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我们国家粮食产量的又一个新高点,稳稳地端牢了14亿人的饭碗。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提气?感觉粮仓满得都要溢出来了,安全感爆棚。
朋友们,先来看一个能让你我安心,却又细思极恐的数字:1.4万亿斤。
这是我们国家粮食产量的又一个新高点,稳稳地端牢了14亿人的饭碗。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提气?感觉粮仓满得都要溢出来了,安全感爆棚。
但就在前不久,一份重磅的中央文件,却像一位忧心忡忡的老农,蹲在田埂上,给我们所有沉浸在“产量新高”喜悦中的人,点醒了一句大实话:“没人种地,产量再高,那也是虚的,是悬在空中的楼阁。”
这话,像一颗石子,扑通一声,砸进了看似平静的湖面。
一、 丰收的田野上,为何响起“无人种地”的警钟?
咱们不妨把视线从宏观的数字,拉回到具体的村庄。
在山东的一个普通村庄,老农民王大爷今年68岁了,依然是家里那十几亩地的主力。他的儿子小王,早在十年前就去了南方的工厂,如今已是车间里的小组长。女儿在省城安了家,开了个小店。
王大爷常说:“咱这地,养活了祖祖辈辈,现在却留不住儿孙喽。”他弯着腰,在玉米地里除草的背影,是眼下中国无数村庄最真实的缩影。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
这几乎成了一道无解的乡村算术题。你走到田间地头看看,操持着最重要口粮生产的,很多都是和王大爷一样的“银发军团”。他们用一辈子的经验,精耕细作,守护着最后的产量底线。
但岁月不饶人啊。等这一代人干不动了,谁来接过他们手中的锄头和镰刀?
这才是那1.4万亿斤粮食背后,最让人睡不着觉的“隐忧”。产量是机器、化肥、良种堆出来的,可土地的灵魂,是需要人赋予的。没有了对土地有感情、有技术的新一代农民,再高的产量,也像是无源之水,说断就可能断。
二、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回到那片希望的田野?
有人说,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了,种地没那么累了吧?
是,大型收割机、无人机播种撒药,确实帅。但问题没那么简单。
1. 算不过来的“经济账”:小张,一个农大毕业的高材生,曾经满怀热血想回乡创业,搞生态农业。但一算账就泄了气:流转土地要钱,买设备要钱,请人工要钱,有机肥料更贵。辛辛苦苦一年,碰上行情不好,可能还不如在城里送几个月外卖挣得多。“理想很丰满,但钱包很骨感。”
2. 躲不开的“尊严账”:在很多人,尤其是老一辈的观念里,“跳出农门”才算有出息。当你回到村里,邻居们关心的不是你种出了多好的大米,而是“在城里混得怎么样?买房了吗?”这种无形的社会压力,让很多年轻人对“农民”这个身份望而却步。
3. 绕不开的“孤独账”:乡村的生活,对于习惯了城市便利和社交多元的年轻人来说,是单调甚至
来源:fum披荆斩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