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打开财经软件的人都懵了:美股道琼斯指数冲破5万点,纳斯达克指数创年内新高,连A股沪深300都涨回三年高位,全球股市像被按下了“加速键”。后台全是问消息的:“听说有大礼包砸下来?这波行情能持续吗?”
最近打开财经软件的人都懵了:美股道琼斯指数冲破5万点,纳斯达克指数创年内新高,连A股沪深300都涨回三年高位,全球股市像被按下了“加速键”。后台全是问消息的:“听说有大礼包砸下来?这波行情能持续吗?”
其实不是瞎涨,是“三重利好”凑到了一起:美联储连续降息释放流动性,全球资金开始往高成长市场流;国内8月跨境资金净流入32亿美元,外资疯狂扫货A股股票和债券[__LINK_ICON];更关键的是,几个核心赛道的业绩开始兑现,正好撞上市场情绪回暖。这就给“戴维斯双击”埋下了伏笔——简单说就是“业绩涨+估值涨”,股价能实现翻倍式增长[__LINK_ICON]。
今天不绕弯子,直接拆解最有可能迎来双击的3个板块,把“业绩硬逻辑”和“估值修复空间”讲透,普通人看懂了才好抓机会。
不少人听过这词但没吃透,其实核心就一个公式:股价=每股收益(EPS)×市盈率(PE) 。比如一家公司原本每股赚1块,市场给20倍估值,股价20块;要是业绩涨到每股赚2块,市场觉得它有前途,给30倍估值,股价直接飙到60块——这就是业绩和估值的双重暴击。
现在为啥说机会来了?有两个核心原因:
第一,资金端宽松。美联储降息后,全球热钱没地方去,而A股很多板块估值还在历史低位,比如科技、医药的PE比美股同类公司低30%,外资自然愿意来抄底[__LINK_ICON]。
第二,业绩端爆发。AI、新能源这些赛道不是炒概念,2025年上半年AI芯片订单排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亿辆,业绩增长是实打实的。业绩撑着估值涨,这才是最稳的双击逻辑。
1. 半导体:“国产替代+AI需求”双驱动,双击逻辑最扎实
以前聊半导体总说“卡脖子”,但2025年真不一样了——这行已经从“政策扶持”转向“业绩兑现”,正好赶上全球芯片需求爆发,双击的条件全凑齐了。
半导体的业绩爆发点在两个地方:一是AI算力需求,NVIDIA的H200 GPU供不应求,国内芯片设计公司跟着喝汤,某龙头企业上半年AI芯片收入同比涨了180%;二是国产替代提速,中芯国际的14nm制程良率稳定在95%以上,长江存储的存储芯片已经打入华为供应链,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冲到8000亿美元,国内企业能分走四分之一羹。
更实在的是“产能释放”。以前说技术突破都是“实验室成果”,现在不一样了:某国产光刻胶企业的28nm产品通过中芯国际验证,订单量一下翻了3倍;第三代半导体的碳化硅产能,2025年比去年涨了两倍,直接配套比亚迪新能源车。这些产能下半年全要释放,利润肯定跟着涨。
估值端:外资加仓+政策托底,修复空间巨大
别看最近涨了点,半导体板块的估值还没回到2023年的高点,PE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5%。但资金已经开始行动了:高盛数据显示,8月全球对冲基金在A股科技股的活跃度创五年新高,其中半导体是重点加仓方向[__LINK_ICON]。
政策端更是给足信心,国家大基金三期3440亿资金里,40%都投向了芯片制造和材料领域,比二期占比高了15个百分点。资金和政策双护航,只要业绩增速能维持在30%以上,估值从25倍修复到40倍完全有可能,这就是典型的双击机会。
2. 创新药:关税利好砸下来,业绩估值双击在路上
创新药算是被压抑了好几年,现在终于等到“翻身信号”——9月底白宫突然宣布,对专利药品加征关税的政策暂不生效,这对靠海外市场的创新药企来说,简直是直接减成本、增利润的大礼包。
业绩端:海外市场破冰,利润拐点已现
以前创新药的痛点是“出海难、盈利慢”,现在两个问题都在解决:一是关税暂缓后,国内药企的PD-1抑制剂、ADC药物进入欧美市场的成本降了15%,某龙头企业的海外营收占比从10%提到25%;二是国内医保谈判不再“一刀切”,创新药的降价幅度收窄,毛利率从50%回升到65%。
更关键的是“研发转化加速”。2025年上半年,国内获批的一类新药有18个,比去年同期多了5个,其中3个已经拿到海外药企的授权,单笔首付款就收了8亿美元。以前烧钱研发,现在能变现了,业绩自然要往上走。
