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是一个充满了巨大反差和复杂矛盾的国家。它曾一度被归类为发达国家,拥有非洲最先进的工业基础、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活跃的金融市场,被誉为“非洲明珠”。然而,这段“发达”历史与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制度紧密相连,其繁荣建立在系统性压迫黑人多数
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是一个充满了巨大反差和复杂矛盾的国家。它曾一度被归类为发达国家,拥有非洲最先进的工业基础、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活跃的金融市场,被誉为“非洲明珠”。然而,这段“发达”历史与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制度紧密相连,其繁荣建立在系统性压迫黑人多数族群的基础之上。
一、一个“发达国家”的争议与定义
在讨论南非历史地位时,一个核心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是:南非是否曾是一个发达国家? 若仅以20世纪60至80年代的某些经济指标衡量,如人均GDP、工业化程度(其制造业占GDP比重曾接近某些西欧国家)、拥有核武器技术、发达的金融体系(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是全球最早的交易所之一)——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但是,这种“发达”具有深刻的畸形性和不可持续性。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一个真正的发达国家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更需具备政治清明、社会公平、人权得到保障等基本特征。
南非在种族隔离时代,其繁荣完全依赖于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黑人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空间隔离。因此,更准确的定性是:南非曾是一个具有某些发达国家经济特征的、高度发达的寡头政权,但其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落后的。 这种内在的悖论,注定其发展道路充满剧烈的冲突并最终导向转型。
二、白人从何而来
南非的现代历史始于1652年,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开普敦建立了一个补给站,为首任指挥官扬·范里贝克率领的船员提供新鲜食物。这些早期殖民者主要是荷兰人,随后有来自法国(胡格诺派新教徒)和德国的移民加入。他们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布尔人(意为“农民”)社群,讲一种源自荷兰语的阿非利卡语。
布尔人的扩张与当地原住民——主要是科伊桑人(包括科伊科伊人和桑人)——发生了激烈冲突。通过武力、带来的疾病(如天花)和不平等的贸易,殖民者逐步夺取了原住民的土地,并使其沦为奴仆。这是南非种族压迫的最初形态。
19世纪初,英国正式吞并开普殖民地。英国人的统治方式、法律体系以及对奴隶制度的废除(1834年),与布尔人传统的农牧奴隶主生活方式产生尖锐矛盾。这直接导致了著名的大迁徙(1835年起),数以千计的布尔人为了摆脱英国统治,向内陆大规模迁移,建立了纳塔尔共和国、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共和国等布尔人国家。
三、历史上的各种“战况”
南非的历史充满了血腥的冲突,这些“战况”塑造了其国家格局。
1. 白人与黑人的土地争夺战
布尔人在大迁徙过程中,与正在向南扩张的班图语系黑人(主要是祖鲁人、科萨人)遭遇,爆发了长达数十年的“卡菲尔战争”和“边境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是血河之战(1838年),一支布尔人民兵队伍在安德列斯·比勒陀利乌斯的指挥下,以少胜多,击败了祖鲁国王丁刚的军队,从而巩固了布尔人在纳塔尔地区的统治。这些战争本质上是两个移民群体(白人从南向北,黑人从北向南)对生存空间和资源的残酷争夺。
2. 白人与白人的战争:英布战争
19世纪末,随着德兰士瓦共和国境内发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矿,英国人与布尔人的矛盾再次激化。英国资本大量涌入,企图控制金矿,而布尔人政权则试图维护自身独立。这引发了两次英布战争(1880-1881年;1899-1902年)。第二次英布战争尤为惨烈,英国投入了数十万军队,采用了残酷的“焦土政策”和集中营制度,导致数万布尔妇女儿童和黑人劳工死亡。战争以布尔人战败告终,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成为英国殖民地,为1910年南非联邦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这场战争埋下了阿非利卡人对英裔社群的深刻怨恨,这种怨恨后来转化为对黑人更加强硬的统治,以巩固白人的团结。
