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秋怪象:月饼十块钱甩不掉,黄牛转行抢佛跳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4 14:46 1

摘要:说真的,当我看到上海南京路上,光明邨门口居然空出了半截人行道时,心里咯噔一下。

排了五年的队,今年突然没人抢了,黄牛手里的月饼券,十块钱都甩不掉。

上海的秋天,从中秋味变淡开始

说真的,当我看到上海南京路上,光明邨门口居然空出了半截人行道时,心里咯噔一下。

那是什么概念?

过去几年,没排上五个小时的队,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过了个地道的中秋。

现在呢?半小时就能买到刚出炉的鲜肉月饼。

可好家伙,没人再激动地发朋友圈夸“老字号硬核”了,反倒是直播间里小姐姐一句轻飘飘的“零蔗糖放心吃”,弹幕里一帮人嗷嗷地刷“冲了冲了”。

黄牛都看傻了,手上一沓月饼券烫得像山芋,转头就去抢盒马最后一份299的佛跳墙。

这风向,变得比上海的天气还快。

锅还是那口锅,但馅儿开始蹦迪了

你以为老字号们还在傻傻守着铁锅和那点传统馅料?

错了,他们比谁都慌。

你想想,排队的人没了,流量去哪儿了?全在那些稀奇古怪的新口味上。

辣酱油配爱森肉,糟香咖喱裹着苏式酥皮,酸汤牛肉味的月饼你敢信?听着像黑暗料理,一天照样卖空两万只。

光明邨更绝,干脆拉着喜茶生了个“芝士奶盖娃”,一上架就秒空。

厨房里,传统师傅们一边起着酥,一边紧锁眉头。

这锅,还是那口锅。

但这馅儿,早就开始蹦迪了。

不蹦不行啊,不蹦就没人买单。

光蹦迪还不够,还得蹦得“健康”。杏花楼的木糖醇月饼,直接被有血糖顾虑的叔叔阿姨们抢到断货。

事实证明,在今天,“健康”这面大旗,比五仁月饼的江湖地位可稳固多了。

你的情怀,打不过直播间三分钟的热卖

线下的队伍消失了,线上的战场打得火热。

抖音直播间里,新雅的主播拿着一盒预制菜喊:“家宴加热15分钟,硬菜就上桌!”

就这么一句话,眨眼的功夫,500万销售额到账。

这个数,线下门店吭哧吭哧卖一个礼拜都未必能凑齐。

这说明什么?

说明中秋的餐桌,主角已经悄悄换人了。

预制菜把费时费力的家宴,直接打包搬回了你的客厅。佛跳墙、红烧狮子头旁边,月饼只能委屈地缩在角落,当个饭后甜点。

进口超市里更是现实得可怕。

澳洲牛排、挪威三文鱼被风风光光地摆在“中秋礼走廊”的C位,而曾经的送礼硬通货月饼礼盒,被挤到了货架最底层,红色的折扣标签刺眼得像是在哭诉。

说白了,大家不是不过节了,只是表达“我很在乎你”的方式,从送一盒月饼,变成了送一顿更体面、更扛饿、还不容易发胖的牛排。

不是月饼输了,是我们的时间太贵了

这背后,其实是一本人人都在心里打着小算盘的经济账。

年轻人算得最明白:排队俩小时,我能打四局王者荣耀,能刷一百条短视频,这点时间成本,比那口酥皮的情怀贵多了。

中年人呢?血糖血压亮红灯,送礼都得掂量着来。送领导一盒高糖高油的莲蓉蛋黄,那不是祝福,是“刺杀”。送一盒加拿大车厘子,体面、健康,皆大欢喜。

就连老年人,牙口不好了,啃个酥皮都费劲。软烂入味的佛跳墙,不比月饼香吗?

商家和黄牛更是市场的风向标。

直播加联名,就是流量密码,流量能清库存。老掉牙的生产线,赶紧改去做毛利更高的预制菜。

黄牛手里的月饼券今年砸了招牌,明年就改囤车厘子。冷链是贵,但至少不会血本无归。

所以你看,哪有什么情怀败给现实。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那一代的情怀和“硬通货”,只不过我们这一代,把票投给了时间和健康而已。

有网友的辣评一针见血:“小时候月饼是天上的月亮,现在月亮是手机里的滤镜。”这话听着有点扎心,但又真实得让人没法反驳。味道在变,节日的核心其实没变,不就是图个团圆,图个开心嘛。谁规定了中秋的圆月,非得配莲蓉蛋黄?一家人围坐,就着佛跳墙看月亮,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时代的浪漫呢?老字号把酥皮做成芝士奶盖,也算是把老灵魂,努力塞进了新皮囊。排队的人少了,但直播间的灯一直亮着,这烟火气,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升腾罢了。

大家觉得呢?是月饼真的“凉了”,还是我们对“过节”的期待,早就换了频道?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来源:就喜欢说三道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