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看那根细细的线不起眼,它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高速公路”,全球95%以上的国际数据都是靠它传输的。可问题是,光不就是光吗?它怎么就能把你说的话原封不动地送到千里之外的朋友耳朵里?
你在刷剧的时候,其实是一束光在千里之外拼命“奔跑”,咱们动动手指发个视频、打个电话,背后可能有无数道看不见的光,在比头发丝还细的玻璃管里飞奔数千公里。
别看那根细细的线不起眼,它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高速公路”,全球95%以上的国际数据都是靠它传输的。可问题是,光不就是光吗?它怎么就能把你说的话原封不动地送到千里之外的朋友耳朵里?
要搞明白光纤怎么传信息,得先知道它是个啥结构,光纤说白了就是一根极细的玻璃丝,通常直径在125微米左右,比咱们的头发丝还细一点。但它不是实心的,而是分两层:中间叫“纤芯”,外面包着一层叫“包层”。
这两层玻璃的材质略有不同,关键就在于它们对光的折射率不一样。纤芯的折射率高,包层的低,这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光导管道”。
当一束光从一端射进去,只要角度合适,它就会在纤芯和包层的交界处不断反射,像蛇一样贴着内壁往前窜,根本出不去。这种现象叫“全反射”,是光学里的基本原理,早在19世纪就被科学家发现了。
正因为有了全反射,光才能在几万公里长的光纤里跑而不漏,哪怕绕地球好几圈,信号还是稳稳的。你可能会问,那光不是直的吗,弯的线也能走?
没错,光纤是可以弯曲的,只要别折得太狠,光照样能拐着弯前进。所以你家路由器那根小线,哪怕是盘成一团,也不影响它传数据。
那光是怎么“带话”的呢?这里就得说说信息是怎么“坐上”光的。咱们平时说话、发语音、看视频,本质上都是数字信号,也就是一堆0和1组成的代码。这些代码并不会直接变成声音或画面传过去,而是先被转换成光的“开关”动作。
比如,发一个“1”,就让光源亮一下;发一个“0”,就让它灭一下。这个过程叫“调制”,用的光源通常是激光器,因为它发出的光又纯又稳定,方向性好,适合长途奔袭。
你在手机上打出“在吗”,这几个字会被拆解成二进制码,比如01000110 01101111,然后电信号驱动激光器,按这个节奏一闪一灭,光脉冲就这么出发了。
到了另一头,有个叫“光电探测器”的设备等着,它能感知这些光的明暗变化,再把它们还原成电信号,最后变回“在吗”这两个字。
整个过程快到什么程度?一秒钟能闪上百亿次,也就是说,一部高清电影,几秒钟就能传完。这可不是吹牛,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标准,现在主流的光纤系统单通道速率已经能做到800Gbps以上,商用骨干网总容量甚至突破每秒几十Tbps。
你以为光在光纤里就是一路畅通?其实它也会“累”,也会“迷路”。虽然全反射很高效,但光在玻璃里跑久了,能量还是会慢慢损耗,这叫“衰减”。
另外光脉冲跑着跑着可能会变宽,两个脉冲挨得太近就容易混在一起,收端分不清哪个是哪个,这叫“色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工程师们想了不少招。比如在长距离传输时,每隔五六十公里就加一个“中继器”或者“光放大器”,给信号提提神,补补力气。
最常用的是掺铒光纤放大器,它不用把光变回电信号,直接在光域里把弱掉的光增强,效率特别高。还有就是用不同波长的光同时传数据,就像一条高速路分成好多车道,每条车道跑一种颜色的光,互不干扰,这叫“波分复用”技术。
这样一来,一根光纤里能同时跑上百路信号,总容量蹭蹭往上涨。中国在这一块儿走得挺靠前,像中国电信、华为这些单位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里,早就实现了单光纤传输超过100Tbps的实验记录,相当于一秒钟传完上万部高清电影。
光纤传信息,靠的不是光有多亮,而是它能不能精准地“听话”。从信息编码、激光发射、全反射传导,到接收解码,每一个环节都得严丝合缝。
而且这套系统还得扛得住风吹日晒、海底高压、电磁干扰,毕竟很多光纤是埋在地下或者铺在大洋底下的。像连接亚洲和北美之间的跨太平洋海缆,动辄上万公里,中间不能出一点岔子。
正因如此,全球通信网络才得以稳定运行,你才能随时随地刷短视频、开视频会议、玩在线游戏。可以说,没有光纤,就没有今天的数字经济,聊到这吧,下次接着聊。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向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