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匕首”导弹破防乌军枢纽,乌方远程反击俄纵深目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4 11:47 1

摘要:当地时间10月4日凌晨,俄乌冲突迎来新一轮高强度对抗:俄军以“精准打击+规模压制”组合拳,对乌克兰西部关键军事设施发动突袭,其中2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直击伊万诺夫兰科夫斯克机场,一举摧毁乌军刚部署不久的F-16战机及跑道核心区域;与此同时,乌军依托西方援助的

当地时间10月4日凌晨,俄乌冲突迎来新一轮高强度对抗:俄军以“精准打击+规模压制”组合拳,对乌克兰西部关键军事设施发动突袭,其中2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直击伊万诺夫兰科夫斯克机场,一举摧毁乌军刚部署不久的F-16战机及跑道核心区域;与此同时,乌军依托西方援助的远程战术导弹,对俄罗斯境内13处纵深军事目标实施反制,而顿涅茨克、哈尔科夫两大前线方向的地面交火则陷入“逐点争夺”的胶着状态,双方伤亡与装备损失较此前一周显著上升,冲突“全面升级”的态势已清晰显现。

一、俄军突袭:“匕首”导弹锁定乌军“西方武器枢纽”,西部民生与军事双重受挫

此次俄军袭击并非随机行动,而是瞄准乌克兰西部的“战略薄弱点”——伊万诺夫兰科夫斯克机场。该机场位于乌西部利沃夫州,距离波兰边境仅80公里,自今年9月起成为乌军接收西方装备的核心枢纽之一:此前北约向乌交付的F-16战机(共12架)中,有6架部署于此,同时机场还承担着“海马斯”火箭炮弹药、M1A1主战坦克零部件的中转任务,是乌军维系西部防线与反攻能力的“生命线”。

为确保袭击效果,俄军选择在凌晨3时(乌军防空系统换班间隙)发动攻势,除2枚“匕首”导弹外,还同步发射了32枚“口径”巡航导弹与18架自杀式无人机,形成“多层次突防”。其中“匕首”导弹凭借10马赫的最大飞行速度、可变轨突防能力,轻松突破乌军由“爱国者-3”与“IRIS-T”组成的防空网,直接命中机场跑道的2条主起降道(造成长达500米的弹坑),并摧毁停机坪上的3架F-16战机(另有2架因机库受损无法起飞)。更关键的是,导弹爆炸引发机场弹药库二次殉爆,导致北约近期交付的400余枚空空导弹、200枚“小牛”空地导弹完全损毁,短期内难以补充。

袭击的连锁反应迅速蔓延至民生领域:伊万诺夫兰科夫斯克机场周边的3座110千伏变电站被导弹冲击波波及,导致乌西部利沃夫、捷尔诺波尔、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三州电力系统全面瘫痪。截至4日中午,三州约230万居民断水断电,部分城市的集中供暖系统停止运行(当前乌西部夜间气温已降至5℃以下);医院被迫启用柴油发电机维持重症监护室运转,超市内饮用水与应急食品被抢购一空,乌政府不得不从基辅调派200辆应急供电车前往支援,但因部分路段遭导弹碎片阻断,运输效率大幅降低。

二、乌军反制:远程导弹直击俄“后勤命脉”,试图切断前线补给链

面对俄军的大规模突袭,乌军在4日上午迅速发起反击,核心策略是“打击俄军纵深后勤目标,削弱其前线进攻能力”。此次乌军使用的主力武器为**“风暴阴影”巡航导弹(英国提供)与“金牛座”巡航导弹(德国提供)** ,射程均超过500公里,可覆盖俄罗斯西南部边境地区。

根据乌军方发布的战报,乌军共对俄罗斯境内13处目标实施打击,涵盖三大类型:

- 弹药储备基地:重点打击了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的2座大型弹药库,该仓库存储着供顿涅茨克前线俄军使用的152毫米炮弹、“冰雹”火箭炮弹药,乌军方称“至少摧毁3万吨弹药,可导致俄军前线火力密度下降40%”;

