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一次整容,坑惨女大学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5 10:17 1

摘要:尤其对于女性,天然被包裹在一个美丽的竞争氛围中,而在社交媒体的不断烘烤下,这个竞争关系被不断下放,如今已经闯进了高校圈:

文:李东阳

身处视觉为主导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触碰到变美的话题。

尤其对于女性,天然被包裹在一个美丽的竞争氛围中,而在社交媒体的不断烘烤下,这个竞争关系被不断下放,如今已经闯进了高校圈:

不知从何时开始,当下最流行的大学成人礼,成了送给自己一次医美。

18岁的金婷在高考结束后,火速让父母为自己安排了一家私立整容医院,想要割让自己一整个青春期不自信的单眼皮,“父母一开始不同意,但同班至少有3个女生都要割双眼皮,他们最终被说动了”,金婷坦言道。

变美群体正在年轻化的确十个大趋势,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5年中国医美市场预计规模将达到3500亿至4000亿元,其中,Z世代(1995年后出生)贡献了62%的消费份额,年均支出达2.8万元。

但让人担忧的是,追求美让无数变得更加焦虑、无法自拔,而定义美的权利似乎掌握在那些营销号、医美机构手中,而不是个人。

张爱玲的那句“出名要趁早”,是对自己贫困生活的哀叹以及伤悲经历的呐喊,而如今的“变美要趁早”则是在他人不断鞭策下的焦虑之举。

金婷是初中之后就开始意识到单眼皮与周围格格不入,班里的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机,大家都开始追星,那些大眼睛、瓜子脸美女自然成了众人喜爱的对象。

这样的一个氛围之下,大多数人早早对变美这件事有所计划,而且倾向于快速斩断这种自卑情绪,毕竟美丽是一种资产已成为当下的共识。

图源:小红书网友

在韩国的一档综艺里,一个小姑娘因为自己长的像父亲哭着要整容,身边美丽的母亲以及继承母亲美丽基因的哥哥和妹妹都在安慰她,但每一次安慰都坚定了她要变美的决心。

其实不光是年轻人,不少家长同样对孩子美容的想法表示理解,毕竟美是闯荡社会的一张优质名片是被方方面面验证过的,所以他们并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而且似乎变美这件事正在形成一个阶段性工程,比如高考结束后的短暂空窗期,大多数人会选择割双眼皮、祛斑、点痣等小工程,暂时不触碰动骨的大工程,避免无法美美的进入大学。

这仅仅只是第一步,随着年龄的增长、经济的积累以及接触到更多医美类型,大家开始朝着更深入的整形入手,如瘦脸针、面部轮廓手术、抽脂等。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男生也加入了变美的阵营,他们往往选择皮肤管理类的小项目,手术不大渴望悄悄惊艳众人。

在美丽自由的氛围下,人们当然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变美方式,但在一片火热的态势下,变美仿佛成了一条必经之路,这背后的焦虑情绪在不断被放大乃至异化。

身处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焦虑已不再是简单的情绪问题,而是一种被系统性制造、规模化传播并持续变现的经济现象。

变美同样如此,但凡你对自己的长相有半点不满意情绪,在社交媒体上寻求过解决之道,那么不出意外你将被各种变美博主和帖子包围。

换言之,变美焦虑之所以如此广泛的扩散,短视频平台有很大的功劳。

涌入风口的是一大批医美自媒体博主、医美行业账号,TA们输出的基本都是千篇一律的“享受美丽人生”“变美是人生最大的馈赠”,瞄准的群体正是懵懂又有变美需求的大学生群体。

图源:小红书

打开某短视频平台,输入学生党医美,50 亿次的播放量里,藏着当代大学生最汹涌的容貌焦虑。

那些配着轻快 BGM 的蜕变视频,用 “素颜瑕疵 - 术后精致” 的强烈对比,把变美包装成触手可及的小事。

“一年只做一次,学生党也能轻松拿捏!” 美妆博主小雨的视频里,她拿着光子嫩肤的体验卡,对着镜头笑:“我这种生活费 2000 的,也能靠它祛掉痘印。” 这条视频点赞超 20 万,评论区里满是求机构地址的留言,没人注意到她置顶评论里 “后续疗程需补缴 8000 元” 的小字。

更狠的是现身说法。某账号连续三个月更新 “小敏的整容日记”,从双眼皮到鼻综合,每次术后都拍素颜怼脸视频,配文 “变美后追求者多了 3 倍”。

评论区里,大学生小艾被打动了,私信咨询后才发现,所谓日记是机构脚本,小敏是拿了提成的医托,而她推荐的鼻综合手术,报价比公立医院高了 4 万元。

这些医美自媒体通过制造焦虑,为大学生群体挖下一个又一个陷阱,把变美逐渐变成了一门畸形生意。

可怕的是,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轻医美并不等同于医疗行为。

有些人被高昂的医美价格劝退,转而在网上购买了玻尿酸等产品,进行自我注射,直到身体感到不适才去医院接受治疗,但这时和她联系的商家早已消失不见。

而且不少公司玩的都是“消费前供着你,消费后晾着你”的套路,钱一旦到手,消费者下了手术台,要是再回来维权、讨说法,财神就成了瘟神。

医美毕竟是小手术,如果按照医疗纠纷走法律渠道,耗时又耗力,普通消费者根本承担不起。

还有人表示效果不明显,身边人根本没发现自己的改变,但医院声称每个人的效果不一样,手术已经完成,无法进行退款。

更悲惨的是,不少大学生是用尽积蓄甚至贷款去进行医美的,但最后手术没成功,自己还背负上了贷款,鱼和熊掌一个没得到。

图源:小红书

除了这些黑心商家,更需要警惕的是肆虐的医美风气已然失控。

变美本身没错,每个人都有权追求理想中的自己。但真正的美,从来根植于健康的身体、笃定的自信与对不完美的接纳。可当医美被刻意包装成 日常护理、当作精致标配推广时,这真的是自我接纳吗?

当美的标准越来越趋同,当对美的追求越来越依赖 “科技与狠活”,而非对生活状态、精神气质的打磨,当塑造美变成一场流水线般的改造游戏,我们追逐的,究竟是独一无二的自我之美,还是给自己套上的、千篇一律的枷锁?

来源:新时尚快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