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AI将摧毁西方民主,未来将是寡头和强人的时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5 16:30 1

摘要:上周精读了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他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波兹曼认为媒介和技术从不是中性的,媒介不仅传递内容,还会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公共话语的性质,媒介会筛选出最适合它的人与制度。

文 | 修明

上周精读了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他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波兹曼认为媒介和技术从不是中性的,媒介不仅传递内容,还会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公共话语的性质,媒介会筛选出最适合它的人与制度。

波兹曼认为,印刷时代(以文字为主的传播)鼓励理性、逻辑、线性思维与深度讨论,而电视(以图像为主的传播)则以娱乐、感官刺激和情绪表达为主,削弱了理性讨论的可能。

为了适应电视,政治家不得不将重点从售卖政策变为售卖人设,美国政治开始变得娱乐化,选举完全变成了一场真人秀,相比于逻辑缜密的论述,选民更愿意在电视上看到帅气的候选人和搞笑的段子,严肃的政治讨论完全被电视消解了。

波兹曼担忧,未来的人类不是死于被禁止的思想,而是死于过度的娱乐,未来将是娱乐至死的年代,一切神圣而严肃的事物都将被解构。

波兹曼的预言成真了,但依托的不是电视,而是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人们的时间被短视频、短图文占据,在算法的加持下不断娱乐,很多从小就接触社交媒体的人,甚至一开始就丧失了长阅读的能力。

这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诱惑人类的app太多,以至于人们甚至抽不出两个小时的时间专注去做一件事。

社交媒体作为媒介,必然会深刻改变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真正引起重大社会变革的,从不是对具体政见的争论,而是技术与媒介的进步。

比如专制王权的诞生除了出现生产剩余,还离不开文字的出现和书写材料的进步,没有书写材料,就没有官僚系统,没有官僚系统,王权就无法扩张。

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诞生较早,持续时间最长,离不开纸、雕版印刷的发明以及文字系统的高度发达。

再比如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离不开古腾堡的印刷术,印刷术让书籍大量传播,打破了教会对知识的垄断,知识的赋权带来权力的分散,滋养了自由主义。

清教徒就是一群最爱阅读的人。18世纪初,马萨诸塞州与康涅狄格州,男性识字率超过了90%,女性为62%,1763年,波士顿仅有1.6万人口,却有7家书店,塞勒姆图书馆的藏书居然高达1163册,比当时大多数大学的藏书还要多。

(古腾堡印刷机)

正是这样一群理性的、具备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人,支撑起美国的共和制度。

法国大革命能爆发,离不开报纸的普及,18世纪末的法国,报业极为发达,革命思想通过小册子和报纸传播,国王政府完全不知如何应对,报纸在全国有知识的人群中传播,最终形成了巨大的反抗力量。

20世纪极权主义国家的诞生,也源于技术进步,在交通上体现为铁路的普及,让政府可以迅速调集资源镇压各地的起义,在媒介上,则体现在电报和广播的普及,中央政府可以随时指挥地方官员,并对大众进行洗脑。

古代的专制国家,虽然也想完全控制社会,但它们缺乏控制的手段,被迫接受”皇权不下县”,直到新的技术产生,才让国王们的理想成为现实。

媒介的进步也改变了美国。波兹曼在书中特地对比了林肯、罗斯福时代和里根时代的辩论,发现它们截然不同。

波兹曼提到,林肯时代的辩论经常持续3个小时,形式是一方发言60分钟,另一方回应90分钟,然后双方再互相反驳30分钟。那时没有电视,辩论记录通过会刊登在报纸上,民众仔细阅读、讨论辩论内容。

文字作为载体,先天就适合展现逻辑,选民看不到候选人的形象和举止,听不到他的声音,只能从他写的文字和说话的内容中判断他的水平。

报纸强迫选民关注候选人的政策,它几乎排除了一切干扰因素,它强制将选民框在了理性讨论的框架中。虽然文字通过特定的修辞,也可以调动人的情绪,但它的效果比视频要差多了。

电视时代的规则完全不同,一旦出现画面,选民就不得不关注候选人的形象、举止和声音,他们将不受控制的关注候选人的外在而非内在。

美国第一场电视辩论,肯尼迪之所以战胜尼克松,不是他的论述更有逻辑,政策更为合理,而是他看起来比尼克松更潇洒。

1980,里根能战胜对手也不是因为政策辩论压过了对方,而是他长得帅气,能说出很多让人发笑的段子,试问有多少人能记住里根的涓滴理论?他们只会记住里根讲的苏联笑话和那微笑自信的表情。

