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3阅兵中承载着国家脸面的礼宾车,竟不是官方采购,而是从全国百姓手中“借”来的!
你知道吗?
93阅兵中承载着国家脸面的礼宾车,竟不是官方采购,而是从全国百姓手中“借”来的!
仅河南一省,就有50辆红旗车的车主动献车。
有人好奇,明明是那么隆重的场面,为何国家不自己准备红旗车呢?
其实里面藏着大学问。
93阅兵前一个月,河南郑州车主桑先生(化名)的手机弹出一条消息,国家需选拔红旗车主,借车用于阅兵外事接待。
他盯着屏幕愣了3秒,立刻拨通了报名电话。
自家那辆红旗H9买了两年,从没想过能和国家大事沾边。
短短3天,报名人数就足足有上百人,最终经过车辆安全检测、车主背景核查等5轮筛选,50人脱颖而出,桑先生正是其中之一。
阅兵直播当天,桑先生全家围在电视前,眼睛死死盯着屏幕里的礼宾车队。
当看到熟悉的车牌尾数时,他猛地拍了下沙发,在这!我的车在这!
当消息传到网上的时候,评论区瞬间挤满了羡慕的声音,这比中彩票还光荣,原来国家的排面里,也有咱老百姓的份。
国家连航天飞船都能造,还缺几辆礼宾车?消息传开后,不少网友抛出这样的疑问。
翻开国家统计局2024年的经济数据,答案一目了然。
中国GDP总量达13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别说几十辆红旗车,就算造百辆定制礼宾车,也绝非难事。
借来的红旗车也能用,还能省下一笔钱用于其他正事。
用最直观的话来描述,省下买新车的钱,就能多修几公里农村公路。
其实不只是借车,阅兵现场的座椅、部分引导牌,也是从当地场馆“借”来的。
能复用的就复用,能借的就不买,这不是小气,是对纳税人的钱负责。
这份勤俭节约的务实,恰恰让百姓看到,国家的每一分钱,都在朝着让日子更好的方向走,而这,正是与民族复兴同频的底气。
桑先生常跟人聊起父亲的往事。
上世纪90年代,父亲想买辆车,攥着钱在进口车店外徘徊了半个月,最后还是买了辆国产面包车。
不是不想买进口的,是真买不起。
可如今,桑先生身边的朋友换车,大多会优先选红旗、比亚迪,不是没条件买进口车,是国产现在够好,开出去有面儿。
这次借车,国家特意指定红旗,正是看中了这份国货自信。
从过去洋品牌才高端到如今国产也能撑门面,红旗车的变化,藏着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更藏着民族工业的崛起。
而当这些百姓的爱车驶过阅兵现场,向世界传递的,正是中国老百姓的日子,真的好起来了的信号。
如果说借车让百姓“走进”了礼宾现场,那借和平鸽,则让更多人触摸到了阅兵的“温度”。
93阅兵当天,8万只和平鸽伴着气球飞向天空,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些鸽子并非专业养殖基地提供,而是来自全国的鸽友。
北京鸽友王建国(化名)的“老伙计”,一只雨点信鸽,就参与了这次任务。
为了让鸽子适应阅兵现场的环境,他每天凌晨5点就带着鸽子去郊外训练,要让它们听到鞭炮声不慌,看到人群不飞散,毕竟这可是国家任务,不能出岔子。
这些鸽子要经过层层筛选,先查家族是否有“参与国家活动”的记录,再做血常规、羽毛健康检测,最后还要进行集体飞行演练。
几十万只鸽子报名,最终只留下8万只。
当8万只鸽子从百姓手中飞向蓝天,它们承载的不只是和平的寓意,更藏着和平从人民中来的深意。
正如网友所说,鸽子是百姓的,车是百姓的,这场阅兵,从来不是国家的独角戏,而是咱所有国人的大合唱。
借东西办大事,其实不是新鲜事。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架1941-1943年的纺车,当年边区大生产运动时,老百姓就是用这样的纺车,日夜纺线支援前线。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至今还刻在纺车旁的展墙上。
如今的借车、借鸽,和当年的纺车,其实是同一种心劲。
从纺车纺出的细线,到车轮碾过的道路,再到鸽子飞过的天空,变的是参与国家大事的方式,不变的是人民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联结。
而这份联结,正是民族复兴路上最坚实的根基。
阅兵结束后,桑先生的车被送了回来,多了一块小小的纪念牌,刻着“93阅兵外事接待用车”。
他把纪念牌放在仪表盘上,每次开车看到,都觉得心里暖暖的。
以前桑先生还觉得民族复兴是大口号,现在才明白,它就藏在红旗车为国家出力里,藏在农村修的水泥路上,藏在老百姓的日子里。
是啊,当百姓的方向盘与国家的发展轨道同频,当普通人的骄傲与民族的荣光共振,这样的复兴之路,才更有力量,也更有温度。
就像那些飞过天安门的和平鸽,最终都会飞回各自的家,那些参与阅兵的百姓车,也回到了寻常街巷。
可它们身上承载的荣誉,却留在了每个车主心里,留在了无数网友的记忆里。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借用”,而是国家与百姓之间,一场关于信任、关于参与、关于共同成长的见证。
回望93阅兵的“人民车队”与“百姓信鸽”。
我们终于明白国家向百姓借的,从来不是一辆车、一只鸽,而是一份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国家大事的机会,一份让普通人也能共享荣誉的温暖。
从河南50辆红旗车的骄傲,到8万只和平鸽的灵动,再到延安纺车传承的初心,这些细节都在诉说。
民族复兴从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每个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是每个人都能在国家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或许下次国家再有大事,还会有人问需要借点啥?
而百姓的回答,一定还是那句响亮的“我来!”。
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的方向盘,正稳稳地对准着民族复兴的轨道。
而这条路上,有你,有我,有每一个普通又不平凡的中国人。
来源:九初浅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