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易沏杯茶,读读他们的文字就够了(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6 00:33 3

摘要:他精通12国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等,翻译了大量作品。

1、季羡林(1911—2009)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精通12国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等,翻译了大量作品。

季羡林生于山东清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寄居济南叔父家求学。

少年时刻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高中时曾六次考试获甲等第一名,成为“六连冠”。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攻德文,后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研究生,赴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等。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成为北京大学教授。

季羡林的散文风格质朴淳厚、真挚率性,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与学问底蕴。

他的文章“怀真情,讲真话”,不事雕琢,充满了学者的睿智与长者的平和。

代表篇目:《赋得永久的悔》、《清塘荷韵》、《二月兰》。

2、张中行(1909-2006)

张中行生于河北香河一农户家庭,他、先后就读于京兆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中文系(1935年毕业),师从胡适、周作人等大家,广泛涉猎中外名著。

毕业后曾从事教育工作,后长期任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

尽管经历时代风波,他始终坚持学问,晚年以“燕园三老”之一闻名。

张中行的散文创作始于八十年代高龄时期,其作品以“负暄三话”(《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和《流年碎影》为代表,文风古朴冲淡、学养深厚,兼具史笔与诗情。

他常以冷静超脱的笔触忆人论世、谈禅论佛、评儒论道,透露出深邃的人生哲思与淡雅的情趣。

其作品被誉为“当代中国的《论语》”,本人则被季羡林赞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3、金克木(1912—2000)

金克木为安徽寿县人,幼年家境贫寒,中学仅读一年便失学。

1935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借此机会博览群书,并自学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

“我几乎是天天去,上午、下午坐在里面看书,大开眼界,补上了许多常识,结识了许多在家乡小学中闻名而不能见面的大学者大文人的名著。”

1941年,金克木赴印度游学,在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师从著名学者乔赏弥学习梵文与巴利文,从此深入梵学与印度文化研究领域。

归国后,他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与季羡林等人共同培养了中国首批梵巴语学者。

金克木的散文作品学识渊博、思想深邃、风格独特,代表作有《天竺旧事》、《末班车》、《书读完了》等。

他虽无华丽辞藻,却能融会贯通中西古今 ,透露出深刻的洞察与智慧 。

他与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并称为“未名四老”,即居住于北京大学未名湖后湖朗润园的四位著名学者。

4、邓广铭(1907—1998)

邓广铭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被誉为“宋史学界的一代宗师”。

他出生于山东临邑,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曾在复旦大学执教。

邓广铭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宋史的研究,提出了治史的四把钥匙: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学、目录学。

邓广铭的散文作品主要体现为学术文化随笔,内容涵盖史论、品书、文化思考与往事回忆。

其文风质朴严谨、学识渊博,常在考辨史实中抒发独到见解,代表作如《岳飞传》、《王安石》等虽是学术著作,但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学与思想价值。

他的随笔集,如《邓广铭学术文化随笔》,收录了其关于宋代历史人物、事件及学术方法的精辟论述,展现了其将精深学术研究与大众文化传播相结合的努力。

5、梁实秋(1903—1987)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州。

他自幼接受传统教育,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在校期间已显露出文学才华。

192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科罗拉多学院、哈佛大学深造,深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影响。

1926年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

1949年移居台湾,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梁实秋的散文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文字简洁典雅、风格幽默风趣、旷达洒脱,于日常琐事中洞察人性与世情。

此外,他也是翻译大家,耗时37年独力译完《莎士比亚全集》,并著有《英国文学史》等学术著作。

他的多篇散文如《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等被收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影响深远。

6、汪曾祺(1920—1997)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和“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

他出生于一个旧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1939年,他如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

在联大期间,他虽才华横溢却个性不羁,曾因数学和体育成绩不佳而补修,最终因未服从毕业分配而被开除学籍。

离校后一度生活困顿,甚至萌生短见,幸得恩师沈从文写信勉励:

“你手中有一支笔,怕什么!”

这段经历也影响了他日后淡泊通透的人生观。

汪曾祺的散文创作成就斐然,其作品多着眼于平凡的人、事、物,善于在日常琐细中发现诗意与美感。

主题常围绕风俗人情、草木虫鱼、家常美食、往事回忆,文风质朴淡雅、清新隽永、含蓄隽永,语言平白如话却韵味悠长。

他追求“人间送小温”,文字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眷恋。

代表作有散文集《蒲桥集》、《人间草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他的散文不仅展现了中国文人的传统情趣,也融入了现代人文主义关怀,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