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与升华,如同一棵古老巨树在新时代绽放新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对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肥沃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堪称中华文明的最新篇章与现代形态。在新时代浪潮下,我们更应握紧中华文明创新性这把钥匙,以守正创新的磅礴气势,续写历史文脉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与升华,如同一棵古老巨树在新时代绽放新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对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肥沃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堪称中华文明的最新篇章与现代形态。在新时代浪潮下,我们更应握紧中华文明创新性这把钥匙,以守正创新的磅礴气势,续写历史文脉,创造当代辉煌。
创新性,无疑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持续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凭借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一次次突破困境,实现飞跃。就拿古代科技来说,四大发明 ——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哪一项不是创新的伟大成果?造纸术的出现,改变了书写材料的局限,让知识得以更广泛传播;印刷术的革新,更是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使得书籍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这些创新成果,不仅让中华文明在当时领先世界,更深远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华文明以其繁荣强大,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成为其他文明学习借鉴的典范,彰显出无与伦比的文明成就 。
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为中华文明的创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中华文化丰富多样,各地域文化如吴越文化的温婉细腻、秦陇文化的雄浑大气,各民族文化如蒙古族的豪放、傣族的柔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这种多元一体的格局,如同汇聚了无数涓涓细流的大海,为文明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养分。对外,中华文明始终秉持开放包容态度。古代丝绸之路,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例证。沿着这条商贸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销海外,同时也引入了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音乐、舞蹈、宗教等文化元素。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与艺术创作,为文明创新注入新活力。
探寻中华文明创新性的根源,生生不息的宇宙观不可忽视。中国古人以朴素辩证的眼光洞察世界,坚信宇宙处于永恒变化之中,“变易” 乃宇宙通行法则。《易经》中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的观点,正是这种宇宙观的体现。在古人眼中,唯有顺应变化,主动观察、理解并促成变化,万物方能繁荣,人类社会才能进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创新。从赵武灵王的 “胡服骑射”,到商鞅变法,皆是顺应时势、勇于变革的典范,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与实践智慧。
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恰似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互促进。文明的连续性积累了海量文化财富,从古代先进的天文历法,精准记录天体运行规律,到睿智的政治智慧,如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创新之举,再到丰富的人文精神,像儒家 “仁爱” 思想,这些都为创新奠定坚实基础。而中华文明的创新并非另起炉灶,而是在传承中孕育。以诗词发展为例,从《诗经》的四言古朴,到楚辞的浪漫瑰丽,再到唐诗的格律严谨、宋词的长短错落,每一次文学体裁的创新,都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土壤,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正因如此,中华文明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
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发扬光大。在科技领域,我国 5G 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更催生了智能交通、远程医疗等新业态,这是在传承科技探索精神基础上的创新突破;在文化领域,故宫文创将古老文物与现代创意相结合,让沉睡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活” 起来,走进大众生活,这是对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的生动实践。
当代中国,正站在历史新起点。我们应紧紧抓住中华文明创新性这一核心特质,在守正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创新中拥抱时代机遇,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力量,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
来源:倾橙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