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中国诗坛是一片高原,那么唐诗可谓是这片高原的巅峰。作为中华文化珍贵的历史遗产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诗鲜活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与人生态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等一批杰出的诗人,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编者的话:
如果说中国诗坛是一片高原,那么唐诗可谓是这片高原的巅峰。作为中华文化珍贵的历史遗产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诗鲜活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与人生态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等一批杰出的诗人,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是莫砺锋先生近期所作的一次演讲,现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
中国有这样一句俗语,叫作“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是说,文是没有第一的,武是没有第二的。“武无第二”比较容易理解,说的是武艺再高强的人,也要争个天下第一。而对于学文的人,如果也来比一比,就不容易分出胜负。举个例子,拿唐代诗人来说,比如一方是才华横溢的李白,另一方选一个诗艺成就没那么高的诗人,姑且是张打油。二人比试诗艺,都以雪作诗。李白就会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多好的诗句。但两个诗人比赛,不像武林高手一样立刻就能分出高低来,所以李白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句,那张打油照样可以吟出“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的《咏雪》来。我想,这可能是学文与学武的最大不同之处。
唐代诗人之间有没有比赛过?有的。其实,在唐代,经常举行诗歌大赛。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地位非常高、名声非常大,全社会都仰慕他们,所以举办全国瞩目的诗歌比赛也就是很常见的事情了(当然,科举考试不算在内)。
唐中宗时,朝廷在长安举办过一次盛况空前的诗歌比赛,大臣们都纷纷写诗应制,武则天和评委们坐在高台上,大臣们写完了就交上去。凡是落选的,都会从台上扔下来,纸片像雪花一样飘落下来。最后只有两个人的没落下来,一个是沈佺期,一个是宋之问。他们俩的比赛结果如何呢?过一会儿,又一张纸片飘下来,大家上前一看,是沈佺期的,宋之问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主评委上官婉儿上台宣布,她说,沈佺期和宋之问的诗写得都很好,差别在结尾。沈佺期诗的结尾说“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是说“我”是朽木不可雕也,羞于看到那些美好的木材。他很谦虚,说自己比不过别人。上官婉儿说,这首诗写到这里,意思就断了,没了气势;而宋之问诗的结尾“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诗虽然写完了,但是意思没有完。所以要看全篇的话,宋之问的诗最好,宋之问就获胜了。
有一年春天,武则天在洛阳龙门召集群臣举办赋诗比赛。左使东方虬很快写好,就交了上去,评委们一看,都说写得非常好,武则天很高兴,马上下令赏一领锦袍给他。东方虬捧在手中,受宠若惊。没多久,武三思十二句五言诗、沈佺期的七律诗也都交了上去,武则天看后连连称赞。最后,宋之问的长诗《龙门应制》也呈了上去。武则天看完,神采飞扬,当即下令,把赏给东方虬的锦袍脱下来转赐给宋之问。在唐代,类似这样的诗歌大奖赛是经常举行的,如果能获胜是非常荣耀的,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中心。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唐代诗坛异常繁荣。但是,这样的大奖赛评出来的获胜者会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吗?又该如何评判谁是最伟大的诗人呢?
