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8年12月中旬,为促成北平和平解放,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中共高级将领,依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与驻守北平的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所派代表进行了三轮和谈。在中共强大的战略攻势下,傅作义终于认清现实,于次年1月下旬起,将其麾下的华北“剿匪总司令部
文|鹤洲白沙
编辑|鹤洲白沙
1948年12月中旬,为促成北平和平解放,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中共高级将领,依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与驻守北平的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所派代表进行了三轮和谈。在中共强大的战略攻势下,傅作义终于认清现实,于次年1月下旬起,将其麾下的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部,第4兵团部、第9兵团部等共计25万部队陆续开到北平城外,接受改编。1月31日,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进入北平城区接管防务,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在通县前往北平的大路上,十几辆美式军用卡车从远处飞驰而来。坐在车上的,是东北野战军(1949年3月改称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的部分官兵,这些卡车全部都是解放军从国民党军队手里收缴过来的,车里面有一个战士名叫马尚志,原隶属于四野四纵队十二师警卫连。
在攻打锦州时,马尚志所在的四纵十二师主要负责塔山、白云山防线阻击任务,其下属34团、36团因作战表现突出,被授予英雄警备团称号,获得中央军委通令嘉奖。沈阳、锦州解放后,马尚志被安排至四野总部保卫处担负警卫工作。
北平解放后,马尚志随四野总部进驻北平,先后担负解放军入城式前门箭楼的警卫、毛主席在西苑机场举行的阅兵式的现场警卫、在北京饭店举行的大型宴会及南京国民党要员来北平谈判的安全警卫工作。
四野总部就设在朝阳门大街路北的一个大院里,而马尚志所在的保卫部就被安排在东四九条。东四九条旧称“九条胡同”,北平解放后,“九条胡同”因在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列顺序为第九而改名为“东四九条”。
为了保证毛主席的安全,时任四野政治部保卫部部长钱益民指示保卫处挑选一批精干可靠、经受过战火考验的解放军战士到毛主席的警卫班担任警卫工作,马尚志、赵德云、徐云生、张胜元等人赫然在列。
其实,早在初入北平时,马尚志就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到毛主席身边替他老人家站岗放哨,那该有多么幸福啊!所以,当保卫处的杜队长询问他是否愿意接受这项光荣而又神圣的任务时,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几天后,在四野保卫部的安排下,马尚志等人乘车来到了香山脚下,据马尚志回忆,当时,他们一行四人手里拿着汪东兴(后来担任中央警备局局长)的介绍信,从香山脚下步行至静宜园门口到传达室询问。很快,就有一个叫王敬先(后来担任中央警备局副局长)的同志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马尚志随后从王敬先口中得知,他和徐云生被安排至毛主席的警卫班,其他两人也被相应安置到了其他岗位。
低矮陈旧,这是双清别墅给马尚志留下的第一印象。他很震惊,最高领导人的住所居然还没有四野保卫处所在的东四九条四合院好。
原来,马尚志到了警卫班后,心中始终装着事,他想尽快熟悉情况,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毛主席平时居住办公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始终难以入眠。
随后,他将自己的想法偷偷告诉了邻铺的王全喜,王全喜立即向班长打了报告。马尚志的班长叫张瑞岐,整天操着一口浓重的陕北口音,是个老红军。张瑞岐同意了王、马二人的请求,于是,王全喜带着马尚志一路穿廊过院来到了双清别墅。
于是才有了前面这一幕。
到了警卫班后的第二天,马尚志就被安排到双清别墅门口执勤,他负责上午站岗,时间一晃一个多星期过去了,马尚志也没能见到他心中万分期望见到的毛主席的身影。
原来,长期以来,毛主席养成了多在白天睡觉,夜晚办公的习惯。有时,也有夜间睡觉白天办公,或半昼半夜睡觉、办公的现象。进城以后,毛主席由于工作繁忙,总是事情办完了才睡。他是将夜间批示的文件,交人家白天去办。他老人家说,他一个人改变了习惯可以换来别人工作的方便。
毛主席精力充沛,从来不分上下班,节假日从来不休息。有时一天只睡一二个小时,有时昼夜睡不着,有时几天几夜睡不好。就是在他老人家实在太疲劳时,也只睡上几个小时。醒来后,马上又拿起书,拿起文件,看起来没完没了。
因此,警卫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为了让新同志尽快熟悉情况,一般将他们安排在上午执勤,因为主席上午休息,没有人来访,执勤压力较轻。
直到有一天,马尚志的排长向众人宣布,马尚志也可以跟其他人一样,正常排班值勤,马尚志才有了跟毛主席见面的机会。
那是一个下午。
可能是长时间办公后身体有些疲劳,毛主席想往常一样,走到了门口,先是来回走了几趟,然后张开双臂做了几个扩胸的动作,突然,他停了下来,眼睛看向了正在站岗的马尚志。
他认出来,这是个新面孔。
毛主席当即走上前来,笑着问带班员王振海:“这个同志是刚从四野过来的吗?”
