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古诗走过唐朝,来到了宋朝,今天看的篇章为《江上渔者》。摘要:百姓日子相对富足,文化繁荣,社会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气质,这是内盛;战斗力很弱,跟少数民族政权打仗很少打赢。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充满了悲情色彩,这是外弱。
宋朝的特点是内盛而外弱:
百姓日子相对富足,文化繁荣,社会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气质,这是内盛;
战斗力很弱,跟少数民族政权打仗很少打赢。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充满了悲情色彩,这是外弱。
《江上渔者》由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作: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是一首五言古绝。不同于五言绝句,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平声韵(约等于现在的一声和二声),古绝可以押仄声韵(约等于现在的三声和四声)。
范仲淹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了一个姓朱的人,生活非常艰苦。十几岁的时候,范仲淹到寺院读书,带去的米太少,不够吃。于是,他就每天晚上量出二升米来,煮成稠粥。放置一夜后,粥都凝成了一坨,他再把这一坨粥分成四块,早晨两块,晚上两块,就着一点儿碎咸菜吃。这就是成语“断齑(jī)画粥”的来历,形容贫苦人家的孩子努力发愤。(有了解当时计量单位的朋友吗?我搜了下,按照当时的重量,两升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三斤,是我找错了吗?一天三斤米怎么吃完?除非原文“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翻译成粥为二升,而非米二升……)
鲈鱼是中国四大名鱼之首。所谓四大名鱼,就是松江鲈鱼、长江鲥(shí)鱼、黄河鲤鱼和巢湖银鱼。
在这四大名鱼里,鲈鱼出名最早。早在汉代,松江的“鲈鱼脍(kuài)”就是写进史书的一道名菜。西晋时,苏州人张翰在洛阳当官,在一个秋天,他忽然想起苏州老家的莼菜羹和鲈鱼脍来,就叹息:“人生最重要的不过是快乐罢了,怎么能为了一点儿可怜的功名利禄就跑到离家千里之外的地方呢!”当即就辞官回乡,吃鲈鱼脍去了。这件事在历史上称为“莼(chún)鲈之思”,现在用来形容人思念家乡。.
所以,鲈鱼不仅味道好,又有文化内涵,大家都喜欢吃。
长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都只知道喜欢鲈鱼的鲜美。
您看那一叶小小的渔船,忽隐忽现,出没在滚滚的波涛里。
在长江上“往来”的人是谁?有赴任的官员,也有运货的商人,是些非富即贵的人。在长江里“出没”的人又是谁呢?是打鱼的渔夫。两句对照,诗人的立场也就显示出来了,他希望人们知道打鱼人的不易。
写这首《江上渔者》的时候,范仲淹正担任苏州知州,这些打鱼人是他治下的老百姓。范仲淹从平民成长成官员,更能同情吃苦的人。
宋朝是中国科举制度运行最好的时期,通过科举,选出了一大批出身平凡,却又志存高远的士大夫。而这首诗,也展示出了宋代士大夫的情怀。
来源:留影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