历史上曾经有过唐代哪个诗人最好的种种说法,最后都会把问题引到李白、杜甫身上,但是李杜之外还有没有人选呢?当然有。首先是王维。王维在很多唐人心目中,地位不亚于李白、杜甫。唐代殷璠编选、专收盛唐诗的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中有这样的收录,李白入选13首,王维入选15首,王维入选的诗超过了李白。这本选集编选于天宝十二载,王维、李白的诗作成就已达巅峰,杜甫当时还没有到达这样的成就,所以没有入选。到了后代,也有人持这种观点,比如清代诗人、文学家王士祯,他认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就是王维。
除了王维,还有一个与李杜同时代的诗人——吴筠。吴筠是一个道士,曾经推荐李白入朝,有人认为他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钱锺书先生注意到,在《旧唐书·吴筠传》《旧唐书·隐逸传》中,都有关于吴筠的记载。书中认为,吴筠在诗歌方面是“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乎?”此“放荡”之意,为潇洒的、浪漫的、无拘无束的样子。意思是说,吴筠兼而有之李白、杜甫两种风格、两种优点;而李白只有一个方面,杜甫也只有一个方面,能够兼并合在一个人身上的,只有吴筠。所以钱锺书就说,按照《旧唐书》编者的观点,那么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就是吴筠,他既有李白的优点,又有杜甫的优点,两个优点合在一个人的身上。我想这肯定不符合现代人的观点,而且吴筠的诗也很少入选其他各种选集。可见,吴筠并不能算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
那么还有谁呢?晚唐时期有一个诗人叫薛能。他的诗作成就比吴筠稍大一些,但是也曾经被认为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说吴筠最伟大,是《旧唐书》的作者说的;那么,认为薛能最伟大又是谁说的呢?是他自己说的。薛能生在晚唐,比白居易、元稹都要晚,他认为同时代的诗人都不能入眼,比他早一时期的白、元包括刘禹锡等都不能入眼;至于中唐大家,他也认为水平都很低;往前推,到盛唐,他说“我身若在开元日,争遣名为李翰林”,我如果生活在开元年间,诗坛的名声怎么能是李白呢?他认为,自己要比李白强得多,可惜没有跟李白生在同时代。薛能实际上是被笼罩在盛唐、中唐的那些大诗人的阴影里面,他非常焦虑又超不过前人,只能自己宣称已经超过了他们。显然,薛能也不能说他是最伟大的诗人。
排除了吴筠和薛能,还能选谁呢?清代乾隆年间有一本诗选《唐宋诗醇》,在唐代部分选了四家、宋代选了两家,一共选了6位诗人,宋代选的是苏东坡和陆放翁,唐代选的是哪四家呢?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就是李、杜、韩、白。在我看来,这基本就是唐代诗人的第一方阵。如果我们稍微扩大一些第一方阵的范围,扩大到6位的话,就要加上王维和李商隐。那么,这6个人中间,又选谁呢?自唐以来历代的诗话、评论,以及在选本中出现的频率,最后恐怕只能把票投给李白和杜甫了。
李白、杜甫:诗坛的“双子星”
自从有了李白、杜甫以来,二人的诗歌就成了人们讨论不尽的话题。这两个人到底怎么样?下面我们就顺着“李杜”的次序来简单地看一看他们的情况。
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可以算是同时代的人。两个人在天宝三载相遇,一共见过两次,一次是天宝三载,一次是第二年天宝四载,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在洛阳碰到了杜甫,照闻一多的说法,这是文学史上一个了不起的事件。闻一多用诗人的语言说,好像太阳在天空中碰到了月亮,两个人就开始交游了。他们二人一起到河南、山东一带游玩,那时候杜甫也很浪漫,他送给李白的第一首诗,说是“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两人是一样的思想风貌,都充满着理想。两人一起游玩,一起写诗,相处得很愉快。但是,在两个人短暂相交分手以后,就出现了后人的议论纷纷,议论什么呢?就是说两个人对对方的态度不一样。杜甫后来对李白是一往情深,经常写诗怀念他,比如《天末怀李白》,还有两首《梦李白》,都是在秦州写的,那正是杜甫带着全家逃难、自顾不暇的时候,他始终关心着李白。而李白,跟杜甫分手后也写过一首诗怀念杜甫,说“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我思念你的感情像汶水一样滔滔地向南,此后李白就一个字也没有谈到杜甫。后人就议论纷纷,特别是宋人,认为是不是李白轻视杜甫呢。我后来想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李白较年长,遇到杜甫的时候,他已经成名了,杜甫在诗坛上还没有什么名气,初出茅庐,年纪较轻,地位有点不相称;二是因为两个人的性格不一样,李白的性格浪漫、热烈,杜甫执着、沉郁。那么,作为诗人,只论其成就和地位的话,李杜两人同在哪里,又异在哪里呢?