估值端:从“避险资产”变“成长资产”,修复才刚开始
过去两年,创新药因为盈利不确定,被当成“防御板块”,估值压得很低,很多龙头企业的PE只有20倍,比白酒还低。但现在不一样了:外资开始重新关注,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已经把创新药纳入“核心配置”,理由是“中国药企的研发效率比欧美高30%,估值却低一半”[__LINK_ICON]。
关税利好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医保谈判落地、海外临床数据发布等催化剂。只要业绩增速能从15%提到25%,估值修复到35倍完全合理,双击的空间已经打开。
3. 新能源:“技术突破+政策加码”,双击逻辑再强化
新能源不是新赛道,但2025年有了新看点:固态电池量产、氢能成本下降,加上全球碳中和政策加码,让这个老赛道有了新的双击动力。
业绩端:技术突破降成本,需求爆了
新能源的业绩增长靠两个引擎:一是电动汽车,2025年全球销量突破1亿辆,特斯拉Cybertruck销量翻两倍,国内车企的碳化硅电驱系统渗透率从20%提到40%,单台车的利润多赚5000块;二是储能,欧洲的能源危机催生出巨量需求,国内储能企业的海外订单同比涨了200%,某龙头企业上半年营收直接翻倍。
技术突破更是锦上添花。固态电池的续航突破1000公里,成本比传统电池降30%,宁德时代的固态电池产线已经投产,订单排到2026年;氢能燃料电池成本降了30%,Plug Power这类企业的股价都翻倍了,国内企业也跟着拿到了欧洲的订单。成本降、需求涨,业绩想不好都难。
估值端:资金回流+政策托底,估值还有空间
新能源板块的估值在去年回调后,现在PE只有30倍,比半导体低20%,但业绩增速却不相上下。资金已经开始回流,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ETF流入超3000亿美元,比科技ETF还多。
政策端也没闲着,欧盟《绿色新政》要求2030年碳排放降55%,美国续签《通胀削减法案》,国内的绿色贷款支持计划让企业融资成本降了1个百分点。在“双碳”大目标下,新能源的估值完全有理由修复到45倍,加上30%的业绩增速,双击效应会很明显。
抓双击的3个实在技巧,避开“伪双击”陷阱
想在这3个板块里赚钱,不能瞎买,得盯紧三个核心信号,避开跟风炒作的坑:
选对标的的3个关键
1. 半导体看“验证进度”:优先选已经通过中芯国际、华为验证,开始批量供货的企业。比如能给14nm制程供光刻胶、给新能源车供碳化硅的,比还在研发的靠谱得多。
2. 创新药盯“海外订单”:重点看有药物在欧美获批、拿到海外授权的企业。关税利好下,这些企业的利润弹性最大,某龙头企业光海外授权收入一年就多赚5亿。
3. 新能源找“技术壁垒”:别碰只做组件的低端企业,要选有固态电池、氢能专利的。比如宁德时代的固态电池技术、隆基绿能28%转换率的太阳能电池,这些才是别人抢不走的护城河。
必须避开的2个坑
- 别信“只沾概念”的:有些公司说自己“布局AI芯片”,但研发投入占比不到5%,连样品都没有,这种“伪科技”涨得快跌得更快,一定要看财报里的“核心业务收入占比”。
- 警惕“估值透支”的:要是某只票PE已经超过行业平均50%,就算业绩好,也可能已经提前涨完了。双击的核心是“估值没到位+业绩刚爆发”,两者缺一不可。
最后说句实在话
2025年的这波行情,不是靠炒作起来的,而是“资金宽松+业绩兑现”的必然结果。半导体的国产替代、创新药的海外破冰、新能源的技术突破,都是实实在在的成长逻辑,再加上外资回流的估值修复,正好凑成了戴维斯双击的完美条件。
全球股市的火爆,本质是资金在追逐“有确定性的成长”。中国的这三个板块,既有政策托底,又有业绩支撑,还能对接全球需求,自然成了资金的香饽饽。就像高盛说的,以前外资担心“风险”,现在担心“错失机会”[__LINK_ICON]。
投资这事儿,赚的是“看得懂的钱”。不用天天盯盘,多看看企业的订单量、研发进度、海外验证情况,只要这些硬指标在涨,估值修复就只是时间问题。这波双击机会,可能是未来几年最扎实的行情之一,抓住核心逻辑,才能稳稳吃到红利。
来源:安逸菠萝nIGeq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