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尔山酒店一房难求,有游客被迫住进当地一所“医院”,60元床位、300元标间,还能挑房型,而且现在还有空位
阿尔山酒店一房难求,有游客被迫住进当地一所“医院”,60元床位、300元标间,还能挑房型,而且现在还有空位
这不是夸张,是这个假期不少人真实的落脚方式
阿尔山今年秋色来得早,小城游火到发烫,旅游热度涨幅据说冲到340%,在热门小城里排第一
当火车一拨拨吐出人潮,酒店前台的“满房”也像刷屏一样整齐出现,供需在一个晚上彻底翻车
10月3日,一位网友发帖说自己在阿尔山订不到酒店,只能住进看起来像医院的地方
第二天记者联系了这家机构——对外叫康复医院,工作人员解释说不是常规意义的医院,是做温泉理疗的疗养院,常年营业,对外接待
他们有三类房:4到6人间按床位算,60元一个铺;
标准间300元;
套间400到500元,床是酒店常见的床,标间也有独立卫浴,最多能住两百多人
这会儿还有空床,你要是晚到夜里,起码不会露宿车站
这事儿其实不新鲜,早在2023年就有带团的导游说带客人住过阿尔山的康养医院,床位价50元一人
看似离谱,却是旺季的现实补位
对比就有感觉了
极目新闻曾跑去看价格,平时164元的汉庭,国庆10月1日标间飙到1687元,4日的大床房1713元,还不一定订得到
有人感叹:现在北京反而成“性价比之王”,小城酒店价格倒挂,这究竟合理不合理?
我更愿意把这次“住进医院”当作一个提醒
价格上浮是旺季常识,但体验没跟上,价格就变成刀子,割的是口碑和复购
独立酒店咨询师赵之然说,像阿尔山、伊春这种小众目的地,十一就是秋景的最后窗口,集中涨价几乎是必然,可要对齐服务与体验;
反观北京,供应量大、品牌集中、接待能力强,涨得理性也就不容易“房荒”
你看,这就是供需的账面与体验的落差
更扎心的是,有些地方真的涨过了线
江西景德镇一酒店被曝把90元左右的房涨到约1000元,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已立案调查,涉嫌违反价格法
这个动作未必能一刀切出所有答案,但至少给了“涨价边界”一个清晰的提醒
涨,是市场;
滥涨,是风险
回到阿尔山的夜色里,你想象一下,气温“嗖”地往下掉,站前广场灯光有点冷,你拖着箱子刷遍所有App,屏幕上只有“已订满”
这时有人告诉你,旁边康复医院有床位,60元,干净,能洗热水澡
别说别的,那个瞬间的安全感,真比打卡任何网红店都更实在
我相信发帖的那位姑娘当时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当然,问题也摆在眼前
游客住进疗养机构,安全责任、消防规范、前台登记、价格公示,这些一个都不能少
资深酒店业高级经济师赵焕焱提醒,行业在一些地方存在“无证经营”“价格混乱”等老毛病,小城爆红带来爆单,标准若跟不上,投诉就跟着来,久而久之伤的是整座城市的吸引力
这话不难听懂:生意越好,越得守规矩
数据层面,热浪是真实的
木鸟民宿说南京、青岛、北京等地热度居前,北京民宿预订同比涨两成;
华住集团也披露,十一期间北京预订率在一线城市里领跑,不少三四线城市反而出现入住率超100%的“挤兑式满房”
这背后,是小城接待能力短板与需求峰值的正面冲撞
怎么办?
有些地方给了参考
五一湖北恩施宣恩县游客爆增,居然让部分游客住进文旅局长和居民家里,第二天马上在体育馆摆出100个应急床位,同时提前发布景区人流与售罄提示,尽量把人流疏导出去
这不是“土办法”,这是成熟的应急机制——谁都知道旺季要来,关键在于先备好“缓冲垫”
还有一个方向,别忽视“旅居”的力量
途家平台说,住上五天以上的订单涨了四成,愿意慢下来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准备针对康养、养老人群做更细分的产品和服务
说白了,小城别只盯着两个黄金周,平时把产品做厚做细,旺季才不会被人潮推着走
我也想替这家康复医院说一句话
它不是急诊救护的医院,是开放式的疗养院,愿意在旺季对游客开放,既赚到了钱,也兜住了部分需求,这样的“补位”本身值得鼓励
但前提依然是合规:明码标价、合法接待、消防在线;
城市管理也要同步,别等网络上吵起来再补课
截至10月4日,发帖者没有进一步回复,康复医院仍有空床,之后的后续暂时没有更多公开信息
这件事可能很快被下一波热点覆盖,但问题不会自己消失
小城热不是一次性的烟花,准备得越充分,烟火气越久
最后留一个问题给每座想“出圈”的小城
一到旺季,你能不能在价格、体验、秩序三件事上同时交作业,而不是只交一张飘着油花的账单?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个晚上走进康复医院的人,明年也许会带着朋友再来
来源:龙少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