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齐聚上海市胸科医院,共探临床研究能力提升新路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6 03:31 2

摘要:在全球医疗健康领域,临床研究是推动医学进步的核心引擎。2025年4月23日,上海胸科医院成功举办“临床研究能力提升中外交流峰会”,旨在搭建国际对话平台,促进中澳两国在临床研究管理、人才培养及质量控制领域的深度合作。此次会议精心设置“临床研究管理能力提升外宾交流

拥抱全球创新浪潮!

在全球医疗健康领域,临床研究是推动医学进步的核心引擎。2025年4月23日,上海胸科医院成功举办“临床研究能力提升中外交流峰会”,旨在搭建国际对话平台,促进中澳两国在临床研究管理、人才培养及质量控制领域的深度合作。此次会议精心设置“临床研究管理能力提升外宾交流会”与“临床研究能力提升培训”两大环节,吸引了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圣文森特医院、浙江大学等国内外顶尖机构的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演讲、案例分享与圆桌讨论,共同探索临床研究的创新路径与协同发展机遇。

外宾交流会

国际经验启迪临床研究管理新思路

上午10点30 分,“临床研究管理能力提升外宾交流会”在5号楼2层文昌厅正式开启。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机构办公室主任储天晴担任开场主持,简洁介绍会议背景与重要意义,强调临床研究在医学进步与医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随后,上海市胸科医院副院长孙加源发表领导致辞,对参会外宾及嘉宾表示热烈欢迎,指出临床研究是医院接轨国际、提升综合实力的关键路径,期待通过本次交流汲取国际经验,推动医院临床研究工作迈向新台阶。

圣文森特医院:百年积淀铸就科研标杆

在备受期待的外宾交流环节,来自澳大利亚的Tam Nguyen教授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他指出,墨尔本圣文森特医院成立于1893年,隶属澳大利亚最大非营利医疗集团St Vincent’s Health Australia,年服务患者超100万人次,拥有35家医疗设施及1.7万名员工。其科研底蕴深厚,活跃临床研究超1400项,覆盖Ⅰ-Ⅳ期试验,在肿瘤、血液病、神经科学等领域位居全球前列。医院更独创“研究代客服务”,依托NHMRC认证的高效伦理审查与一站式支持体系,将临床试验启动周期缩短30%,构建起极具特色的创新研究模式,成为行业典范。

澳大利亚临床研究质量管理的核心密码

Tam Nguyen教授深入解析澳大利亚临床研究的优势内核。该国严格遵循《国家临床试验治理框架》,将临床试验纳入医院常规服务体系,实现研究流程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上,构建“阶梯式”发展路径,从医学生的质量控制基础培训,到专科医生临床试验主导能力的提升,形成完备储备体系。例如墨尔本大学开设的“临床研究硕士”项目,融合研究设计、数据分析与转化医学课程,为行业输送大量复合型人才。监管层面,采用“临床试验通知方案”(CTN Scheme),无需独立新药申请(IND),且全国仅需单一伦理委员会(IRB)审批,大幅提升试验效率,打造出高效规范的研究生态。

中澳临床研究合作:携手攻克全球健康挑战

对于中澳合作前景的展望,Tam Nguyen 教授特别指出中国庞大的患者群体与快速进步的医疗技术,与澳大利亚体系化的研究优势形成鲜明互补。双方未来可通过联合开展临床试验、推动人员互访交流等形式,在肺癌、糖尿病等全球性健康难题上协同攻关,实现资源共享、优势叠加,为国际临床研究发展开辟新路径,共同为改善全球医疗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培训环节

聚焦临床科学研究问题构建

中午12点,“临床研究能力提升培训”在3号楼2层远程会议中心准时启动。浙江大学徐小林教授以“临床科学问题的提出与构建”为主题,为与会者带来方法论层面的深度剖析。

方法解构:临床研究问题的科学构建路径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徐小林教授以“临床科学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构建”为主题,系统解析研究问题的诞生逻辑。他提出,优质研究问题应满足“四层维度”:临床价值(源于诊疗困境,如肺癌靶向治疗耐药机制不明)、科学创新(填补领域空白,如新型生物标志物发现)、方法可行(匹配团队技术储备与资源条件)、转化潜力(指向诊疗方案优化)。在构建路径上,徐教授强调“三步骤法”:首先通过临床观察、文献精读与学术交流识别研究缺口;其次运用PICO原则精准界定问题要素;最后结合研究类型(如RCT、队列研究、基础机制研究)选择适配的设计框架。他特别警示,避免“伪问题”陷阱:即脱离临床实际、重复验证已有结论或技术路径不可达的命题。

实践赋能:典型案例拆解与方法论落地

以一项中澳联合开展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数字化干预”试验为例,徐教授分享了跨国产学研合作中的关键经验:

数据标准化:统一电子病历(EMR)录入规范,确保多中心数据可比性。

风险管控:建立实时监查系统,通过AI预警异常数据波动。

成果转化:以“患者-医院-企业”三方协议明确知识产权分配,加速技术落地。

思维碰撞:答疑解惑深化研究问题认知

在讨论环节,参会者围绕“临床医生如何平衡诊疗与科研时间”“多中心研究中问题一致性如何保障”等痛点问题展开提问。徐小林教授结合自身经验建议:临床问题挖掘可嵌入日常诊疗流程,通过建立“科研日志”记录特殊病例、疗效异常情况或医患沟通中的启发点,积少成多形成问题库。针对多中心研究,需在设计阶段明确核心问题定义、统一数据采集标准,并通过前期协调会达成共识。针对“预实验设计要点”,他强调预实验需聚焦关键假设验证,样本量不必追求大而全,但需覆盖核心变量,为正式研究提供可行性证据。互动中,储天晴主任补充指出,医院未来将搭建“临床问题孵化平台”,通过跨学科协作小组、统计方法学支持团队等机制,帮助研究者将优质问题转化为规范的研究方案。

总结升华:构建“问题驱动”的研究文化

培训尾声,储天晴主任总结指出,徐小林教授的分享不仅是方法学的传授,更是研究思维的重塑——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定义”,从“零散观察”到“系统构建”,标志着研究者从“执行者”向“设计者”的角色进阶。他强调,医院将以此次培训为起点,推动“临床问题-研究设计-成果转化”的闭环管理,鼓励医护人员立足临床实践,用科学思维审视诊疗细节,让高质量研究问题成为驱动医院科研创新的源动力。这场聚焦“问题构建”的深度培训,不仅提升了研究者的方法论素养,更在医院内部种下了“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文化种子,为临床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

以开放姿态拥抱全球创新浪潮

临床研究没有国界,合作共赢恰逢其时。作为一次重要的行业交流活动,本次峰会不仅实现了知识与经验的充分共享,更标志着中澳医疗合作进入了机制化、深层次发展的全新阶段。上海胸科医院院长侯旭敏在闭幕致辞中表示:“我们希望以临床研究为切入点,与国际合作伙伴携手并肩,共同描绘人类健康事业的美好蓝图。”展望未来,随着双方联合研究项目的逐步落地和人才交流的日益紧密,中澳两国医疗界必将在疾病攻克、医疗质量提升的道路上深化跨洋协作,续写更多携手共进的合作篇章!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智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