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860亿对2310亿,这数字看着像碾压,可真正让人心里咯噔的,是后面那句——中国军工产能已是美国的4.7倍。
“8860亿对2310亿,这数字看着像碾压,可真正让人心里咯噔的,是后面那句——中国军工产能已是美国的4.7倍。
”刷到这条消息时,地铁刚好晃过隧道,手机信号一断,脑子里却冒出个更清晰的画面:美国船厂锈迹斑斑的起重机下,一群头发花白的焊工正对着钢板叹气,而大连的船坞里,055B像下饺子一样,54个月就从图纸变成钢铁巨兽。
别急着喊“赢麻了”。
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两边的剧本越来越不像一个频道。
美国那边,NGAD项目270亿美元刚砸下去,发动机就拖了22个月;国会老爷们还在吵“不准用中国稀土”,结果F-35直接趴窝三周。
这画面像极了家里老人非要买进口电视,结果插头配不上国产插座,最后只能盖块布当装饰。
而中国这边,DF-27导弹已经能常态化盯着关岛,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刷出3000次无故障记录——隔壁福特号还在1/400的故障率里玩心跳。
更魔幻的是,法国达索CEO居然公开劝欧盟“别折腾六代机了,买美国现成货吧”,活像学霸劝同桌“别复习了,抄我的”。
但真正的裂缝藏在细节里。
美国船厂43%的焊工缺口,不是钱的问题,是年轻人宁愿去硅谷写代码,也不愿在40度高温的船舱里焊钢板。
而中国军工的“快”,背后是整条产业链的默契:从稀土到轴承,从程序员到八级钳工,像齿轮般咬合。
这差距,比航母数量更致命——它关乎“明天还能不能造出下一条船”。
当然,美国核潜艇的静音技术、B-21的航程,依然像天花板上的剑。
但兰德报告那句“中国研发周期比美国短40-60%”,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当美国还在开听证会扯皮时,中国的试验机可能已经飞完了第二轮。
这感觉,像极了iPhone还在预热,安卓阵营已经迭代到折叠屏了。
最讽刺的是,美国想用“金穹计划”织天网,结果预算先被砍成320亿;中国没喊什么“星球大战”,却把高超音速导弹做成了“日常打卡”。
大国竞赛的终极剧本,从来不是谁砸钱更多,而是谁能把钢、稀土、工程师和制度,拧成一股绳。
现在看,绳子的一端,正在悄悄换手持握。
来源:机智的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