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偶然发现发酵的奥秘以来,酒便不再是单纯的饮料。它既能激发灵感、促进社交、祛除病痛,也能瓦解理智、引发冲突、摧残健康。
一、引言: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偶然发现发酵的奥秘以来,酒便不再是单纯的饮料。它既能激发灵感、促进社交、祛除病痛,也能瓦解理智、引发冲突、摧残健康。
对酒的态度,成为检验各宗教的人性观、社会观与救赎观的试金石。
宗教需要回答:酒是通往神圣的媒介,还是堕入深渊的诱惑?是神赐的礼物,还是恶魔的伎俩?个体的欲望与社会的秩序应如何平衡?
二、绝对禁止型
这类宗教将酒的危害提升至关乎信仰根本与终极解脱的高度,因此颁布了明确且严格的禁令。
1.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对酒的态度是所有宗教中最为明确和彻底的。其禁令通过《古兰经》的启示逐步确立,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立法智慧。最初,《古兰经》承认酒有某些好处,但罪过更大(2:219),随后禁止在醉酒时礼拜(4:43),最终颁布了终极禁令:
“信道的人们啊!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5:90)
这段经文将饮酒与赌博等行为并列,定性为“秽行”和“恶魔的行为”,其终极目的是为了信徒的“成功”,即获得两世的吉庆。
“圣训”(穆罕默德的言行录)对此进行了强化和扩展,如“凡是醉人的饮料都是违禁的”(哈迪斯),并将禁酒范围从葡萄酒扩展到所有含酒精饮料。在伊斯兰教法体系中,饮酒被视为一项大罪,历史上某些学派规定了对饮酒者的肉体刑罚(如鞭刑)。
其核心理路在于:理智是安拉赐予人类的伟大信托与区分于动物的标志,是承担宗教义务的基础。酒精被视为“理智之敌”,会摧毁这一基础,故必须绝对远离,以保持身心的纯净与对安拉的全然顺服。
2. 佛教:
佛教将“不饮酒”列为在家居士应守的基本五戒之一(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与杀生等“性罪”(其行为本身即是罪孽)不同,饮酒被归为“遮罪”——即饮酒本身未必有罪,但它能遮蔽智慧,极易引生其他一切罪恶。
佛陀在《长阿含经》、《善生经》等经典中详细阐述了饮酒的“三十六失”,包括“财物散失、众病之门、斗诤之本、智慧渐损、丑名恶名”等现世危害,以及“身坏命终,堕三恶道”的来世果报。其著名譬喻是:饮酒者如同手持火把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大乘佛教的《梵网经》菩萨戒也明确禁酒。
佛教的禁酒逻辑直接服务于其核心目标——追求般若智慧与究竟觉悟。持戒需要清明的心识,而酒精能扰乱心智,令人放逸,与“八正道”中的“正念”完全相悖。
3. 耆那教与锡克教:
耆那教奉行极端的“不害”原则,强调苦行与感官控制,任何可能刺激感官、引发激情的事物(包括酒)都在严格禁止之列。锡克教经典《古鲁·格兰特·萨希卜》明确谴责醉酒使人远离真神,要求信徒过一种纪律严明、充满虔敬的生活,因此虔诚的锡克教徒也严格禁酒。
三、圣俗二分型
这类宗教并未将酒本身视为绝对邪恶,而是将其用途区分为神圣与世俗,在严禁滥用的同时,赋予其在特定仪式中的崇高地位。
1. 犹太教:
犹太教对酒采取了一种高度平衡与智慧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圣经·旧约》充满了对酗酒的警告:
“酒能使人亵慢,浓酒使人喧嚷;凡因酒错误的,就无智慧。”(《箴言》20:1)
《利未记》和《民数记》甚至要求担任圣职的祭司在供职时清酒浓酒都不喝,以示分别为圣。然而,酒在犹太教仪式生活中却不可或缺。它是安息日、逾越节、普珥节等重大节日庆典的核心要素。在安息日开始的“祈福”仪式上,酒是喜悦和圣化的象征。逾越节家宴中必须饮用四杯葡萄酒,纪念上帝救赎的四个步骤。
因此,犹太教的态度是:在神圣的仪式中,酒是神人圣约的喜悦象征;在世俗生活中,则强调绝对的节制,反对任何形式的放纵。拉比律法对何为适度有详细讨论,体现了律法精神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指引。
2. 基督教:
基督教完全继承了犹太教对酒之双重性的认识,并在耶稣基督的身上实现了决定性的神学升华。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