电视时代的美国辩论,被压缩到1小时半,每个人的发言时间被大幅压缩,一次发言只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现在为了适应短视频,候选人的发言进一步被缩短,以便切片为一个又一个一分钟的短视频。

在这样短的时间,根本不可能进行任何有价值的讨论,候选人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夺取选民的注意力,让他们发笑。候选人更多是通过辩论展示自己的ip和外在形象,并最大程度摧毁对方的人设,留下印象远比宣传政策重要的多。

理解这点,你就不会奇怪为什么特朗普执着于攻击、嘲笑他人,他深知电视时代,形式远比内容重要。

社交媒体时代,电视造就的政治娱乐化,进一步加深了,电视虽然是奶头乐,但它没法携带,人们只有在下班回家后,才能看2小时电视,电视对选民注意力的争夺仍然是有限的,所以在电视时代,报纸、文字仍可以和视频共存。

真正改变一切的,是智能手机,有了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只要将视频搬到手机上,就能占据用户的全部注意力,电视时代的一切弊端,都迅速加深了。

人们的所有时间几乎都在刷视频,接触碎片化的、偏颇的信息,人们的情绪被不断的调动,人是情绪化动物,天生偏爱极端的内容,算法最大程度放大了人性中的恶,在算法加持下,人们之间的偏见越来越深。

原本只是些许的分歧,却在别有用心的自媒体炒作下,算法的加持下变成水火不容的矛盾。人的注意力也越来越稀缺,阈值越来越高,在这个时代下,谁最能挑动人的情绪,谁最能夺取人的注意力,谁就是最大的赢家。

那些电视时代的宠儿,在这个时代如鱼得水,特朗普本人就曾是极为成功的综艺演员,他的《学徒》早在社交媒体诞生前就火遍全美。

特朗普的魔力不源于他说的内容,而是源于他的形象,这个形象与他的外貌、声音、手势、气质都息息相关。

试想如果把特朗普的演讲转化为文字,看不到他声情并茂的表演,会有多少人迷上特朗普?去年7月的刺杀,如果没有视频和摄影机,仅凭文字转述,会有多少人改变观点?

为什么那些模仿特朗普的政客,总是东施效颦,因为他们只能抄袭特朗普的观点和内容,却没法照搬他的形象和气质。

不同的媒介会筛选出最适合时代的政客,林肯和罗斯福绝无可能在当下的美国当选。

林肯相貌丑陋,他能当选是因为人们只能看到他演讲的文字稿。

罗斯福是个残疾人,他能当选是因为选民看不到他的身体,只能通过广播听到他富有磁性的声音。(广播比视频更能传播理性,小宇宙的播客动不动1个小时以上,评论区都是理性的讨论,与b站、抖音完全不同,表明声音的门槛仍然较高)

当X的短图文取代了长文章和报纸,Youtube的视频成为,Ins和TikTok成为最受年轻人欢迎的app,美国政治的娱乐化已经不可阻挡。

很少有人意识到,真正让美国撕裂的恐怕不是左右之间的分歧,而是如今的技术和媒介天然利于情绪化和极端的人,人的负面情绪在社交媒体的加持下宛若病毒,感染了整个社会。

美国如今的疾病,不是因为左右之争,而是温和、理性的人已经无法在这个时代胜出,过去的民主制度已经不匹配当下的技术。

跳出美国,我们可以做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就是如今的技术进步很可能摧毁美国的民主,未来将是寡头和强人的时代。

受“历史终结论”的影响,很多人天真地认为民主是人类的最终制度,但历史不支持这种说法。

自秦以后,古代中国的专制化程度越来越高,中间虽有回调(如魏晋南北朝),但并未改变大势,到清朝,中国的专制主义已经登峰造极。

西方也一样,西方的古典文明,大趋势就是专制替代民主,希腊城邦被马其顿王国征服,马其顿王国演化为亚历山大帝国和继业者王国。

罗马共和国则演变为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变为极度东方化的拜占庭帝国。

罗马帝国的灭亡打断了西方专制化的进程,但是法国大革命后,欧陆仍然朝专制主义迅速发展,并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诞生了极权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没有美国,就是纳粹和苏联统治欧洲,所谓的第三波民主化,不过是美国势力扩张的结果,一旦美国势力收缩或者美国本身发生变质,很多国家还能维持美国式的民主吗?我不相信。

