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争议:王阿姨路边卖力主持,网友劝她歇着,背后是行业的无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4 18:54 1

摘要:打开上海本地频道,不少观众还能看到熟悉的滑稽演员面孔——只是如今,他们不再活跃在《老娘舅》《红茶坊》的舞台上,而是出现在装修、海参、老年鞋的广告里。尽管去年两大滑稽剧团已收紧演员接广告的频率,但仍有不少人坚守在"广告一线",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年事已高的"王阿

打开上海本地频道,不少观众还能看到熟悉的滑稽演员面孔——只是如今,他们不再活跃在《老娘舅》《红茶坊》的舞台上,而是出现在装修、海参、老年鞋的广告里。尽管去年两大滑稽剧团已收紧演员接广告的频率,但仍有不少人坚守在"广告一线",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年事已高的"王阿姨"王文丽。

王阿姨的广告人生:从《老娘舅》红人到路边主持,评论区满是心疼

"王阿姨又出来跑活动了!"最近有上海网友拍到,王文丽在一家新开的餐饮店门口,顶着年纪卖力主持开张仪式。视频里的她,还是大家熟悉的样子——说话带着上海阿姨特有的热情,举手投足间透着当年《老娘舅》里"王阿姨"的亲切感,只是明显能看出岁月的痕迹:动作慢了些,说话时偶尔要顿一顿,却依旧坚持站在路边,帮店家吆喝揽客。

这段视频发到网上后,评论区的声音出奇地一致,没有以往对滑稽演员接广告的吐槽,全是心疼:"王阿姨都这么大岁数了,别这么拼了,在家歇歇多好""当年看她演《老娘舅》的时候多精神,现在跑路边活动,看着真不落忍""赚钱要紧,身体更要紧啊"。

熟悉上海滑稽的观众都知道,王文丽算得上是"滑稽圈广告第一人"。自从凭借《老娘舅》里那个精明又热心的"王阿姨"火遍上海后,找她代言的商家就没断过——从老年人戴的珍珠项链,到冬天穿的滑雪衣裤,再到社区里的理财产品,她的广告几乎覆盖了上海中老年群体的日常需求。那时候的她,接的还是电视广告,有专业的拍摄团队,不用风吹日晒;可如今,却要跑到街头路边,为一家普通餐饮店的开张站台。

有人说她"放不下赚钱的机会",但老观众心里都清楚,王阿姨这代滑稽演员,大多是靠舞台吃饭,早年剧团收入有限,广告代言成了重要的补充。只是随着滑稽戏的式微,能上的舞台越来越少,接广告、跑商演,成了不少老演员维持生计的选择。就像网友说的:"要是还有当年那样的戏拍,谁愿意大冷天站在路边主持活动呢?"

滑稽演员的广告困局:从"带头代言"到争议不断,为何停不下来?

上海滑稽演员接广告的风气,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早年间,王汝刚作为滑稽界的领军人物,就曾带头为上海的老字号、百货公司代言——"十里南京路一个新世界"的广告词,当年就是他念得家喻户晓;后来舒悦凭借《嘎讪胡》走红后,更是把广告"发扬光大",从装修公司到老年用品,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上海本地的广告里,一度引发"过度代言"的争议。

争议最激烈的时候,观众吐槽声不断:"打开电视全是滑稽演员卖装修、卖海参,看得都审美疲劳了""以前觉得他们演滑稽戏接地气,现在满脑子都是他们的广告台词,出戏得很""好好的艺术家,怎么一门心思钻到钱眼里了"。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上海两大滑稽剧团去年终于出手,明确减少演员接广告的频率,尤其是限制那些过度商业化、与演员形象不符的代言。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滑稽演员"停不下来",吴爱艺、陶德兴就是其中的代表。熟悉他们的观众会发现,这两位依旧活跃在各类广告和商演里——吴爱艺的装修广告,陶德兴的老年产品代言,时不时还会出现在上海本地的电视频道或社区活动中。

为什么争议这么大,还是要接?业内人心里都有数。一方面,滑稽戏的市场早就大不如前:剧场演出少,新戏创作难,年轻观众不买账,老演员们没了舞台,收入自然大受影响;另一方面,广告商之所以爱找滑稽演员,正是看中了他们的"亲民感"——尤其是王阿姨、吴爱艺这些老演员,在上海中老年群体里有极高的认可度,商家觉得"他们代言,老百姓信得过"。

就像有剧团工作人员私下说的:"不是演员想接广告,是实在没别的路走。年轻演员还能去拍影视剧、上综艺,老演员除了广告和商演,还能做什么?总不能真的靠退休金过日子吧?"这话虽然现实,却道出了不少滑稽演员的无奈。

广告背后的行业之痛:当滑稽戏没了舞台,演员只能"另谋出路"

观众对滑稽演员接广告的争议,本质上是"恨铁不成钢"——大家怀念的,是当年那些能让人笑中带泪的滑稽戏,是姚周组合、王汝刚李九松搭档在舞台上的风采,是《七十二家房客》《老娘舅》里那些接地气的市井故事。可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演员们在广告里重复着"99元买不了吃亏"的吆喝,难免让人失望。

早年的滑稽演员,是"靠本事吃饭"。姚慕双、周柏春为了打磨一个段子,能在后台反复排练几十遍;杨华生、笑嘻嘻演《七十二家房客》,能深入弄堂体验生活,把底层小人物演得活灵活现;王汝刚、李九松搭档四十年,每一部作品都要扎根生活,《请保姆》里的家长里短,《征婚》里的人间百态,全是从老百姓的日子里挖出来的。那时候的他们,广告只是"副业",舞台才是"主业"。

可现在,舞台没了,"主业"没了,广告反倒成了"主业"。年轻一代的滑稽演员里,能像潘前卫、舒悦那样撑起场面的寥寥无几;新创的滑稽戏,要么翻演老段子,要么靠低俗噱头博笑,再也没了当年的韵味。观众不买账,剧团难排戏,演员们只能纷纷转向广告、直播带货——有人卖海参,有人推装修,有人在直播间里唱老段子赚打赏,成了"不务正业"的代名词。

就像有老观众感慨的:"我们不是反对演员接广告,是反对他们忘了本。当年王汝刚代言新世界,是为了推广上海的老字号,和滑稽戏的本土文化契合;可现在的广告,全是卖货,和艺术一点关系都没有。要是能有好的滑稽戏看,谁会盯着演员的广告吐槽呢?"

如今再看王阿姨站在路边主持活动的样子,心里满是复杂——心疼她的坚持,也无奈于行业的现状。上海滑稽演员的广告争议,从来不是"演员该不该赚钱"的问题,而是"滑稽戏该往哪走"的问题。什么时候,这些老演员能重新回到舞台,能有新的戏演,或许,那些心疼的评论,才能变成"王阿姨,好久没看你演戏了,什么时候出新作品"的期待。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