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存储市场的消息是不是看得人心里发烫 。2025年三季度不管是DDR4内存还是消费级SSD硬盘,价格都在猛涨,32GB DDR4半年涨了超66%,1TB SSD一个半月就涨了40% 。更夸张的是AI要用的HBM内存,HBM3e价格都突破100美元每GB了,涨
最近存储市场的消息是不是看得人心里发烫 。2025年三季度不管是DDR4内存还是消费级SSD硬盘,价格都在猛涨,32GB DDR4半年涨了超66%,1TB SSD一个半月就涨了40% 。更夸张的是AI要用的HBM内存,HBM3e价格都突破100美元每GB了,涨幅吓人 。可很少有人留意到,这波涨价潮里藏着国产存储的大机会,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这两个"双子星"都在疯狂扩产,而真正撑起它们崛起的,是一群既能供长江存储又能供长鑫存储的双料供应商 。没有这些企业,国产存储生态就是空谈,今天就把这里面的关键逻辑说透 。
先得搞明白,现在的国产存储有多需要这些双料供应商 。全球存储市场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DRAM领域三星、海力士这些厂商占了95.7%的份额,NAND闪存市场前五大厂商也占了92.7% 。咱们的国产化率才刚到8%,替代空间大得很 。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就是突破的关键,一个在3D NAND领域做到全球密度第一,2025年估值都到1600亿元了;一个在DRAM领域成为全球第四,还向华为交付了HBM3样品 。
现在这两家都在拼命扩产,长江存储三期项目注册资本207.2亿元,规划月产能15万片,要带动超千亿元设备投资 。长鑫存储二期四季度试产,三期也启动了设备采购,光这一块需求就达60亿美元 。这么大的扩产规模,设备、材料这些配套必须跟上,要是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还可能被"卡脖子" 。这时候双料供应商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它们能同时满足两家龙头的需求,帮整个国产存储生态搭建起稳定的供应链,这才是国产替代最实在的底气 。
这些双料供应商到底在做什么?它们藏在存储制造的各个关键环节,每一个都是不可或缺的拼图 。
先说设备领域的中微公司,这可是刻蚀环节的核心玩家 。刻蚀机是半导体制造三大核心设备之一,没有它根本做不出芯片上的精细结构 。中微公司在长江存储的供应链里占了超40%的份额,长江存储能量产232层3D NAND,它的刻蚀设备功不可没 。更厉害的是,它的设备缺陷率比国际竞品低50%,还成功替代了进口设备,2024年给长江存储交了85台刻蚀设备,合同金额超20亿元 。现在它还拓展到了薄膜沉积领域,新推出的设备能同时处理10片晶圆,填补了国内空白,已经在长江存储验证了 。对长鑫存储来说,中微的高端刻蚀设备也是产线升级的关键,这种能适配两家龙头的技术实力,可不是随便哪家企业都有的 。
还有拓荆科技,专攻薄膜沉积设备,在长江存储的供应链里占了超25%的份额 。3D NAND要堆到几百层,薄膜沉积是核心工艺,拓荆的PECVD设备在长江存储的国产化产线里,承担了60%的介质薄膜沉积任务 。现在存储往HBM这种高端方向走,混合键合技术成了关键,而拓荆是国内首家量产这种设备的厂商 。要知道全球市场67%的份额都被海外企业占着,拓荆能打破垄断,同时给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的HBM研发提供支持,这背后是多年的技术积累 。
除了设备,材料和检测领域也有这样的双料供应商 。精测电子就是典型,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都是它的客户,还中标过长江存储的ATE设备 。存储芯片制造精度要求极高,检测设备能及时发现缺陷,保证良率,没有靠谱的检测供应商,再先进的产线也出不了好产品 。江丰电子的铜互连靶材也导入了长江存储的先进制程,这种关键材料直接影响芯片性能,能被两家龙头认可,质量肯定过关 。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供应商为啥这么重要?看看政策和市场的信号就知道了 。国家大基金三期给存储领域注资超千亿元,重点支持设备国产化 。长江存储的国产设备试产线,刻蚀、薄膜沉积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超60% 。从市场端看,AI服务器、数据中心对存储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单台AI服务器要的内存是传统服务器的好几倍,这必然带动长江和长鑫扩产,而扩产首先要拉的就是这些核心供应商的产能 。2025年长江存储的国产设备采购量同比涨了一倍,长鑫存储三期的设备采购里,国产设备占比也超50%,这些双料供应商的订单根本不愁 。
更关键的是,这些供应商的成长不是孤立的,它们和长江、长鑫形成了"共生关系" 。龙头企业需要国产供应商打破垄断、降低成本,供应商则能通过龙头的产线验证快速迭代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 。比如中微公司刚开始可能只供应基础刻蚀设备,通过和长江存储合作,慢慢能做高端机型,现在甚至能切入新的领域 。这种相互成就,才让国产存储生态越来越结实,而不是只靠两家龙头单打独斗 。
现在很多人只盯着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的市占率,却忽略了背后这些供应商的价值 。其实国产替代从来不是某一家企业的胜利,而是整个生态的崛起 。这些双料供应商就像生态里的"毛细血管",把设备、材料这些关键资源输送给核心龙头,让整个产业能自主循环 。未来长江存储要冲击全球15%的NAND份额,长鑫存储要在HBM领域缩小差距,都离不开这些供应商的技术支撑 。
而且从行业趋势看,存储芯片价格还在涨,海外厂商又在压缩传统产能,这正是国产替代的好机会 。长江和长鑫扩产的速度越快,对这些双料供应商的需求就越旺,它们的业绩增长也越有保障 。这种有政策托底、有市场需求、有技术壁垒的企业,才是国产存储产业链里最稳的力量 。
说到底,国产存储的突破,表面看是长江和长鑫的胜利,实则是整个供应链的成功 。这些双料供应商可能不像龙头那样受关注,但它们才是国产替代的"隐形基石" 。没有它们,再宏大的扩产计划也落不了地,再先进的技术也造不出产品 。
你觉得在存储产业链里,除了这些设备供应商,还有哪些环节的双料企业值得关注 。或者你对国产存储的供应链还有什么想了解的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我是好运相伴,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走进科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