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课程中,充分挖掘学科课程的思政元素,打破学科壁垒,将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融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融合起来,实现人的自然性和精神性的统一。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的课程方案,不仅对中小学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
全文长 5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10 分钟
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课程中,充分挖掘学科课程的思政元素,打破学科壁垒,将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融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融合起来,实现人的自然性和精神性的统一。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的课程方案,不仅对中小学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内容选择、课程组织形态以及评价体系等进行了明确要求,也蕴含了课程思政破“学科壁垒”育人的思路。
1
现实困境
学科与思政错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科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之间存在错位、脱节与割裂,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
1.并列式课程思政:“知识+思政”机械叠加
并列式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因为对学科知识与思政要素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在学科教学中不顾学科本身的知识逻辑刻意叠加思政要素,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相互割裂。
2.生硬的“拼盘”:价值要素在教学内容中的无序堆砌
在学科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目标设计环节,“拼盘式”错位集中体现为价值要素的无序堆砌。有些老师在实施融合教学时,简单堆砌其他学科知识,呈现为“思政+历史”、“思政+音乐”的“两张皮”状态,缺乏化学反应的深度融合。
3.替代式课程思政:以思政教育消解学科特质
在学科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中,替代式课程思政集中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过度强调“思政教育”而忽视了学科本身的特质。
4.生硬的“跨界”:融合教学停留在表面
对于思政教师而言,某些学科知识,自身都比较薄弱。如绝大多数思政教师高中时读的文科,本身就没有系统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的知识。刻意实施融合教学,由于知识储备不足,理解停留在表面,导致讲解出现科学性错误或理解肤浅,反而削弱了教学权威性。有些老师因教学设计中“元素”太多而“手忙脚乱”。
2
把握思政教育与中小学学科教学的融合原则
在将思政教育与中小学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中,教师要坚持以下原则:
1.自然契合原则
教师要尽量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但不得生硬融入思政内容。
课程思政要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为切入点,打破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分化壁垒,走向学科交叉,共谋发展
具体来说,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跨界融合的基本路径是,以问题导向为核心,开展包括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主题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在内的综合性或跨学科学习。其中,教师可以通过内涵式挖掘和外延式拓展相结合的方式挖掘知识中的思政元素,以实现跨界融合育人。内涵式挖掘指的是从知识内部入手,充分提炼专业知识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价值理念和精神力量,以实现知识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跨界融合;外延式拓展是从专业知识外部通过附加或嵌入的方式,融入时代特征、地域特色、政治理论、文化要素等外部因素,以实现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精准对接。
2.学科特色鲜明原则
所谓学科特色,就是要上的这一学科课的特色。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处理好学科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关系,要坚持思政教育的“学科味”,也要挖掘学科教育的“思政味”。而核心素养,就是“学科”与“思政”融合的重要结合点。“只有以核心素养为定向,课程思政才具有学科的特点、学科的味道。”
我们强调学科思政课必须要体现学科特色,就是说“学科思政课”先要保证是本学科的课。学科思政并不是说我们要丢掉自己学科的特色,让所有学科课堂都变成思政课堂,而是说要在本学科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育人”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扭转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把价值观教育同知识教育相剥离的错误倾向”,进而让我们的学科课堂从“只专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训练”转向还关注“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3.恰到好处原则
为此,学科思政要努力做到三点:
第一,贵在自然融入。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目的是有效提升育人水平,强行将一些思政教育的内容嫁接到学科教学中,牵强附会,容易造成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两张皮”,效果会适得其反。
第二,重在严谨贴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相关思政理论吃不透、拿不准时,要研究学习相关书籍,或向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请教,一定要做到严谨贴切,不能模棱两可或以讹传讹。
第三,妙在画龙点睛。一堂课、一个教学环节到底融入多少思政元素合适?现实生活中,道德规范、哲学原理、做人道理无时无处不在,许多事情都能跟学科育人联系起来,但并非越多越好,妙在得当。思政元素在学科教学中运用恰当、适量,在紧要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4.情感共鸣原则
教师通过真实案例、感人故事、优秀人物等,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温暖和力量。
案例一: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长征主题课程”实现跨学科融合育人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的“长征主题课程”将道德与法治、语文、体育3门学科进行融合,结合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以“长征精神”作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开展彰显主题精神的整合教学,具体教学思路如表1所示。
表1
“长征主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切入点为“长征精神”,三门学科均结合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围绕“长征之路”进行了教学目标的设计,深化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如表2所示。道德与法治学科侧重于“政治认同”,语文学科侧重于“文化自信”,体育学科侧重于“体育品德”。
表2
实践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联合语文教师、体育教师,共同开发“长征主题课程”。不同学科的教师以《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为蓝本,围绕第3课时“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长征这一革命壮举开展教学设计。长征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时空距离较远,如何让学生切身体会长征精神的内涵是教学设计中的难点。研讨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阐释了长征的背景,语文教师结合学科特色,重点研究了著名诗歌《七律·长征》的教学方案,体育教师设计了“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具体如表3所示。三位教师开展联动教研,并先后在一个班进行授课,通过实际教学落实课程思政理念。
