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鲜粒1343公斤,含水32.66%,折完标准水分还能剩一吨出头,这数字把旁边看热闹的老汉直接整不会了——他种四十年玉米,头回见亩产破千。
1051.86公斤,不是实验室的童话,是延津县泥缝里蹦出来的真粮食。
你去年种的地要是也这个数,现在早躺沙发上数钱了,可惜多数人还在跟老天赌命。
我把测产视频翻来覆去看了三遍,专家组扒棒子那劲儿跟抢红包一样,生怕漏掉一颗籽。
鲜粒1343公斤,含水32.66%,折完标准水分还能剩一吨出头,这数字把旁边看热闹的老汉直接整不会了——他种四十年玉米,头回见亩产破千。
有人嘀咕“肥催的吧”,技术员把土壤报告甩过去:有机质1.8%,碱解氮才70,比普通地还瘦,人家就是靠品种硬吃。
别急着眼红,更扎心的在后头。
去年锈病大爆发,隔壁田叶子焦成脆锅巴,“君育136”愣是绿得晃眼,中国农科院切片一看,茎秆纤维素多18.7%,像偷偷加了钢筋。
倒伏?5500株密成篱笆,十级大风刮完,它站得比阅兵还直。
说人话:别人躺平它站岗,产量差距就这样一寸寸拉开的。
市场比农民更现实。300万亩,一年翻一倍多,种子还没下地代理商就打款抢单,技丰种业财务小姐姐发朋友圈“数钱数到打印机冒烟”。
我算了笔账:按去年平均价每斤一块四,一亩多打三百斤,一百亩就是四万二纯利,拖拉机都能换新的。
别嫌铜臭,腰包鼓了才有底气谈理想。
有人问我“是不是吹牛”,我把电话直接甩给新乡老李。
他今年第一次试种六十亩,收完当晚把村里发小聚到烧烤摊,原话是“以前收完棒子得躺三天腰疼,今年机器一趟过,秆子直得跟钢管似的,收割机师傅都说省刀”。
说完闷了半杯啤,打了个嗝,全是扬眉吐气。
技术规程也公开了,5500株起步,种肥同播,滴水出苗,一喷多促,听起来像火箭发射,其实农技站小姐姐下地三天就教会了隔壁村文盲大爷。
别被数字吓到,记住一句:耐密不倒,锈病不找,旱了不蔫,就是它的底牌。
我跑过十年田间地头,见过太多“高产纪录”昙花一现。
这个品种让我眼皮跳的原因是——它把“高产+抗逆+省工”真正焊死在DNA里,让赌天气的玉米变成稳赚的小生意。
明年种不种?
我把选择权留给你,反正老李已经偷偷把邻村流转合同塞进了口袋。
来源:乘风破浪的风铃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