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作下大批系列案件涌现,司法诉讼成了套路性营利工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5 23:07 1

摘要:最近,在某律师的朋友圈看到这样一个推送文案:自己对字体侵权案件有深入研究,遭遇类似起诉案件的网友,可以前来咨询或洽谈。私聊了一下得知,最近在他们当地,已经有公司因为注册商标或是广告推广中,使用到了某类字体,收到了法院送达的起诉状和应诉通知。

最近,在某律师的朋友圈看到这样一个推送文案:自己对字体侵权案件有深入研究,遭遇类似起诉案件的网友,可以前来咨询或洽谈。私聊了一下得知,最近在他们当地,已经有公司因为注册商标或是广告推广中,使用到了某类字体,收到了法院送达的起诉状和应诉通知。

查询了一下,网上一大批的文章都在反映,自己或是知道很多的中小企业,已经被某些字体公司起诉到了法院。

有律所的文章显示,近一年来,很多中小企业客户收到了来自某电子有限公司的字体侵权索赔信息。该公司要求,要么付费获得字体永久使用费,要么下架已经用于广告宣传或是商标注册的字体并赔付字体使用费,否则将起诉要求支付侵权赔偿及律师费、公证费等维权费用。

有自媒体通过公开查询渠道不完全统计,近三年,仅是某公司发起的字体侵权纠纷案件就近300起,分布在全国各地。某基层法院曾一年内受理某知识产权公司发起的 800 余起批量案件,90% 以上为缺席判决,胜诉率近乎 100%。

案件类型上,大多是一万多元的主张标的额;诉讼结果上,超过半数以撤诉结案。尽管案件细节公布的不多,推想应该是达成了诉讼中的调解或是和解而撤诉。

网上还有文章显示,一些字体公司在官网和第三方平台广泛设置字体“免费下载”链接,或是干脆在一些免费使用的文字编辑软件中嵌入自己的字体,在隐藏位置或是干脆不显示版权声明、免费使用条件,使他人误以为是免费字体而用于产品宣传、网站、文章等中。

这类公司,明知自己的字体采用上述的方式,会被很多不知情者大量使用,却不采取有效措施阻止传播,而是放任或默许使用扩散。等到使用者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之后,打着维权的名义,公司组建专门团队,或是按提成外包给某些律所,利用技术手段筛选出自体的使用者,固定好相关证据后,先是发送律师函索赔,索赔不成就批量向法院起诉,或在诉讼中调解,或要求法院判决,鲜有败诉。

如同文章《批量案件正疯狂涌入法院:资本把司法变成“商业合作伙伴”》(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中提到的,类似的批量案件还有,某些网贷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各种“套路”贷款业务、某些银行的信用卡不良还款催收业务、某些物业公司针对长期空置房屋的催缴物业费停车费业务、某些商业公司批量购买不良资产后发起的批量案件等等。

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是,在前期的纠纷发生过程中,都存在利用不对等的市场地位和法律优势,利用合同约定,或是使用习惯,为相对方挖下了很多的“陷阱”,制造出了巨额的盈利空间。

起诉这些案件,即便需要支付费用雇佣专门的法律人士催收起诉,即便是很多案件无法获得执行,但只要有一批案件获得执行,就可以赚取巨大的利润。

因此,一方面大批的上述案件,涌入法院;另一方面,出现了一批专门处理或代理上述案件的法律人士,不用客户支付前期费用,仅靠案件执行成果的提成,就可以获利丰厚。如此的情况,何愁此类案件不多?

有的法院已经不堪重负,干脆规定,某类批量案件直接不予受理,或是规定某类案件,需要先行走完诉讼之外的调解程序。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一些公司干脆在合同中,直接约定管辖法院,将纠纷设定为自己有把握受理案件、卖力执行的法院。

之前媒体曾经报道过的,在商标侵权领域,先后发生过潼关肉夹馍、逍遥镇胡辣汤、金银花商标、景德镇陶瓷、西湖龙井茶、库尔勒香梨等等系列诉讼案件,造成了全国各地很多商户受到了侵权投诉乃至诉讼索赔,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

最高法院2021年12月12日在官方微博上就“潼关肉夹馍”等地理标志维权问题进行了回应。指出:“地理标志属区域公共资源,个别协会或组织利用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获取加盟费等,在商标法上没有依据,权利人亦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注册商标中包含的地名。”

至此,各地法院一改以往基本支持“侵权”主张的裁判结果,陆续驳回了类似的“维权”案件,彻底扭转了批量地理标志商标侵权案件不断涌现的局面,避免了司法帮助某些人人为垄断控制一些资源牟利、已经形成生活习惯的不特定人群成为收割对象的现象。

借鉴以上经验,建议有必要对上述的批量案件,设置统一的立案及审判标准,严格审查案件纠纷发生背后的不合理因素,谨慎的支持某些企业的“维权”主张。

例如,某公司提出的字体侵权案件,在司法审判中,应该提高其公示或标准字体版权的提醒义务,使用人没有过错最多只是补偿即可的裁判标准。对不知情下发生的字体运用情况,允许可以更正或是适当补偿即可,压缩或取消某公司及其雇佣维权人员的盈利空间。

同时,对于利用优势市场地位和法律知识,在合同中约定不合理费用负担的,也严格审查盈利可能性,防止出现通过诉讼可以获得高于银行贷款数倍的盈利可能,避免有些人或公司已经将司法诉讼发展成为了“商业合作伙伴”的局面。

来源:畅聊情感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