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夏,一位身穿褪色的黄军装、腰佩手枪、眉清目秀、着一口鲁中南口音的军代表来到复旦大学作报告。他就是随军南下任上海市军管会新闻出版处新闻室军代表、奉调来复旦大学工作的王中。”
“1950年夏,一位身穿褪色的黄军装、腰佩手枪、眉清目秀、着一口鲁中南口音的军代表来到复旦大学作报告。他就是随军南下任上海市军管会新闻出版处新闻室军代表、奉调来复旦大学工作的王中。”
王中的学生居欣如回忆初见王中的场景,“他就是一个年轻的‘老干部’”。
今年是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新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王中教授诞辰110周年。12月6日,纪念王中教授的座谈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召开,纪念文献展开展。本次活动是复旦大学“致敬大师”系列活动之一。
1 从烽火中走出的老报人
▲ 青年时代的王中
王中原名单勣,出生于山东高密,自幼接受优良教育,饱读诗书,视野宏阔。1935年,他考入山东大学外文系,1937年山东大学20余名进步学生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山东大学队部,他是其中之一。
▲ 1989年,王中(前排左一)在山东沂水参加《大众日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
抗战全面爆发后,他投笔从戎,改名王中,在中共东北军工委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和兵运工作。1938年,王中入党,次年进入山东抗日根据地,先后任《大众月刊》编辑、《大众日报》编辑、编委、通联部副部长、编辑部主任,新华社山东分社编辑部主任,《农民报》《鲁中日报》总编辑,《新民主报》编辑部主任等。
1949年春,江南解放,王中随军南下,作为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管会新闻出版处军代表,参与接管上海各大报纸。
十余年的党报经验,为王中此后的新闻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2 出任新闻系主任,初步建立复旦新闻理论体系
1949年7月,王中参加华东新闻学院的创建工作,任教务长。1950年8月,王中被派到复旦大学,任教授、政治理论教学委员会主任、统战部长、副教务长,兼任新闻系主任。
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座谈会,提出“向科学进军”。这股春风,在王中心中吹起涟漪。他回到新闻系,“蹲”下来全副心思主持系务工作,治学、研究新闻理论、培养青年教师,科研先行、创新为先,引领复旦新闻系开创科研教学新面貌。
期间,王中着眼于新闻理论、新闻学原理和新闻规律,开展教学科研改革。在课程上,他恢复《新闻学概论》《新闻编辑》《新闻专题》《新闻摄影》等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拓展学科视野,他邀请教政治课的宁树藩到新闻系教中国新闻史;请老教授汪英宾、舒宗侨等为青年教师讲西方新闻理论,并引入西方传播学;请留美归来的郑北渭教新闻摄影外,同时研究西方新闻理论。
王中与郑北渭等一批中青年教师商量,以新闻学系资料室为主体,组成一支力量,于当年3月创办国内第一家新闻学译文季刊《新闻学译丛》,刊载苏联、东欧国家以及西方国家新闻工作等编译文献资料,率先介绍外国新闻学说。
此外,他还主持举办中国报刊史料展览会、广泛搜购报刊史料、 组织青年教师写论文、召开老报人座谈会、恢复学生毕业论文制度……在王中的带领下,一批优秀的新闻学人学者以及研究成果涌现。
▲ 王中与新闻系部分教师访问新华日报时,游南京明孝陵留影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开始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新闻改革,这促使王中对新闻理论研究的兴趣愈发浓厚。在他看来,新闻工作由三部分组成:新闻理论、新闻事业史和新闻业务。他把研究新闻理论,作为新闻系教学改革、联系实际、培养师资及其他多项工作的中心环节。8月,王中带领新闻系余家宏、郑北渭、居欣如等前往无锡、南京、济南等地考察报纸改革情况,每到一处,细听、深思、概括,返沪后撰写出《新闻学原理大纲》。这1000余字的18章大纲,勾勒出新闻学理论研究的全景图。
然而,王中在《新闻学原理大纲》提出的“新闻事业产生于社会需要”“报纸在阶级社会里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商品性”“办报要重视读者需要”等理论观点,被错判为“反动新闻理论”“资产阶级新闻理论”。为此,他付出22年的代价。
▲ 王中在拉手风琴,摄于住宅外院
在中断新闻理论研究的岁月,王中扫厕所,倒垃圾,干杂活,在图书馆为同学们爬上爬下取书。调入新闻史教研室工作后,他无冬无夏,伏案读报,研究“竖三民”,撰写《〈民立报〉等报的“迂回宣传》、《从〈民立报〉等报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等论文。他对“竖三民”的研究,开创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全新视角。
3 重掌复旦新闻系
凛凛寒冬挨过,迎来春天。1979年,王中平反复出,重掌复旦新闻系,再度活跃在教学与研究岗位上,一手抓教材建设,一手抓科研。工作之余,他常常伏案笔耕,草稿纸满屋子都是,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探讨新闻学基本理论问题,酝酿深化新闻理论观点。
