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批企业要暴雷!1人公司被5.7亿收购,5000人却不赚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4 14:04 1

摘要: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家公司从未进行外部融资,去除高昂的大模型token成本后,今年5月还实现了18.9万美元的利润,直到被收购前一个半月才招了第一个员工,大部分代码都由AI完成。

base44,成立刚满6个月就被互联网巨头Wix以8000万美元(约5.7亿元人民币)收购。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家公司从未进行外部融资,去除高昂的大模型token成本后,今年5月还实现了18.9万美元的利润,直到被收购前一个半月才招了第一个员工,大部分代码都由AI完成。

这放在2024年初简直不敢想,当时OpenAICEO奥尔特曼提出“一人十亿美元独角兽”的预测,不少人觉得是遥远的概念。

现在越来越多案例证明,这个目标正在快速逼近,公司的组织形态正被AI彻底改写。

海外有份《TOPLeanAINativeCompaniesLeaderboard》榜单,专门追踪小团队高营收的AI原生企业。

榜单里44家公司平均下来才27个人,一年总收入却接近38亿美元,单个员工撑起的估值超过1亿美元,这组数据打破了延续多年的商业认知:公司规模和盈利能力再也不是正相关。

技术突破正在加速这个进程,9月底Anthropic发布的ClaudeSonnet4.5,被称作“世界上最好的编程模型”,在衡量编程能力的SWE-benchVerified基准上准确率达到82.0%,超过前代Opus4.1的79.4%。

更关键的是价格,较其前一代旗舰模型Opus4.1降低了80%,输入每百万token只要3美元。

行业里有人算过这笔账,顶尖编程能力加亲民价格,等于给“一人公司”铺平了道路。

iGentAI的CEO提到,Sonnet4.5能自主处理30多个小时的代码,工程师几天就能完成过去团队数月的架构工作,庞大的技术团队不再是必需品。

AI编程赛道藏着最多“小而强”的案例,除了base44,Cursor的母公司Anysphere更具代表性。

这家做AI编程工具的公司,在只有12名员工时估值就达4亿美元,现在团队约60人,年化收入冲到5亿美元,估值接近99亿美元。

文生图领域的Midjourney更是颠覆样本,这家公司从没融过资,仅靠约40人团队就实现年营收5亿美元,估值被业界预估为100亿美元。

靠订阅模式赚钱,用户单月订阅费从10美元到120美元不等,完全不用烧钱换增长。

阿里前总参谋长曾鸣在长江CEO论坛上聊起这个趋势,他认为智能组织会成为未来十年的主流组织形式。

去年夏天他在硅谷开座谈会,有创业者抱怨30多人的团队太难管,在场其他人都觉得“人太多了”到今年夏天再去硅谷,3个人、10个人的小团队已经很常见。

曾鸣接触过很多AI创业团队,他发现顶尖研究员的能力被AI放大了无数倍。

以前需要产品、研发、测试七八个人协调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就能搞定——通过调用AI智能体,创始人直接管理“AI团队”,传统“人管人”的模式早就过时了。

长江商学院的孙天澍教授点出了传统企业的困境,他说传统人力密集型企业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曾经引以为傲的规模优势,未来可能变成甩不掉的负担。

5000人的企业想缩减到50人,比从零做到50人难得多,庞大的组织架构根本转不动。

这种差距在国内外企业身上对比明显,SparkXGlobal创始人袁俊长期在美国,他看到海外企业都在主动往AI转型,越大的公司越积极,早就从“靠人管”变成“靠SaaS管”。

国内不少企业还停留在人力密集阶段,300人的团队干的活,美国40来人就搞定了,人效差了四五倍。

不是国内企业不想转型,是真的转不动,Marketingforce的赵旭隆发现,国内只有小公司和ToC企业对AI上心,大中型企业想动却有顾虑。

业务全嵌在旧流程里,推倒重来没人敢担责任,高层认知也没统一,只能搞点局部的半自动改造。

孙天澍把转型分成两种:“业务+AI”和“AI+”。

95%的企业都在做前者,就像给老机器装新零件,机器本身没变,零件再先进也发挥不了最大价值。

他觉得AI不是工具,是智能本身,得用“AI+”的思路重构业务——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抖音和滴滴,完全围绕新技术重做一遍。

抖音靠智能手机的交互能力打败了PC端产品,滴滴靠实时位置数据重构了出行行业。

孙天澍说现在的传统企业就像当年的出租车公司,只在旧模式上修修补补,AI原生企业一旦起来,可能会形成降维打击。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份报告更能说明问题,他们调研了52家组织、300多个AI项目,发现全球企业砸了300-400亿美元在生成式AI上,95%的组织没拿到任何回报,只有5%的项目实现了收入快速增长。

报告里分析,不是技术不行,是企业整合落地能力不足,很多公司搞AI试点只是摆样子,没融入核心业务流程,数据不通、员工不会用,自然没法规模化。

想靠AI赚钱,光买工具没用,得彻底改变工作方式。

当然,“一人公司”也不是万能的,base44的创始人Shlomo就说,要是做B2B企业服务,需要建销售团队、投营销预算,一个人肯定玩不转。

但要是做能病毒式传播的产品,不用费劲推广就能起量,solo创业反而更有优势。

现在再看奥尔特曼的预测,已经没人觉得不切实际了。

base44零融资盈利被收购,Anysphere60人估值99亿,Midjourney40人年收5亿,这些案例都在证明:AI时代,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人数和规模,是创始人的想法和AI运用能力。

这场组织革命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赢家不会是那些把AI当插件的公司,而是像抖音、滴滴那样,把智能刻进骨子里的创新者。

说不定再过两年,“一人十亿美元独角兽”真的会出现,而它的对手,可能还是那些被旧模式捆住手脚的庞大企业。

来源:科技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