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3日下午,李女士在司马台长城5号烽火楼内碰到一男一女在墙上刻字,她当时小声提醒后,两人仍继续刻字。10月4日,北京古北水镇旅游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已经将此事反馈给负责司马台长城景区的管理人员,由他们进行处理。公安机关目前已经开启调查,针对这种违法行
10月3日下午,李女士在司马台长城5号烽火楼内碰到一男一女在墙上刻字,她当时小声提醒后,两人仍继续刻字。10月4日,北京古北水镇旅游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已经将此事反馈给负责司马台长城景区的管理人员,由他们进行处理。公安机关目前已经开启调查,针对这种违法行为会给予相应处理。(极目新闻10月5日)
当司马台长城5号烽火楼的斑驳墙面,被一对男女刻下名字与爱心,当“这不太好吧”的善意提醒被置若罔闻,当拍照留念的笑容与文物受损的伤痕形成刺眼对比,我们不得不再次直面一个沉重的问题:为何“到此一游”非要变成“到此一刻”?为何名胜古迹上的刻字恶习屡禁不止?答案或许藏在处罚太轻这四个字里,更藏在法律执行、监管体系与公众意识的多重短板中。
司马台长城不是普通的景观,它是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经戚继光整修加固的历史见证,是2001年就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瑰宝。每一块城砖都承载着数百年的风雨,每一处墙面都记录着民族的记忆。而那对男女的刻刀,不仅在城墙上留下了丑陋的印记,更划伤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这种行为绝非个人素质问题那么简单,正如律师所言,它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刻划国家保护的名胜古迹,本身就触碰了法律的红线,若造成严重损毁,更可能触犯刑法。可现实是,即便法律已有明确规定,类似事件仍层出不穷,根源之一便是违法成本与行为危害严重不匹配。
司马台长城的墙面一旦被刻划,修复起来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高昂的成本,更可能因为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永远无法恢复原貌。一边是微不足道的违法成本,一边是不可逆转的文化损失,这样的失衡,让一些人有了敢闯红线的底气。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取证难、追责慢的问题。此次事件若不是李女士及时拍摄视频、主动曝光,这对男女的行为或许就会不了了之。公安机关开启调查、受理案件的回应固然及时,但过往类似事件中,也不乏因证据不足、当事人已离开景区等原因导致处罚难以落地的情况,这进一步削弱了法律的威慑力。
要终结名胜古迹上刻字的恶习,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谴责,更需要让法律的“手”真正硬起来,织密一张不敢刻、不能刻、不想刻的防护网。
首先,必须提高违法成本,让处罚真正痛到实处。可以考虑根据文物的保护级别、受损程度细化处罚标准,对破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行为,大幅提高罚款金额,延长拘留期限;同时,让“旅游黑名单”真正黑下脸来、狠下心来,将违法者纳入失信名单,限制其参与旅游活动、进入重点景区,让一时糊涂付出长期代价。
其次,要完善监管与取证体系,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景区应加大巡查力度,在文物关键区域增设高清监控、红外报警装置,实现无死角监管;同时,建立游客监督奖励机制,对主动举报刻字、涂污等行为并提供有效证据的游客,给予门票减免、文创礼品等奖励,调动公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
此外,还要加强文化教育,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景区可以通过设置文物保护科普牌、播放公益短片、开展互动体验活动等方式,让游客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与保护意义,明白刻字不是纪念,而是破坏;学校也应将文物保护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从娃娃抓起,培养尊重历史、守护文明的意识。
每一处名胜古迹都是文明传承的血脉。斩断“到此一刻”的黑手,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需要监管的严密到位,更需要每一位游客的自觉守护。只有当我们真正把文物当宝贝,把保护当责任,才能让千年古迹远离伤痕,让文明的血脉永续流淌。(郭元鹏)
来源:西安广播电视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