

如存在虫媒传染病感染,可能还会出现高热、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感冒发烧,结果耽误治疗。

蜱虫叮咬还可能导致一些疾病的传播,比如

莱姆病(通常容易出现关节炎、神经系统损害);

森林脑炎(一种病毒性疾病,可导致脑膜炎、瘫痪甚至死亡)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严重时可致多器官衰竭);

其他(巴贝斯虫病、蜱传回归热等)。

蜱虫叮咬应急处理

被蜱虫叮咬后,不要通过拍打、生拉硬拽或烟头烫等方式“硬拔”

因为被蜱虫叮咬后如果“硬拔”,容易让蜱虫的口器和头部残留在体内,导致病原体感染;如果“硬拔”时不慎捏破蜱虫,接触到蜱虫体液的部位也可能感染病毒。

图源:国家应急广播

正确做法√

先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

再用小镊子贴近皮肤的位置轻轻夹住蜱虫头部,垂直皮肤方向把蜱虫拉出;

随后用碘酒或酒精消毒被叮咬的部位。

由于蜱虫的口器部分有倒刺,刺入皮肤吸血后很难拔出。如果蜱虫深入皮肤,请尽快到正规医院处理。

来源:江宁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