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人机的嗡鸣不分昼夜地在头顶盘旋,像是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偶尔划破天际的导弹轨迹,成了这片土地上最常见的“流星”。
2025年10月的加沙城,早已没了正常城市的模样。
无人机的嗡鸣不分昼夜地在头顶盘旋,像是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偶尔划破天际的导弹轨迹,成了这片土地上最常见的“流星”。
以色列防长10月1日的声明,给这座被战火蹂躏近两年的城市按下了更残酷的加速键。
以军已“接近”完全包围加沙城,正控制内察里姆走廊至海岸的区域,把加沙硬生生切成南北两半,而留在城里的人,将被直接视为“恐怖分子和恐怖主义支持者”。
这场最新的围城之战,早在9月就已拉开序幕。
以色列军队刚用传单和广播催促民众撤离,军用直升机和坦克就沿着沿海路线开火追击,逃亡的人群瞬间被混乱和恐慌吞没。
更让人绝望的是,以军的进攻手段早已超出了常规战争的范畴。
从8月开始,随着军队向市中心推进,加沙城的建筑被大面积摧毁,战前热闹的街道如今只剩断壁残垣,曾经的学校、医院被炮弹炸得千疮百孔。
加沙城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人口密度全球罕见的城市,正在炮火中走向消亡。
以色列安全内阁成员甚至公开威胁,要是哈马斯不放下武器、释放人质,就要把加沙城变成和拜特哈嫩、拉法一样的“废墟之城”。
跑还是不跑,成了加沙人最痛苦的选择题。
雪上加霜的是,连救援力量都被逼到了绝境。
这些本该守护生命的机构,如今只能通过办事处远程支援,可对于加沙城的25万被困者来说,这点帮助无异于杯水车薪。
就在加沙人陷入绝境时,国际社会的援助船队带来过一丝希望。
10月1日晚,“全球坚韧船队”载着人道主义物资驶向加沙,想打破封锁救救快饿死的人。
但以色列海军直接在公海拦截,登上船只后扣押了船员,并且几乎是扣下了所有船只。
船队被拦的消息一出,迅速传遍了全球。
这边人道主义危机愈演愈烈,那边的“和平谈判”也成了空谈。
美国抛出了所谓的停火计划,特朗普还给哈马斯下了通牒,但这个计划,并不是那么“和平”,里面大部分是偏袒以色列的条款。
只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却只字不提以色列撤军的明确保证,更没说要赔偿被毁的家园、救治受伤的民众。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以色列国内对这场战争的质疑也越来越多。
在国际上,以色列也越来越孤立,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多个西方国家,都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
内塔尼亚胡在联大演讲时,更是遭到了多国代表的离席抗议,面对空空的会场,他仍嘴硬说“以色列不会屈服”,却显得格外苍白。
截至2025年10月初,这场始于2023年10月的冲突,已经导致上万的伤亡。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是再也见不到父母的孩子,是失去了家园的难民。
在加沙的废墟上,有人在寻找亲人的遗体,有人在哄着饿肚子的孩子,有人对着天空祈祷,可回应他们的,只有无人机的嗡鸣和远处的炮声。
现在的加沙城,夜晚格外难熬。
尽管危险很多,以色列的进攻很猛烈,但即便如此,加沙民众还是在拼尽全力活着,因为心里还抱着一丝希望。
也许明天,炮火就停了;也许明天,援助就能进来;也许明天,就能回到曾经的家。
可这份希望,在以色列持续的进攻和封锁下,显得那么脆弱。
当“最后通牒”变成屠杀的借口,当“安全区”变成轰炸的目标,当人道主义援助被当成“挑衅”拦截,加沙的困局早已不是简单的“反恐”能解释的。
这场战争里,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无数被毁掉的人生。
国际社会还在争论,政客们还在谈判,可加沙的时间不等人。
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有人失去生命,有人失去家园。
或许那些坐在谈判桌前的人,应该听听加沙孩子的哭声,看看废墟里的血迹,想想那些“跑还是不跑”的绝望选择。
毕竟,和平从来不是纸面上的条款,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安心吃饭、安稳睡觉的权利。
而这份权利,加沙人已经失去太久了。
来源:聆听史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