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13岁少年李明的书法作品被权威们以“江湖体”“满纸邪气”遭“一票否决”。这一幕,与当年“马户又鸟”们对刀郎歌曲的集体围剿如出一辙——两者皆暴露了部分权威圈层以“正统”之名行“打压”之实的僵化逻辑,本质上都是对艺术多元性的扼杀。
权威打压13岁李明的书法与当年马户又鸟打压刀郎歌曲的手法怎么如此相似
近日,13岁少年李明的书法作品被权威们以“江湖体”“满纸邪气”遭“一票否决”。这一幕,与当年“马户又鸟”们对刀郎歌曲的集体围剿如出一辙——两者皆暴露了部分权威圈层以“正统”之名行“打压”之实的僵化逻辑,本质上都是对艺术多元性的扼杀。
从表面看,书法与流行音乐分属不同艺术领域,但打压手法却惊人地相似。
其一,是以“传统”为盾牌,划定狭隘的审美边界。当年刀郎的《西海情歌》《冲动的惩罚》风靡街巷,却被某音乐评委批为“缺乏审美”“农民工的音乐”,认为其不符合所谓“精英化”的音乐品味;如今李明的书法因融入现代设计感与个人风格,便被斥为“背离古法”,忽视了少年对书法的独特理解与创新尝试。两者的评判标准都陷入了“唯传统论”的误区,将艺术的生命力禁锢在既定框架内。
李明书法作品“青云志”
其二,是权威圈层的“话语垄断”,排斥圈外的“异质声音”。刀郎的走红源于民间自发的传播,未经过主流音乐圈的“认证”,便被贴上“低俗”标签;而李明作为少年创作者,缺乏权威圈层的“师承背景”,其作品即便兼具功力与创意,也难敌评委的主观偏见。这种以身份、背景而非作品本身论高下的逻辑,本质上是权威对话语权的垄断,试图维护自身在行业内的绝对主导地位。
其三,是对“大众喜爱”的漠视,割裂艺术与受众的联系。刀郎的歌曲创下千万销量,代表了广泛的民间审美需求;李明的书法在网络上广受好评,体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新表达。但两者都因不符合权威的“小众审美”而被否定,暴露了部分权威脱离大众、自我封闭的问题。
李明正在书写“百福”
艺术的发展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线性传承,而是在多元碰撞中不断生长。王羲之的《兰亭序》突破汉隶的规整,才有了行书的飘逸;摇滚乐的兴起打破了古典音乐的垄断,才丰富了现代音乐的形态。真正的权威,应当是艺术创新的推动者,而非保守的守门人。
无论是刀郎的歌曲还是李明的书法,它们所遭遇的打压,本质上都是旧有审美体系对新生力量的恐惧。但历史已经证明,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终将冲破权威的桎梏,在大众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期待有一天,我们的艺术评价体系能够真正包容多元、尊重创新,让每一种真诚的艺术表达都能获得应有的尊重。
来源:洪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