表3
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的联动教研旨在寻求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科特色与课型要求,让学生在参与式学习中,强化学习体验。如“长征主题课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问题“长征难在哪里”,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讲述和演绎长征故事。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七律·长征》,在理解中分析诗句,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探究“暖、寒”体现在哪里。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学习,让学生重走长征路,沉浸式体验长征的艰辛。
数学老师则以重走数字长征路为主题,以红军长征为背景,将数学与思政、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相融合,引导四年级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究“25000里有多远”,通过信息搜集、单位换算、地图测量等体验式学习,掌握大数读写与换算,理解长征历史并感悟长征精神。在项目过程中,学生将绘制长征地图,并用电子地图进行实际测量,最终以海报或PPT等可视化形式完成“数字长征”报告并进行班级展示,通过多元评价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围绕“长征主题课程”,学校教师还带领学生开展了以“少年强中国强”为主题的走读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菜单式学习活动,如红色研学活动,研学场馆包括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在观影周,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长征》,并带领学生演绎讲述长征故事的皮影戏。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厚植了爱国情怀,提升了政治素养。
在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的“长征主题课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语文教师与体育教师共同“梳理内容,拓展课程内涵,把握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通过协同学科,统筹设计活动,将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从多角度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从而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
案例二: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小学数学跨学科综合育人实践探索——以《数说“中国梦”(认识百分数)》的教学为例
结合《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小学数学可借助现实情境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跨学科育人。以下以《数说“中国梦”(认识百分数)》为例,精简呈现教学实践。
一、创设思政情境:引入“中国梦”,聚焦百分数
1.课前引导学生谈个人梦想,顺势引出“中国梦”,播放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短视频,讲解“中国梦”内涵与“两个一百年”目标,明确“第一个百年目标需用数据验证”,切入课题。
2.出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项基本标准(含整数、小数、百分数),如“大学入学率达20%”“恩格尔系数低于40%”,让学生感知百分数,自然引出“认识百分数”主题。
二、聚焦核心问题:借恩格尔系数,理解百分数
1.出示两个家庭食品消费与总消费数据,引导学生发现“绝对量无法比较经济水平”,介绍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总消费的比率),开启“相对量比较”思路。
2.学生计算家庭食品支出与总消费的比值(如A家庭5000÷20000=1/4,B家庭5400÷12000=9/20),发现通分不便,讨论后统一以“100”为标准,引出百分数定义(分母为100的数,用百分号表示)。
3.学生改写比值为百分数(如1/4=25%),解释“25%表示A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消费的25%”,结合恩格尔系数标准比较家庭经济水平,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
三、感受统计意义:用数据验证“第一个百年目标”
1.提问“家庭季度恩格尔系数是否固定”,引导学生明白数据随机性;延伸至“国家恩格尔系数计算”,讲解“抽样分析”(国家统计局抽取十几万户家庭数据),理解“全面小康是全国共同富裕”。
2.出示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扇形图,学生找出恩格尔系数(29.8%),解读其含义,发现“所有百分数总和为100%”,体会部分与整体关系;对照小康标准,确认恩格尔系数达标。
3.展示1978-2022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走势图(1978年63.9%→2022年28.4%),结合恩格尔系数划分标准,学生感知“我国从贫穷走向富足”,印证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
四、坚定理想信念:明确“第二个百年目标”责任
1.总结“百分数能统一标准、分析随机数据,是衡量‘中国梦’的重要工具”,提问“第二个百年目标(2049年)靠谁实现”,学生齐声回应“靠我们”,并分享“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学习”的决心。
2.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少年视频,鼓励学生以知识本领助力“中国梦”,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完整案例,点击链接查看!
数学+ || 课程思政理念下小学数学跨学科综合育人实践探索——以《数说“中国梦”(认识百分数)》的教学为例
3
中小学课程思政的融合与落地
专家这样说
哲学博士、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暨大中小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主任韩震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教育不仅要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更要紧跟国际形势,深刻理解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路丙辉
讲好思政课要练好备课、讲课、养课“三个功夫”。备课是思政课教学的“根基工程”,思政教师需广泛搜集多维度资料,将抽象理论转化为贴近生活的鲜活素材;讲课应摒弃单向灌输,转向师生共情、共思、共成长的互动模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养课要坚持“三养”理念——养德行、养环境、养素质,将思政课视为“人生课”与“信仰课”。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冯建军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通过顶层设计,构建一个纵向紧密衔接、横向融会贯通、逐步递进且螺旋上升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具有系统性、学段性、进阶性和整体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围绕这些特性进行规划与实施。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晓东
新时代“大思政课”要结合《论教育》及全国教育大会要求,承担培养正确价值观的使命。思政教育需连贯且适应不同学段,小学应启蒙式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要发挥道法课引领作用,其他学科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邵志豪
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既有整体性又有阶段性,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设计课程目标,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综述,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校长派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2025年11月9日—11日我们在西安不见不散,年度盛会,期待您的加入,欢迎扫码报名!
来源:校长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