“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马太福音》26:27-28)
由此,葡萄酒在天主教、东正教和部分新教宗派的圣餐/圣体圣事中,被祝圣为耶稣的“宝血”,成为救恩临在的载体,具有无可替代的神圣性。拒绝酒,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拒绝救恩本身。
与此同时,基督教新约同样坚决反对世俗的醉酒行为:
“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荡;乃要被圣灵充满。”(《以弗所书》5:18)
“醉酒……等类,我从前告诉你们,现在又告诉你们,行这样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国。”(《加拉太书》5:21)
因此,基督教的主流态度是:极度重视酒在圣事中的核心地位,但坚决反对在日常生活中的醉酒。宗教改革后,一些新教派别(如清教徒、卫理公会、浸信会等)出于虔敬主义的考量,大力倡导完全禁酒,将其视为一种更高级的属灵操守,但这属于教派实践,并未改变基督教整体上“圣俗二分”的神学框架。
四、阶层化与实用主义型
这类宗教对酒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基于社会阶层或终极目标的不同标准。
1. 印度教:
印度教经典对酒的态度存在明显张力。最古老的《梨俱吠陀》中,用于祭祀的“苏摩酒”被奉为神酒。然而,后来的《摩奴法典》等法典,对高阶的婆罗门和刹帝利饮酒规定了极为严厉的惩罚,旨在维护种姓的纯洁与神圣性。相反,对于低种姓(首陀罗)的饮酒,则相对宽容。
在实践中,禁酒主要针对高种姓。许多低种姓群体和部落文化中,饮用家酿土酒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此外,在性力派等密教传统中,酒作为“五M”之一,是在特定仪轨中用以打破常规对立、体验神圣能量的工具。因此,印度教对酒的态度是高度情境化、阶层化的,其标准取决于个体的社会身份与所属的修行法门。
2. 道教: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对酒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辩证实用主义态度,其核心是“道法自然”和“贵生重己”的生命哲学。
养生修炼:严禁酗酒仪式与医药:肯定其用精神象征:微醺与逍遥综上所述,道教对酒的态度是务实而中和的:它严格禁止酗酒伤身,因其违背养生修仙的终极目标;但它认可酒在仪式中的神圣价值、在医药中的治疗价值,乃至在文化哲学层面所能带来的精神释放状态。其最高原则是“过犹不及”,一切以是否合乎“自然之道”与“长生久视”的目标为最终判准。
五、比较分析与综合结论
通过对这六大宗教体系的梳理与比较,可以提炼出以下核心规律:
禁酒的共同逻辑:理智、秩序与超越许酒或限酒的共同逻辑:圣约、救赎与自由实用主义路径的智慧:中庸与辩证历史与文化的塑造力最终结论:
世界各宗教对酒的态度,不是简单的“准”或“不准”,而是其核心教义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具体展开和深刻对话。其最终目的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引导信徒过上一种符合其信仰理想的、节制的、清醒的、专注于终极关怀的生活。
参考文献
《古兰经》.《圣经》(和合本).《长阿含经》、《梵网经》.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Grimes, K. M. (2020). Drink: A Cultural History of Alcohol. Penguin Books.Ambros, A. (2012). A History of Alcohol in the Islamic World.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Fuller, R. C. (1996). Religion and Wine: A Cultural History of Wine Drin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来源:棱镜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