- 运输枢纽:袭击了罗斯托夫州的3处铁路编组站,这些编组站是俄军向哈尔科夫方向运送坦克、装甲车的关键节点,导弹击中铁路轨道与信号塔,导致部分线路停运超过8小时;

- 指挥通信站:对克里米亚半岛北部的2处俄军电子通信站发动打击,乌方称“成功干扰俄军前线与后方的通信链路,短期内俄军无人机侦察频率下降60%”。

不过,俄军防空系统也取得一定拦截成果:俄国防部表示,当天共拦截乌军发射的18枚巡航导弹中的5枚,未造成俄罗斯境内平民伤亡,但承认“有3处军事设施受损,正在组织抢修”。值得注意的是,乌军此次反击刻意避开了俄罗斯本土的民用目标,仅针对军事设施,显然是为避免刺激俄罗斯扩大打击范围,同时向西方证明“远程武器未被用于攻击平民,符合援助条件”。

三、地面交火:顿涅茨克“高地争夺”白热化,哈尔科夫乌军尝试局部反攻

在远程打击的同时,顿涅茨克、哈尔科夫两大前线的地面交火进入“最激烈阶段”,双方围绕关键据点展开反复拉锯。

顿涅茨克方向:巴赫穆特周边成“绞肉机”

顿涅茨克北部的巴赫穆特地区仍是冲突焦点。俄军近期投入“瓦格纳”私营军事集团的精锐部队,试图夺取巴赫穆特以西的“克里什奇夫卡高地”——该高地海拔约320米,可俯瞰乌军在巴赫穆特的补给线路,若被俄军控制,乌军将面临“补给切断”风险。4日当天,俄军出动坦克旅在炮火掩护下发起12次冲锋,乌军则依托战壕与反坦克导弹阵地顽强抵抗,双方在高地两侧的阵地反复易手,部分区域甚至爆发近距离白刃战。乌军方透露,当天巴赫穆特方向乌军伤亡约300人,俄军伤亡约450人;俄军则称“已控制高地30%的区域,乌军防线出现松动”。

哈尔科夫方向:乌军发起“试探性反攻”

哈尔科夫东北部的库皮扬斯克地区,乌军则主动发起局部反攻。乌军集中2个机械化旅,在无人机引导下对俄军的“第一道防御线”发动突袭,重点突破俄军在奥列霍夫村的阵地。乌军利用“海鹰-10”无人机侦察俄军火力点,随后用“标枪”反坦克导弹摧毁俄军3辆T-72坦克、2辆装甲车,一度推进约3公里。但俄军迅速调派 reserve 部队(预备役部队)增援,通过布设地雷区与 artillery 炮火覆盖,遏制了乌军的进攻势头。截至4日晚间,双方在库皮扬斯克周边形成“僵持局面”,乌军未能进一步扩大控制区域。

四、局势影响:国际社会担忧冲突外溢,北约加速对乌军援

此次冲突升级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双方立即停火,避免更多平民伤亡”,但俄罗斯与乌克兰均未回应;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则在4日下午表示,“北约将加快向乌克兰交付防空系统与坦克弹药,帮助乌方应对俄军攻势”,同时透露北约成员国已同意“增加对乌军事培训人数,计划在2025年前培训30万名乌军士兵”。

从当前局势看,俄军此次大规模袭击旨在“摧毁乌军的西方武器优势,压制其反攻能力”,而乌军的远程反击则试图“通过打击后勤削弱俄军持续作战能力”,双方均无退让迹象。随着冬季临近,乌克兰的能源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俄军可能继续针对乌能源设施发动打击;而乌军则可能依托西方援助的冬季作战装备,在前线寻找俄军防御薄弱点发起反攻,俄乌冲突的“高强度对抗期”或仍将持续。

来源:老鹰历史故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