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种后出苗差?不是种子假,是你没搞懂“墒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5 17:37 1

摘要:一般情况下,小麦种子需吸收自身重量50%以上的水分才能正常发芽出苗,如果田间墒情过干,会导致小麦“渴死”,如果过湿,会造成“闷死”。

小麦播种后,土壤墒情的好坏,是决定小麦发芽出苗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般情况下,小麦种子需吸收自身重量50%以上的水分才能正常发芽出苗,如果田间墒情过干,会导致小麦“渴死”,如果过湿,会造成“闷死”。

第一种办法,利用精确的仪器进行检测,这种方法最准确,但是对于多数农户来说,不具备该条件。

第二种办法,利用手握成团法,也是有经验的农户经常用到的办法。

用手抓取5-10cm深处的土壤,双手用力捏紧,如果手握能成团,举到1米高的位置自然散开,手心上留有湿痕但不粘泥,这样的情况就属于墒情较好,适宜播种小麦。

但是,如果捏不成团,并且一捏就碎,散开后手心无湿痕,就属于墒情比较干旱的情况。

如果土壤捏成团后落地不散,并且手心接触土壤后粘泥严重,甚至能挤出水分,就属于墒情比较过湿的情况。

不论是过干或过湿,都不利于小麦播种后的发芽出苗。

小麦在相对干旱的土壤中播种以后,会导致3种不利情况出现:

1、出苗慢并且出不齐,种子在土壤中吸收不到充足的水分,出苗时间比正常墒情晚5-7天,田间出苗率不足70%,出现明显的缺苗断垄。

2、苗弱根短。即使勉强出苗的小麦,幼苗根系仅能扎入2-3cm深(正常墒情下能扎5-8cm),导致自身的吸收养分能力弱,抗寒能力差,在冬季期间,容易受冻害。

3、后期易早衰。由于小麦播种期缺水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到了返青后吸水吸肥能力跟不上,再到灌浆期时,容易出现干尖、倒伏、早衰现象,降低产量和品质。

第一种:播种前浇水造墒

播种前前7-10天进行灌溉浇水,让水分充分渗透到5-10cm播种层,避免“表面湿、深层干”的假墒情。

建议采取小水漫灌的方式,水流要慢,避免冲刷土壤,尤其沙壤土,防止水土流失。

浇水后7天左右,用上述提到的“手握成团法”检测,如果5-10cm土层能捏成团、落地散,就可以播种了。

第二种:播种后浇水补墒

小麦播种后,可浇“蒙头水”。也是采取小水慢灌的措施,避免大水冲刷导致种子被冲散,尤其是播种较浅的地块,更不能大水漫灌。

如果当地小麦播种期间,降雨较多,田间土壤墒情大,小帮手建议,可以等几天播种。

如果等不及的话,会导致下面3种情况:

1、烂种不出苗,小麦播种后,种子在含水量较大的土壤中浸泡3-5天,会导致种皮破裂,胚乳发霉,丧失正常的萌发能力,降低田间出苗率。

2、即使有些能出苗,出苗后的幼苗,根系也会呈褐色(正常为白色),有异味(腐烂味),容易发生根腐病、纹枯病。

3、如果是黏壤土地块,当土壤含水量过大,会形成1-2cm厚的板结层,小麦种子在出苗顶土时被“卡住”,即使发芽也无法正常出苗。

第一种:小麦播种前进行排水散墒,如果地块有积水,先挖排水沟,让田间积水快速排出田外。

排水后,让土壤自然晾晒(晴天晒3-5天,阴天晒5-7天),然后用上述提到的“手握成团法”检测。

如果土壤表层潮湿但深层仍黏重,可先用旋耕机浅耕1遍(耕深8-10cm),将土壤翻松,加速水分蒸发,耕翻后2-3天再进行播种。

第二种:小麦播种后,遇到连阴雨天气的话,及时清理播前挖的排水沟,确保6小时内,田间积水排完。

积水排完后,等到土壤表层稍干(站上去不粘脚时),进行划锄,打破表土板结层,增加土壤透气性。

不论是土壤过干还是土壤过湿,小麦播种以后,都不利于正常的发芽出苗。

综合上述内容,土壤过干不盲目等雨,优先造墒;土壤过湿不急于播种,先排水散墒。

只有让小麦种子在适宜的土壤中萌发,才能确保苗齐、苗壮,为冬前壮苗打下基础。

对此,你怎么看呢?

来源:农民的小帮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