那段时期,王中的研究重心是新闻学基本理论,包括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新闻的定义、新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锐意求新的他,还开拓“宣传”这一新课题的研究,认为“新闻工作者要懂得宣传学”。
▲ 1980年,王中(左三)和复旦新闻系教师葛迟胤(右二)、系友卢惠民(左一)在兰州与《甘肃日报》同志合影
“新闻系要有名气,必须有自己(公开出版)的刊物。”王中复出第二年,力主筹划办一本公开发行的刊物。经过半年时间筹备,《新闻大学》创刊。王中带头撰稿,先后撰写《论新闻》《论传播工具》《论宣传》《新闻学的第二课题》《论新闻事业的阶级性》《谈谈新闻学的科学研究》等一系列学术论文,阐述新的理论观点,奠定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如今,《新闻大学》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探讨的重要学术期刊。
此外,王中还创办了三本内部刊物《新闻学研究》《新闻学术情报》《外国新闻事业研究资料》,举行学术研讨活动,为繁荣新闻学术作贡献。
1983年,王中罹病,渐渐退出系务工作;隔年,正式卸任新闻系系主任。1984年,复旦大学获得新闻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王中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成为我国新闻学科首批博导之一。80年代后期,尽管他对研究新闻学、宣传学的热情如火,但疾病缠身,不得不放下学生培养与理论研究工作。
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 王中与1977级新闻系学生在一起
1979年10月,王中在新闻学系全体师生员工大会上发表就职讲话,强调新闻要讲真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学院教授黄瑚刚入校不久,在大会现场听王中掷地有声地说,“新闻系如果培养出一个布鲁诺,这是光荣;如果培养出一百个姚文元,那是耻辱。”
▲ 2019年,王中的半身铜像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图书馆落成揭幕
“我们这一届新闻系学生受其影响最深。”1979级本科生在读的4年,是王中复出担任新闻系主任的4年。毕业之际,王中在毕业纪念册上写下临别赠言:“历史的记录员、人民的情报员、党的宣传员”。36年后,由1979级本科生集体捐赠的王中铜像,在屠海鸣图书馆落成。今天,王中的半身铜像前,常有学子驻足、瞻仰。10月,吴晓波回母校演讲时说复旦新闻系教会他四件事,其中一件,就是王中提出的“人民性第一”。
▲ 1979年,王中在讲课
1956年秋,王中给学生上《新闻学概论》课。这门课曾一度成为全系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1979年复出后,王中带研究生、博士生,给研究生、、本科生授课,他采用专题讨论的方式,教学相长,学术气氛活跃。
“尽管行政和教学工作繁忙,王中仍然欢迎学生跟他交流。同学们一有问题就往他家跑。”临近撰写毕业论文时,黄瑚和另一位同学晚上7点多跑去王中家,请教如何写论文,王中说了近两个小时。后来,黄瑚和另一位同学将那次交流写成稿件发表在复旦校刊上,主题就是“如何写论文”。
王中复出后带了一名硕士研究生,那人就是李良荣。师徒第一次见面,王中对李良荣说,“追求真理必须从讲真话开始。有时候,为保护自己,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一旦开口、一旦写作,就必须讲真话”。李良荣虽未带笔纸,但铭记在心,“这些教诲,不用笔记,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是做人做学问的真谛”。
师从王中3年,李良荣每星期总有一两次在他房间长谈。毕业后留校,他仍保持一星期去一次,师徒俩有言不尽的话。“导师王中教会我做学问的道理:必须独立思考,不管什么人的语录、提示,都必须认真思考,绝不盲从。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
“198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满头银发的王中由李良荣陪着,拄着拐棍,颤颤巍巍来到教室,给我们上课。班长搬了一把椅子让王中坐下。他笑咪咪看着大家,寒暄几句后,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为人、治学’四个大字。王中说,‘为人、治学是两个根本的问题。做好这两点,就可以无愧于一生了’。”1982级新闻干部专科班的范建生回忆了王中第一次为他们上课的情景,“当时他破例为我们班上了一学期的课。我们一直引以为豪。”
▲ 王中给八一级学生的毕业寄语
▲ 王中新闻理论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1994年10月,深秋的复旦园,落叶随风飘舞,王中辞世。在复旦躬身40余载,从意气风发到垂暮,王中坚持真理,对新闻学理论孜孜以求,在新闻学领域留下足迹。
“回顾既往,或浮或沉,总有教益。我不会为沉下去而嗟伤,也不会为浮上来而欣幸。”王中爱梅,他的卧室中悬挂着一幅《卜算子·咏梅》。这正是王中一生的写照。
来源: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