应该说,他们有很多地方是不相同的。李白、杜甫在政治上都是失败的,他们都希望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安邦定国,但没有一个人实现。他们一生中的遭遇是很不一样的。简单地说,两个人一生中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遭遇相差太大。李白一生没怎么受过穷,他的诗中虽常写不顺利、理想得不到实现,但他很少说自己穷困。但是杜甫,经常写他的穷困。杜甫在长安的时候,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虽然有一些夸张,但确实很凄惨。在见到杜甫以前,李白在长安,唐玄宗虽没有在政治上重用他,但很重视他的诗才,以至于晚年,他还有唐玄宗赏赐给他的东西。杜甫就不同了,他终生穷困,几乎没有过得很宽裕的时候,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感慨,上天赐给杜甫千秋万岁的名声,在他生前就不给他一点粮食和布匹。
正因为两人的生活、人生经历完全不一样,他们的思想、诗歌写作也都是不一样的。李白的思想非常解放,追求一种绝对的自由,要摆脱一切的束缚,所以他在诗歌中就表现出了无拘无束、追求绝对自由的理想状态,他极端藐视人世间那些不正当的功名富贵,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汉水怎么会向西北流呢?汉水是向东南流的,这是不会变的,他认为功名富贵是不会常在的。
关于李白跟杜甫“同”的地方,我觉得他们二人在入世观念上,都深深植根于儒家思想,但深重程度又不同。李白作品中有时候会表现这一点,更多时候则是表现反叛的一面,所以他在诗歌中非常轻松地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我就是楚地的南方的一个狂人,我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这样的歌来嘲笑孔丘,孔子在我心目中也是一个普通人,我可以嘲笑他,他一点也没有心理负担。杜甫一生都在儒家界内,他绝对地推崇儒家,信奉的是以孔孟之道为中心的原始儒家学说。杜诗中有44次谈到“儒”字,一次是侏儒的“儒”,其他43次都与儒家有关,他经常称自己为“儒”“老儒”“儒生”,甚至有时候是“腐儒”,他深深地眷恋儒家。杜诗中也曾经有一次对孔子直呼其名,这是他在长安喝醉了酒,写了一首诗给郑虔,他说“儒术于我何有哉”,儒家的这些道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孔丘盗跖俱尘埃”,孔丘也好,盗跖也好,一个是古代的圣人,一个是古代最凶恶的恶人,现在都变成了灰尘了,早就过去了,一切都无所谓了。但是后人都把这首诗理解为一种极端愤激下的牢骚之语。在这一点上,杜甫和李白是不同的。
李杜的不同,在他们的诗歌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用典。他两人说到古人的时候,杜诗中诸葛亮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是李诗中写到诸葛亮的很少,他经常谈到的是鲁仲连、张良,一些带有纵横家色彩的古人,顺利成就一番功业后拂衣而去,与儒家诸葛亮那种兢兢业业、忠诚效国的人物完全不一样。两人写到的一些象征性意象,比如虚构的鸟,李白写的是大鹏鸟,杜甫写的是凤凰。大鹏也好,凤凰也好,都不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鸟,大鹏是道家庄子创造出来的,是一种自由精神的载体,它靠着大风就从北海一直飞到南海。杜甫经常咏凤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七岁时候开始写诗就咏凤凰。一直到他晚年,在湖南,到了生命最后一刻,他还说“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衡山顶上有一只红色的凤凰在嗷嗷地叫,它为什么叫呢?“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它不是哀鸣自身,是哀鸣下面的百鸟都套在网里逃不走,连黄雀这般小的鸟都被套住了,也就是说百姓苍生都在受苦,他不忍心。大鹏鸟是一种出世的象征,要离开这个世界,要自我解放。凤凰则是一种入世的象征,要拯救这个世界。
李白和杜甫当时在诗坛上的地位也不一样。李白生前已享有很高的名声,所以他临终之前把诗稿托付给李阳冰,让李阳冰帮他整理,李阳冰在这个诗集的序言中说,自从李白的集子出来之后,“古今文集遏而不行”,就他一个人的诗流行,别人的诗都不流行了,就是影响非常大。而杜甫,恰恰相反,他一生与当时的几个主要诗人都有交往,如李白、岑参、高适、王维、储光羲等,杜甫在他的诗中评价赞美过他的这些诗友的成就,可惜没有回报,因此杜甫临终时写的诗中才会说“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辛辛苦苦地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有知音。
