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农业有着深厚历史积累与丰富的技术文化形态。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认为中国农村社会之所以有超稳定性,其核心在于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稳定,传统农业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产关系与技术形态,支撑着中国
我国作为一个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农业有着深厚历史积累与丰富的技术文化形态。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认为中国农村社会之所以有超稳定性,其核心在于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稳定,传统农业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产关系与技术形态,支撑着中国社会的在变革动乱之后能够迅速的恢复与发展,即这种制度在自然经济条件不怎么变化的情况下,传统农业有着强大的惯性。
时至当下,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传统农业的存在,比如我的父辈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依然遵循的是传统农业的经验,也仅仅在近代不长的时间里,经济技术与经营体制才开始深刻且不可逆地影响并改变了农业生产。当农业的现代性在增长,农业的经营结构也发生根本转变的当下,农业的转型自然是需要继承过去,并更好的利用经济发展的各方面成熟与技术条件。从这方面来看,我们就很容易地可以把生态农业理解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即在继承中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认为我国农业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较为发达,这可以从管仲之谋中可以体现一二。当然传统农业的发展,主要是受工具特别是材料(铁)的制约以及种植品种,在人口繁衍压力下,精耕细作成为了传统农业最为典型的特征。因此在技术手段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生态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是传统农业降低种植风险,提升效率与产出率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传统农业形成了许多农业知识体系,如我们当下所说的经验。
为此,可以把传统农业经验简要地定义为:指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通过世代积累形成的农业生产知识体系,其核心特征包括:1. 生产工具:以人力、畜力驱动的手工工具为主(如铁犁、耧车、水车等),金属农具逐步替代石器 ;2. 技术基础:依赖直观经验总结而非系统科学理论,形成包括选种、轮作、施肥、水利等完整技术体系 ;3. 经济形态: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经济为主,商品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且封闭循环 。
从定义及相应的特征中,可以看出,传统农业的经验是在确定的自经济条件下,让农业在技术、手段与经营上达到实现生产的优化。我认为理解传统农业经验的核心,是要理解自然经济条件这一前提,自然条件是指定域以及所形在的气象,如南方的桑基渔塘,又如南方的高畦,而北方的低畦,经济条件主要与技术发展有关,表现在工具与组织形态上。
另一方面,从内涵的角度来理解传统农业的经验,简单可分几个方面:
1、生产技术体系。讲求精耕细作,通过深耕细耙、间作套种提升土地利用率,如中国汉代已形成"耕-耙-耢"旱作体系,宋代发展出南方水田技术体系 ;同时总结出了许多生态智慧,如用地养地结合的豆科作物轮作制度,用绿肥施用改良土壤;利用天敌控制虫害,如稻田养鸭除虫;稻鱼共生系统实现物质循环利用的立体种养 ;
2、组织模式特征。讲求以家庭为生产单元,成员分工明确,劳动密集型特征显著 ,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乡村宗族管理体制,提升互助与抗风险性,强化风险应对。其次是农业知识的传承,通过口传身教、农谚民俗等方式在村落内传播农业知识,如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 、抗旱保墒、防洪排涝等适应性技术,如梯田耕作防治水土流失 。
3、在哲学思想方面。传统农业培育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注重耕作与物候的协调,追求天时、地利、人和。同时自然的周而复始观念,为产生了循环经济观,秸秆还田、粪肥利用等实现物质循环,这与现代生态农业理念高度契合 ;而适度开发的理论很早就出现在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如通过休耕轮作维持生态平衡,避免过度索取自然资源 。
总的来说,传统农业的经验是中国农耕文明几千年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有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去几千年来被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技术与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一些不利影响。
同样农业生产的复杂性与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经济条件的多样性,也使得传统农业的经验在当下农业转型过程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毕竟传统农业的经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内容,更是一个根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与生活方式。
因此,当我们在讨论生态农业时,特别当我们强调中华农耕文明的优秀经验时,就可以理解为中国农业在面向新时代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特色,农业不仅仅是产业,生态农业也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方式,而是文明的传承与文化的载体。
感谢阅读。
来源:悠果农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