民主制度依赖于温和务实的中产阶级,但如今的时代,社交媒体大幅削弱了人的理性,而AI的出现则会摧毁中产阶级,等于民主的两大基石都崩溃了。

先说社交媒体,它至少从三个方面削弱了理性。

1、它大幅降低了门槛,让很多没有思考能力的人参与选举。报纸和印刷术的年代,虽然名义上已经一人一票,但文字的门槛较高,很多没有阅读能力的人实际上没有参与选举。特朗普能当选,就是将很多“不积极的选民”动员了出来。

国内很多人感叹2012年以后舆论的恶化(2012年前,伪史论者在论坛都是被嘲笑的对象,如今却俨然是主流),一个原因也是社交媒体,尤其是视频app将更多人动员了出来。

2、社交媒体,尤其是短视频、短图文会让人变傻。它们会消解人的注意力,调动人情绪化的一面,让人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

浙江大学的研究(论文名称:Mobile phone short video use negatively impacts attention functions: an EEG study)显示,短视频使用倾向与注意力、执行力呈负相关,短视频成瘾倾向越高,与执行力控制力相关的神经振荡指数越弱。

慕尼黑大学的研究(Short-Form Videos Degrade Our Capacity to Retain Intentions: Effect of Context Switching On Prospective Memory)进行了对比实验,发现测试前刷短视频的人在之后的记忆力测试中表现最差,而Twitter和Youtube的使用者则变化不大。

很多研究都显示,视频,尤其是短视频会损害人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考能力,人的大脑在物理上都在发生变化。

读者们也能感受到,近些年自己的注意力和耐心退化有多严重,你们可以自己想下,自己已经没有多久读完一整本书了(电子书也算)。

3、视频的大量应用无法将人们强制置于政策讨论中,政客开始兜售人设而不是政策。民主制度的核心是不同候选人或政党向选民兜售政策,选民从两方的辩论中分析究竟哪种政策可以解决现实问题,对自己最有利。

文字时代,选民只能看到政策论述,具有分析的场域,但视频时代,人们被迫关注候选人的人设,很多时候不是在选政策,而是在选人,只要是偶像说的都对,没人会关注偶像具体说了什么。(自媒体行业也是如此,抖音和小红书时代是做ip,而不是做内容)

政治从此变成了饭圈,毫无理性可言,正如追星的女生从不相信偶像的丑闻一样。

AI的出现则摧毁了中产阶级。AI代替了大量的初级岗位,以前需要实习生和应届生的活,如今都被AI替代,企业只需要少量能力复合的超级员工就能运转。

年轻人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成为社会上的“废人”,而废人注定没有话语权,普鲁士为了动员所有人上战场,发明了社会福利,资源稀缺的国家普及教育,是因为需要合格的工人。很多人批评工业革命时代的工人没有尊严,但他们至少还有用,只要有用就会有话语权。

如果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口成为“无用之人”,精英还需要在乎民众吗?

AI甚至会造成人才市场的断层,让整个人类的能力退化,如今的超级员工也是在初级岗位锻炼出来的,也曾是应届生,企业大量削减初级岗位,实际上也消灭了未来的超级员工。

在学术界也是如此,很多公司开发出了专门写文献综述的模型,不少大学老师都抱怨,学生们不再直接阅读文献,而是让AI直接总结。

文献综述的价值不在于给老师交差,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献了解所在学科的知识框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过程远比结果重要,试想一群连学科文献都不读的学生,如何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社交媒体和AI继续普及下去,结果只能是“有用”的人越来越少,“无用”的人越来越多,而资源总会流向最善于使用他的人。

未来大概率是寡头和强人的时代,强人和寡头组成同盟,统治占人口多数的庸众,这将是一个空前两极分化的年代,中产阶级和民主政治都将走向消亡。特朗普和马斯克的同盟就是大趋势的预演。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美丽新世界》比《1984》更隐秘,更可怕,《1984》的压迫是显性的,让人感到痛苦,而《美丽新世界》则让人在幸福中死去,他预言自由将在笑声中消失。

庸众崇拜强人,强人借助互联网巨头控制庸众。不论我们是否相信,这似乎就是当下的趋势。

我们想当然认为历史一定朝进步、自由、平等的方向发展,把它当作真理,但也许,它只是历史的偶然,而我们沉浸在这个神话中太久了。

来源:沉思的托克维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