黄庭坚草书杜甫寄贺兰铦诗
再看李白、杜甫他们身后的情况如何。
中唐时期,李杜二人都受到了重视。从中唐诗坛回顾盛唐的诗,王维地位已经低落。中唐的元白诗派,基本上认为杜甫要比李白高一些。相反的一派,尤其是韩愈,认为李杜一样伟大。“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韩愈说的群儿至少包括元稹在内。白居易批评李白“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这是在《与元九书》中所写,作于815年,距离韩愈写诗指斥“群儿愚”只有一年,也许韩愈来不及知道。但是元稹批评李白不如杜甫的那句是在813年说的,韩愈完全可能已经获悉。元白批评李白什么呢?有两点:一是杜甫的诗写民生疾苦,这和元白写新乐府是一致的,而李白没有写这方面的诗歌;二是认为李白不擅长写长篇的排律诗。中唐时期,李杜在诗坛上的地位已经凸显出来。
到了宋代,北宋人提出了“诗圣”的概念。北宋诗人想要创造一种独特的诗风,要超越唐诗,当然要瞄准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在北宋人看来,杜甫比李白更高一筹。宋人在这方面的言论非常多,苏东坡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李杜都很伟大,至少李白、杜甫超越了前人的诗歌。当然,苏东坡后来说是陶渊明最高了,但他一开始是说李杜这两个人最高。他又说,在人品上,杜甫一生都忠君爱国,他的诗作也大都表现这样的主题。王安石在评论杜甫的时候,也提到杜甫最好的诗是关心天下苍生的。王安石诗中所谓“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就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表达的情怀。这是宋人在人品上选择杜甫的原因。从诗歌艺术的角度,苏东坡说李白的诗歌当然很好,但有一个缺点就是有的时候比较率意。苏东坡指出李白的诗集传到北宋的时候,诗集中混进了一些伪作,就是因为李白写诗不够精炼,随意挥洒,容易与别人的诗混淆造成的。他说杜诗太经典了,千锤百炼,别人的诗没法混进去。他从艺术上判断杜甫还是比李白要稍微高一点。应该说,苏东坡的判断基本就是北宋整个诗坛的判断。所以,到了北宋,李杜两个人的地位开始有一些区别,杜甫要高一些,李白要低一些。
再往后,到了明代。明代高棅所选的《唐诗品汇》中,“尊杜”色彩就比较浓厚。《唐诗品汇》的影响很大,它选的唐诗大概有9000首,在全部唐诗中接近五分之一。按照古代的所谓“九品论人”的方法,他把唐代诗人也分成九品,给盛唐诗人有四品,一品叫作正宗,一品叫作大家,一品叫作名家,一品叫作羽翼。按照不同的诗体来排,一共分成七体,即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排律。杜甫在七体中是五个大家加两个羽翼。而李白的情况很平均,李白在七体中全部是正宗,七个正宗。整个唐诗一共是五个大家,全部给了杜甫。所以说,到了明代,杜甫的地位一定是超过李白的,而且不是超过一点点,是超过比较多。高棅的这种排名法,在明清时代都没有受到很大的质疑,这说明很多人都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所以,李白与杜甫生前的情况不一样,到了他们身后,特别是宋代以后,两个人的地位有了变化,李白的地位降低了一点,杜甫的地位升高了一点,变得不一样了。
上面说的都是古人的看法,我们没必要必须遵循它。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界、教育界也很少采取高棅的说法。一般认为,李白、杜甫同样是很伟大的,用郭沫若的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作为两个诗人,作为过去时代的两个文学家,就他们的创作成就来看,我也认为他们是同样伟大的,李杜二人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李杜互补才是一个完整的唐诗的最高境界!
主讲人简介
莫砺锋,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第八、九届江苏省政协委员,第十届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主要学术著作有《杜甫评传》《唐宋诗歌论集》《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杜甫诗歌讲演录》等,并著有《浮生琐忆》《莫砺锋诗话》《漫话东坡》《莫砺锋讲唐诗课》《莫砺锋讲宋诗课》等。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