马尚志心里紧张极了,天天盼望着能见到可亲可敬的毛主席,但真到了眼前,却又不知该如何是好。
在得到王振海的肯定答复后,毛主席又转过头问马尚志:“你是四野哪个纵队的?”
马尚志当即一个立正:“主席,我是从四野保卫队调来的,原来在四野四纵队十二师警卫连,解放沈阳、锦州以后,在进关途中调到四野总部保卫队。”
随后,毛主席又问了马尚志四纵的一些情况,马尚志都一一对答如流,毛主席很讶异,问道:
“你怎么知道这么多情况?”
马尚志立刻表示,自己曾经给师参谋长李洪茂当警卫员,所以知道很多普通战士不知道的情况。
紧接着又是一番家长里短式的聊天,问他是哪里人,什么时候参军的,家里生活怎么样,马尚志都一一作了回答。
其实,早在马尚志来到警卫班的第二天,他就特意向带班员请教过,假如见到毛主席该怎么办?
带班员告诉他,假如毛主席问他问题,如实回答就行,如果毛主席没有问,千万不要主动同主席讲话,以免打断了他的思路,影响主席思考问题。
毛主席离开后,带班员王振海高兴地说:“主席今天听你讲前线的事很高兴,他老人家很关心前线的局势。”
时间一天天过去,马尚志跟毛主席见面的次数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多了。
一天傍晚,毛主席在门口散步时突然听到一阵空灵的布谷鸟叫声,他寻声望去,久久无言。
过了很久,他转过头来,看到当值的正是马尚志,便问他:“是不是这种鸟一叫就快要下雨了?”
当时,毛主席的警卫班共有18人,他们负责主席开会、会客、外出时的警卫工作,主席经常会跟警卫们聊聊天,警卫们心里头十分矛盾,既盼望着能跟毛主席说话,又怕说不好答不上来,给主席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他们都养成了爱学习的好习惯,不懂就问,不会就学。
听到毛主席问话,马尚志的心头突然一震,当时,持续干旱的天气,给北方农民的耕耘播种带来了很大困难,他知道,毛主席也在盼望着早一天下雨啊!
但是,他又想,主席肯定希望听真话,所以马尚志还是实事求是地对主席说:“这种鸟每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就在空中飞来飞去地以,下不下雨我说不准。”
“应当下场雨了,老百姓都在等着春播呢。”毛主席抬头看看天气,又接着说,“北方的冬小麦也该灌溉了,没有雨水,就不能保证收成,人都是要吃粮食的,有了雨水,粮食丰收了,老百姓就不用犯愁了。”
主席同我说完话,转身往屋里走的时候,还几次抬头看天气,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其著作《论中国》中曾发出感慨:“我认为中国人民最大的幸运,就是他们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为什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为什么中华文明必然复兴?那是因为这个民族、这个文明,永远都不缺像毛泽东那样拯救苍生的英雄人物,尽管他们很稀缺,尽管他们很悲凄,但这样的英雄从没断过。
是的,我们从一些史书上看到的毛主席,经常是一个充满睿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家、战略家形象。
但那并非毛主席的全部。
他是儿子、丈夫、兄长、父亲,同时也是同志、战友、朋友、亲人,当然,他也是诗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他是神,但同时也是人,一个有血有肉、爱憎分明、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凡人。
惟其如此,方显真实。
来源:鹤洲白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