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十月,陇原大地色彩斑斓,甘谷县的36万亩苹果园也迎来了最动人的丰收时节。南北浅山区的百里林果带上,红艳艳的苹果挂满枝头,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果农忙碌采收的身影,一辆辆货车在产业路上川流不息,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金秋十月,陇原大地色彩斑斓,甘谷县的36万亩苹果园也迎来了最动人的丰收时节。南北浅山区的百里林果带上,红艳艳的苹果挂满枝头,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果农忙碌采收的身影,一辆辆货车在产业路上川流不息,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苹果个头大、着色好,糖度比往年高了1到2度。”在磐安镇原家庄的果园里,果农刘红生一边利落地采摘苹果,一边高兴地算起收入账:“我种了12亩苹果,预计产量有六七万斤,地头价每斤5元以上。其中优质果占一半,算下来能卖20万元左右,订单早就订出去了”。
一颗“金果子”的传承与蜕变
甘谷县历史底蕴深厚,苹果种植源远流长。从汉代史籍中的“羌林檎十株”,到1939年蒲敏仁先生引进“国光”苹果枝条开启现代种植先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零星栽种,到今天36万亩标准化果园的集约经营,甘谷苹果产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近年来,甘谷县委、县政府将苹果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通过壮大产业集群、优化政策扶持、搭建科研平台等举措,将新质生产力切实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动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4年,全县苹果总产量预计达64万吨,产值突破19.2亿元,果农人均苹果收入超过7300元,高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以上。苹果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的“金果子”、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过去是果园散落村中,如今是村庄掩映果园。走进甘谷,仿佛步入一个绿色的“苹果王国”,昔日的普通果树,已成为百姓致富的“摇钱树”。
一片果园的“绿科技”革命
不久前,全国苹果高产高效技术观摩会在甘谷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与甘谷县人民政府签署技术服务合同,发布十大高产高效技术,并揭牌成立了甘谷果树产业研究院。
在金川片区花牛苹果基地和京东农场有机种植基地,现代果业的新画卷徐徐展开:矮砧密植的果园整齐如矩阵,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精准施灌,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智能传感器实时回传土壤与果树生长数据。“我们推广‘两优三提五减’技术模式,实现生产全程智能化管理。”基地技术负责人介绍,“通过优化树形、提质增效、减药减肥,亩均增产15%以上,节本增收超过30%。”
科技是甘谷苹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甘谷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深度合作,建成万亩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和果树研究所,组建12人专家服务团常年开展指导。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每年组织果农外出学习,邀请专家现场培训,累计培训3万余人次,培养本土“土专家”600多名。
在品种结构上,甘谷立足资源禀赋,形成以“花牛”苹果为主导、红富士为补充的格局。近年引进“玛斯特红蛇”“瑞香红”等新优品种8个,推广近千亩。其中,“玛斯特红蛇”果形美观、色艳味甜,市价为普通苹果的2–3倍。
标准化生产推动果品品质跃升。甘谷大力推广“沃土、壮树、优果、绿防”四项关键技术:通过增施有机肥、果园生草提升地力;科学修剪、合理负载增强树势;疏花疏果、套袋铺膜提升外观;生物物理防控保障安全。目前,全县已建成绿色标准化基地10万亩,示范园36个,苹果商品果率提升至85%以上。
面对果园老化、劳力不足、资金短缺等挑战,甘谷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联结机制,推动规模经营;设立专项基金、开发特色金融产品、扩大保险覆盖面,强化资金保障;将果园基础设施纳入乡村振兴项目,改善道路、灌溉、冷链条件;同时加强本土培训与人才引进,全面夯实产业根基。
一条产业链的“升值”密码
在甘谷县康苹果品公司的车间里,智能化分选线有序运转,每颗苹果都经过精准检测,按重量、糖度等指标分级定价,其中顶级果每个售价可达20元。
“通过智能分级,优质果实现优价,特级果价格是普通果的3倍以上,效益显著提升。”公司负责人康兰兰介绍,公司已形成从种植、采收、分选、包装、冷链到销售、出口的全产业链条,年销量5000吨以上,销售额超四千万元。
这是甘谷推动苹果全产业链发展的缩影。近年来,甘谷着力构建“生产—加工—贮藏—销售”一体化体系,持续提升附加值。在贮藏环节,建成冷藏库320座,总库容11万吨,实现错峰销售;在加工环节,发展果袋、果箱包装生产线17条,建成苹果醋生产线,正谋划果汁、果脯等深加工项目;在销售端,建成产地市场19处,年交易量超30万吨。
“欢迎来到直播间,我们的苹果产自磐安镇金川片区,脆甜多汁……”在磐安镇金川片区的果园里,原家庄村书记张宏艳化身主播,热情推介,几分钟内又成交数笔订单。“目前每天线上订单平均200–300单,现采现发,十来天已卖出2000多单。”张宏艳说。
电商已成为开拓市场的重要渠道。甘谷积极发展“互联网+果业”,建成1个县级电商中心、120个村级服务站,培育电商企业30多家,开展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业态。2024年,全县苹果电商销售额达2.3亿元,同比增长35%。“通过电商直连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效益明显提升。”甘谷县农小胖电商公司负责人王美霞表示。
一个品牌的“出圈”之路
在第九届中国(国际)苹果博览会上,“花牛甘谷”苹果再获金奖,这是甘谷苹果斩获的第31个国家级奖项。“我们的苹果糖度达16.5以上,果形端正、色泽鲜亮,很受市场欢迎。”甘谷县果业产业协会会长介绍道。
甘谷以“甘谷花牛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统一标准、包装与营销,系统推进品牌建设。目前已完成54件商标注册、10项绿色有机认证,品牌价值达15亿元,2024年实现有机认证零的突破。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线上年销2.3亿元,线下覆盖全国主要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超30万吨,并通过举办节会持续扩大影响力。
县内还建立起全产业链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从果园到餐桌的全程可溯,为品牌信誉保驾护航。
品牌效应有效带动市场拓展与效益提升。如今,甘谷苹果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至东南亚、中东等地。2024年,线下销售额达23亿元,高端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品牌建设让好苹果卖上好价钱,果农收入实实在在增加了。”县果业局负责人说。
“以前种苹果是为糊口,现在是真的致富。这苹果树,就是我们的‘摇钱树’!”刘红生的话语中满是感慨。
从提篮小卖到品牌营销,甘谷的苹果产业已成长为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富民产业。这一片绿色,既守护了水土,更富裕了乡亲。甘谷正朝着优质果率超90%、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的目标稳步迈进,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苹果产业高地。
来源:甘谷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