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湘晒女儿巴黎时装周Live图,背景突然冒出“我不喜欢周也”,随后秒删换静态图
李湘晒女儿巴黎时装周Live图,背景突然冒出“我不喜欢周也”,随后秒删换静态图
那天她发了九宫格,C位是一张Live动图,光影好看,滤镜也克制,可点开的一瞬间就听见一句女性声线的“我不喜欢周也”
谁说的,没标注,没字幕,只有一声突兀的情绪
一句随口的“我不喜欢”,在公共平台上就会变成一场风波
网友们立刻在评论里扒声线、对语境,推测像是王诗龄,毕竟是母女同框的场合,可能性不小
网友根据声线和语境推测可能是王诗龄,但当事人没人承认
我刷到热搜时已是夜里,话题词挂在前排,转评里情绪一半好奇一半指责
话题冲上热搜,围观比解释来得更快
有人说只是孩子的私下偏好,不该上纲上线;
也有人提醒,说出口的是未成年人,发出去的是成年人,这锅不能让孩子背
话说回来,Live图带音这种事,谁没踩过坑呢
按下发布键前,真的有人把那几秒音频听完吗
争议发酵超12小时后,李湘删掉原博,重新发了静态图,还把评论关了
新版本加了几张合照,有王诗龄和辛芷蕾、檀健次,场面体面,笑容到位
新博多了王诗龄和辛芷蕾、檀健次的合照,却没有一句解释,也没有向周也致歉
到这一步,态度就很耐人寻味了:不解释、不认错,也不对号入座,只把出口关上
截至10月6日,原博因“涉及营销”显示审核中,李湘仍未回应
周也这边没回应,继续忙她在时装周的行程,粉丝倒是把节奏带得很漂亮,晒造型、晒作品、晒数据,悄悄把焦点从“被不喜欢”挪回“做得很好”
周也没吭声,她的粉丝转而晒她在秀场的表现和履历,反倒赢了个“体面”
这几年我越来越觉得,体面不只是发言的姿势,也是一种处理争议的速度和方向
李湘是谁,大家都知道,老牌主持人,制作人,走过红毯无数次
孩子也在公众视野里长大,爱美,敢表达,这些都没错
可这回暴露的主要不是情商,而是流程
这事不只是吃瓜,它戳中了明星团队内容审核的老问题——图看了,音没听
身边做艺人运营的朋友私下叹气,说团队常把Live当静图发,结果不止一次栽在旁边人聊天、后台喊话上
有业内人士干脆提议,团队发布前要做“画面+音频”的双重审核
别忘了,这几天围绕“公众人物言论边界”的讨论刚热过
王思聪在社交平台怒怼网红EL,说出一连串私密指控,后来对方删帖隐身,讨论点从八卦迅速升级到隐私和伦理
国外那边,DemiLovato的前未婚夫账号被黑,被曝隐私图,情绪崩溃到自残边缘,互联网的伤害具象到发抖
你会发现,发或不发,管好自己或被别人操控,代价都在现实里
数据也并不乐观
《2025年社交网络行业社交平台安全与用户隐私保护研究报告》说,全球有83%的用户因为隐私担忧减少社交媒体使用频率;
清华的研究还显示,2019到2024年,娱乐圈相关谣言的传播速度涨了两倍多,其中婚恋和隐私占了大头
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框架下,明星团队对发布内容负更高责任,出事不再是一句“技术失误”能糊过去
未经授权传播他人隐私,理论上就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这不是谁的心情好不好能决定的
过往的坑其实摆在那
王思聪和孙一宁的拉扯,最后因为聊天记录反转,名誉权官司落地,谁轻谁重一目了然;
赵丽颖工作室当年不小心把员工吐槽截进宣传图,删了、道歉了,可合作方没再多话,后续合作默默变少
那时候大家就该明白,公域里最怕的不是恶意,而是“没审到位”
回到这次
语句里提到的是周也,她是演员,正忙着作品和时装周,突然被cue一嘴“不喜欢”,难免被动
若真是孩子的随口,成年人更该把关,不该让私域情绪乘Live音轨跑进公域
若不是孩子,团队更该出面讲清楚
最怕的,就是装作没发生
公众人物发布的是内容,也是态度,沉默同样在传递信号
我也理解父母的紧张,删稿、限评,是想把火压住,只是互联网从不吃这套
解释不是认怂,及时说明更像补一个漏洞
至少告诉大家,你们听到了,你们在处理
在社交平台上,速度有时就是诚意
至于网友,八卦可以吃,但别把一个未成年女孩放在靶心上
我们可以更关心流程如何改,如何减少无意伤害
如果一个行业连“先听一遍音轨”都做不到,那它配得上的不是热搜,是培训
我还是愿意把这次当成一次提醒:拍得美、发得稳、说得清,比什么都重要
来源:火火火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