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艺术史》98 :伯尔尼尼如何点睛圣彼得大教堂?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4 22:06 1

摘要:米开朗基罗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了十字造型、四臂等长的方案,以光线充足的圆顶为核心,这种高度对称的布局在文艺复兴后期极受欢迎,圣彼得的坟墓就位于圆顶下方的新地板下。17世纪初,教皇保罗五世推翻原计划,拆毁君士坦丁教堂长形中殿残余部分,命建筑师卡尔洛·马德纳新建更长

1、米开朗基罗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了十字造型、四臂等长的方案,以光线充足的圆顶为核心,这种高度对称的布局在文艺复兴后期极受欢迎,圣彼得的坟墓就位于圆顶下方的新地板下。17世纪初,教皇保罗五世推翻原计划,拆毁君士坦丁教堂长形中殿残余部分,命建筑师卡尔洛·马德纳新建更长的中殿,为朝圣者提供更大空间。但改造后,巨大空间缺乏尺度参照,多数位置看不到圆顶,导致空间难以被理解,亟需标志物建立信徒与建筑的联系。

2、乌尔班八世继位后,为推进教堂建设装饰,决定在圣彼得墓和教皇圣坛上建造天篷,即青铜华盖。其核心功能是解决改造后空间的诸多问题:标记圣墓与圣坛的核心位置,挡住信徒望向远端唱诗坛的视线,以有形实体连接上下左右的建筑结构,让信徒能感知空间秩序。这一设计并非单纯装饰,而是为了重塑教堂的空间重心,呼应米开朗基罗圆顶的核心地位。

3、华盖虽为青铜铸造,却堪称一座微型建筑,通过四根扭曲大柱与教堂结构深度融合。柱体上行内弯的支臂托着金色圆球与十字架,与教堂中心大扶壁及上方圆顶形成呼应而非复刻,确保从中殿入口即可一眼捕捉其核心轮廓。柱顶盘间的镀金青铜挂帘,让人联想到中世纪象征身份的仪典篷帐,强化了空间的神圣仪式感,成功将信徒的注意力聚焦于圣坛区域。

图4-22 吉安洛伦佐·伯尔尼尼作华盖,1624—1633年,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4、伯尔尼尼通过细节设计构建了递进式视觉体验:大柱仿自君士坦丁教堂的古代大理石柱,但柱面新增螺旋橄榄枝、嬉戏裸体儿童与教皇蜜蜂徽记等雕饰,需近观才能看清;中距离可见柱上似要飞起的天使,以及展示教皇徽记的大型裸体儿童;远距离则能清晰辨识整体结构与核心符号。这种设计让信徒走近时能不断发现新细节,同时不破坏初入中殿时的整体印象。

5、最初华盖覆盖的圣坛是唯一朝圣中心,后为强调中殿与唱诗坛的中轴线,决定以唱诗坛终点为另一核心——一把据称是圣彼得坐过的古椅。将其打造成显眼目标,可象征圣彼得“仍在主持教堂”,强化宗教传承感。但古椅体量小巧,在巨大空间中极易被忽视,需伯尔尼尼设计方案解决展示难题,使其成为朝圣的最终落点。

图4-23 吉安洛伦佐·伯尔尼尼作圣彼得的座椅,1657—1666年,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6、伯尔尼尼将古椅嵌入更大的镀金青铜椅中并架高,确保信徒在中殿即可透过华盖柱子望见它,走到华盖处则能完全看清。座椅两侧环绕基督教早期长老塑像,由曲柱连接;金色云朵环绕椅身,使其似向天国飘浮,兼具《圣德肋撒的幻觉》的幻象感。天窗上画有圣灵鸽子与天使、金光,点睛之笔强化了神圣氛围,让小巧古物适配宏大空间。

7、两件作品看似金碧辉煌、不惜工本,甚至带点异想天开,却因精准设计显得真实可信:华盖靠螺旋大柱的力量感、与建筑的呼应立足空间;座椅凭自然的人物动作、完整构思营造神圣幻象。它们既解决了实际空间问题——标记核心、引导动线,又通过艺术手法传递宗教意涵,完美诠释了罗马巴洛克艺术“功能与象征共生”的特质。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