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冬天,合肥西郊的小岛上,EAST把1.2亿度的火球悬在真空里,差不多能听完一首《夜曲》,实验室的灯都没眨一下。
“403秒”——这串数字像一把钝刀,划开了朋友圈的滤镜。
去年冬天,合肥西郊的小岛上,EAST把1.2亿度的火球悬在真空里,差不多能听完一首《夜曲》,实验室的灯都没眨一下。
现场没人鼓掌,工程师老周把保温杯往桌上一磕,嘟囔一句“够烧一壶水了”,旁边刚入职的博士生没忍住笑,笑完又有点想哭:他们真把太阳按了暂停键。
可暂停键不是万能键。
氚的价格依旧贵得离谱,2.4万美元一克,称起来比黄金轻,花起来比黄金沉。
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的办法挺“土”:给反应堆套一层锂铅“围脖”,中子撞上去,现场生氚,边烧边产,像老北京人烙饼,一张熟了刮下来,面糊接着倒。
去年12月,这套“围脖”俘获效率飙到85%,消息传到ITER总部,法国人连夜把原来的设计图裁了40%的预算,直接省出一条地铁线。
省钱只是面子,里子是谁先发电。
英国First Light那帮牛津出来的“书呆子”把聚变玩成了气枪:硬币大小的弹头,每秒轰一发,靶丸内爆,瞬间点火,计划2028年给电网送第一度电。
听起来像科幻,可他们真拿到了谷歌风投的支票。
另一边,中核集团的BEST二期工地在合肥西扩了三百亩,口号朴实无华——“2035年连烧100小时”,不喊“永动机”,也不喊“救世主”,就一句“先撑满四天四夜”,像极了安徽老农的口头禅:能扛过清明雨,再说夏收。
有人算过账,要是真把聚变电站铺到县级规模,电价能跌到三毛一度,电动车跑一百公里只花四块五,比共享单车还便宜。
可账没算完,偏滤器又坏了——第一壁被高能粒子啃得坑坑洼洼,像被老鼠啃过的玉米棒。
日本JT-60SA把碳化硅瓷砖贴上去,寿命拉到十年,维护费砍掉四分之三,消息一出,ITER采购部连夜把订单从意大利改到名古屋,海关清单上写得直白:瓷砖,耐高温,聚变专用。
最焦虑的是氚库存。
全球现存不到30公斤,还不够塞满一个办公室鱼缸。
加拿大在安大略湖边建了第一条氚生产线,用重水堆顺路捞氚,年产1.5公斤,听起来不多,够全球聚变堆“喝”一年。
中国更直接,甘肃马鬃山隔壁的锂矿开了一条隐秘车间,千吨级锂-6同位素分离,像给元素做“户籍警”,把六号锂挑出来,回头塞进锂铅“围脖”,闭环转起来,氚罐子终于不再肉眼可见地往下掉。
私企比国家队还着急。2023年,38家聚变创业公司卷走48亿美元,平均每家1.26亿,烧得比锂铅还热。
美国CFS公司把高温超导带材缠成磁体,磁场强度抬到20特斯拉,反应堆腰围直接瘦了一圈,省下的钢铁够再建一座金门大桥。
投资人问啥时候回本,CEO耸肩:“先让电网尝到甜头,再谈分红。
”一句话把华尔街的西装们噎得沉默,转头又默默加仓。
标准制定也没落下。
ISO今年发布了第一批聚变电厂安全标准,封面写着“别慌,它炸不了”,正文里把事故等级分得比寿司标签还细。
业内人士调侃:以后聚变电站出事,大概能上社会新闻,上不了国际头条——因为真·炸不动,最多像巨型微波炉断电,等离子体“噗”一声灭掉,隔壁小区的Wi-Fi都不带闪的。
回到合肥,EAST新轮实验排期已经到2025年春节。
老周把保温杯换成大搪瓷缸,上面印着“可控人生”。
有人问他聚变到底啥时候成功,他咧嘴笑:“等我家孙子不用交电费,就算成功。
”说完转身进控制室,玻璃门合上,走廊里只剩自动贩卖机的灯还亮着,像一颗不肯下班的小恒星。
来源:梵蒂瞎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