3. 种族隔离制度下的隐形战争
1948年,以阿非利卡人为主的国民党上台,将种族歧视法律化、系统化,建立了种族隔离制度。这开启了一场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国家主导的“隐形战争”。这场“战争”的形态包括:
立法压迫:通过《人口登记法》、《集团居住法》、《通行证法》等数千项法律,在居住、教育、医疗、婚姻、就业等一切领域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
暴力镇压:对黑人的和平抗议进行血腥镇压,如1960年的沙佩维尔大屠杀和1976年的索韦托起义。
经济剥削:通过“流动劳工”制度、限制黑人受教育权利和从事技术工种,确保白人能廉价获取黑人劳动力,维系白人的高福利生活。
以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为首的黑人解放组织,从和平抗议逐渐转向武装斗争(如组建“民族之矛”),这场争取平等的斗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最终导致南非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四、南非的“发达”与衰落的根源
1. “发达”的根源:
南非的“经济奇迹”始于1867年钻石和1886年黄金的发现。这引发了巨大的矿业革命,吸引了全球资本,催生了现代工业、铁路和金融业。然而,这种繁荣的核心支柱是制度化的廉价黑人劳动力。种族隔离制度通过剥夺黑人的土地(1913年《原住民土地法》)、限制其流动和权利,人为制造了一个庞大的、可供剥削的底层阶级,为矿山和工厂提供了近乎无限的廉价劳动力。因此,白人的“发达”是建立在黑人血肉之上的畸形繁荣。
2. 衰落的根源:
种族隔离制度的反人类和反经济规律的本质,注定其不可持续。
内部矛盾激化:对黑人的极端压迫导致社会极度不稳定,罢工、抗议和武装斗争此起彼伏,严重破坏投资环境和生产秩序。同时,将绝大多数人口(黑人)排斥在教育和消费市场之外,导致国内市场狭窄、人力资本质量低下,经济缺乏长期增长的动力。
国际社会制裁: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社会对南非实施了日益严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体育制裁,使其在国际上空前孤立,资本外流,技术引进困难,经济遭受重创。
道德与成本的破产:维持庞大的镇压机器(军警宪特)成本高昂,且制度的不公使得社会管理成本极高。
这一切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南非经济陷入停滞和衰退,货币贬值,通胀高企,曾经的“发达国家”光环迅速褪色。
五、白人与黑人的关系
三百多年的南非历史,也是白人与黑人关系演变的历史。
殖民初期:主要是征服与被征服、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
矿业经济时期:演变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雇主与廉价劳工的关系,种族隔离制度将其固化。
种族隔离后期与转型期:关系表现为压迫与反抗。在德克勒克总统领导下,南非于1990年开始政治改革,释放曼德拉,废除种族隔离法律,最终在1994年实现了首次全民普选,非国大获胜,曼德拉成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这一过程避免了大规模种族仇杀,通过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法案,试图疗愈历史创伤。
后种族隔离时代(1994年至今):法律上的平等得以实现,但历史遗留的经济不平等依然根深蒂固,表现为土地问题、财富分配极度不均、高失业率(尤其是黑人青年)和阶级矛盾与种族问题叠加。当前南非社会仍在艰难地寻求真正的种族和解与共同繁荣。
六、写在最后
今天的南非,在废除了罪恶的种族隔离制度后,依然在消化历史的苦果,面临着治理腐败、经济停滞、社会不平等严峻挑战。
任何形式的繁荣,若不能惠及全体国民,若以牺牲部分人的基本权利为代价,终将是昙花一现。
参考文献
Thompson, L. (2014). A History of South Africa. Yale University Press.
Worden, N. (2012). The Making of Modern South Africa: Conquest, Apartheid, Democracy. Wiley-Blackwell.
Beinart, W. (2001). Twentieth-Century South Afric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ndela, N. (1994). Long Walk to Freedom.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of South Africa Report. (1998).
来源:棱镜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