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傍晚时分,52岁的何大妈像往常一样,洗漱台前仔细刷着牙。刷牙这项小事,她坚持了一辈子,从没觉得需要改动。可去年体检时,口腔医生的一句话让她很吃惊:“阿姨,您牙齿磨损严重,牙龈也有点萎缩,是不是每次都拼命刷很久?”何大妈愣住了。
傍晚时分,52岁的何大妈像往常一样,洗漱台前仔细刷着牙。刷牙这项小事,她坚持了一辈子,从没觉得需要改动。可去年体检时,口腔医生的一句话让她很吃惊:“阿姨,您牙齿磨损严重,牙龈也有点萎缩,是不是每次都拼命刷很久?”何大妈愣住了。
她一向自信自己的刷牙方式,却没想到坚持多年的习惯,竟然可能伤了牙齿。这里,不只是何大妈一个人——很多中老年朋友都认为“早晚各刷一次”是护牙的最好方式。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近期多项权威研究却给予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到底哪些刷牙方式才科学?50岁以后,哪些刷牙误区该赶紧改?尤其是第3点,你或许天天在做。今天,就带大家揭开刷牙那些“看似对、实则错”的健康迷思!
口腔健康专家普遍认为,刷牙的方式和时机,比单纯次数更关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齿龈疾病患病率高达81%,而其中大部分,都和错误的家庭刷牙习惯密切相关。哈佛大学口腔健康研究团队曾对1840名50岁以上人群进行随访,结果发现:仅坚持“早晚各刷一次”却忽略细节的人,牙齿脱落风险比科学刷牙高出27%。
主要原因,是刷牙时机、力度、时间等因素没把握好。不少人拿着硬毛牙刷狠劲刷;有人刷完饭立马用力清理;还有人图省事,草草一过觉得“次数到位”即可。这些习惯,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了你的牙齿健康。
说到坚持“早晚刷牙”,在多数中老年人心中,它是维护健康的必修课。可据《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3年数据统计:错误刷牙方式,可导致牙龈出血和牙根暴露的概率提升34.2%。真实案例中,不少老人“一直早晚刷牙”,却反复牙痛、牙齿松动,甚至出现口臭,这背后正是常见的4大刷牙误区作祟——
一、饭后立即刷牙,反让牙釉质受损
进食后,口腔环境偏酸,若“立马刷牙”,牙釉质会因酸侵蚀变软,再遇刷毛摩擦更易损坏,增加牙齿敏感和龋齿风险。专家建议:饭后至少等待30分钟再刷牙,让口腔自然中和。
二、用力上下猛刷orz横向拉锯,牙龈萎缩加速
不少朋友习惯大力刷、上下猛搓,殊不知这样“反复拉扯”,会导致牙龈局部退缩、牙根暴露,长期使牙齿冷热敏感。正确刷牙方式应以“巴氏刷牙法”为佳:斜45度轻柔转圈,照顾到每个牙面和牙缝。
三、刷牙过急,时间少于2分钟,效果大打折扣
数据指出,70%以上的50岁以上人群,平均刷牙时间不足1分钟。这样很难将牙菌斑、软垢彻底清除,刷牙仅成“心理安慰”。建议每次刷牙维持2-3分钟(可借助刷牙计时器)。
四、选用过硬牙刷或多泡牙膏,反伤牙不护牙
有人守着“刷牙要起泡”的惯性,选牙膏越泡越好,且喜欢“硬毛刷”。结果反而损伤牙龈和牙釉质,造成口腔反复溃疡或牙龈萎缩。推荐选用软毛牙刷、低泡牙膏或含适量氟元素产品,注重成分安全,避免过度刺激。
面对这些高发误区,权威口腔专家给出了一整套优化建议,以供50岁以后的朋友们立刻调整:
第一,调整刷牙时机
把刷牙时间安排在饭后30分钟以后,并在临睡前认真刷牙,能有效减少夜间细菌滋生。
第二,选用合适刷具与刷牙法
建议选用小头、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刷毛与牙齿呈45度,短距离小幅度转动,照顾到牙龈沟和牙齿表面。
第三,刷牙时长保证2-3分钟
可以用音乐、计时器辅助,坚持每日刷够2-3分钟,每次覆盖所有牙面。
第四,定期更换牙刷,定期口腔检查
建议每2-3个月更换1次牙刷,并每年2次专业洗牙,早发现早处理潜在问题。
刷牙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讲究科学与细节。50岁以后,如果一直坚持“错误刷牙”的老习惯,牙齿问题只会悄然加重。现在开始改正,永远都不晚。试试看,给自己的牙齿一次重获新生的机会吧。
要提醒大家,本文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参考,不同个体的口腔基础和健康状况差异较大,刷牙效果也还需依托个人执行与专业指导。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因人而异,请根据自身实际,及时就诊正规口腔医疗机构获得针对性评估。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3年第58卷
3. Harvard School of Dental Medicine, 2020 Oral Health Study
4. 《国家口腔疾病综合防治工作方案(2021-2025)》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ral health fact sheet (2022)
6.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21
来源:医师老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