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5 年老农挖到 7 个土豆,放在木柜里就忘了,25 年后被找出大爷愣住。我叫王建国,今年虚岁 75 了,现在坐在城里儿子家的阳台上晒暖,手里摸着个洗得发白的布包,一想起 25 年前那档子事儿,眼眶还能立马热起来。
85 年老农挖到 7 个土豆,放在木柜里就忘了,25 年后被找出大爷愣住。我叫王建国,今年虚岁 75 了,现在坐在城里儿子家的阳台上晒暖,手里摸着个洗得发白的布包,一想起 25 年前那档子事儿,眼眶还能立马热起来。
01
我是土生土长的王家村人,1950 年生的,属虎。85 年那时候我 35 岁,正是浑身有使不完力气的年纪。家里有两亩地,主要种土豆和玉米,这是咱庄稼人的活命粮。老婆秀莲比我小两岁,是邻村张家的姑娘,手脚麻利,做饭也好吃,跟我过了这么多年,没享过啥福,净跟着我受累了。儿子小兵那时候刚上小学一年级,扎着两个小辫儿,天天放学就往地里跑,喊着要帮我挖土豆。还有我娘,那年 62 岁,身子骨不算太好,有老寒腿,一到阴雨天就疼得厉害,最爱吃秀莲煮的土豆,说面乎乎的,好嚼。
85 年的九月初,天还没凉透,中午太阳晒得人脊梁骨发烫。那天早上五点我就醒了,听见院儿里鸡叫,爬起来穿了件打补丁的蓝布褂子,扛着锄头就往地里去。秀莲在后面喊我:“建国,吃了早饭再去啊!” 我回头摆摆手:“不了,趁早上凉快,先把土豆挖了,下午还得去村西头拉化肥。”
那片土豆地在村南坡,离我家有二里地。我到的时候,露水还挂在土豆叶子上,沾得我裤脚都湿了。锄头下去,土块翻起来,一个个圆滚滚的土豆就露出来了。大部分都是拳头一半大的,偶尔有个大点的,我就顺手放进旁边的竹筐里。挖了快一个小时,筐子快满了,我正准备歇口气,锄头突然碰到个硬东西,比平时的土豆沉多了。
我赶紧蹲下来,用手扒开土,好家伙!一个黄澄澄的土豆,比我拳头还大,上面还沾着湿土。我心里高兴,接着往下挖,没一会儿,又挖出一个,再一个…… 一共七个!个个都那么大,摆在一起,像七个小元宝。
秀莲这时候提着饭篮来了,看见我手里的土豆,眼睛都亮了:“建国,这几个土豆可真不小!留着给咱娘煮着吃,小兵不是最爱吃蘸白糖的嘛,晚上就煮两个。” 我笑着点头,把土豆用她带来的布包起来 —— 那布包是她用旧衣服改的,上面还缝了个补丁,针脚整整齐齐的。
本来想着中午回家就把土豆放好,结果刚走到村口,就听见广播响了:“各村村民注意,各村村民注意,村西头李大爷家玉米熟了,他儿子在外打工没回来,大家有空的都去帮忙收一下,管饭!” 我一听,李大爷跟我爹是老相识,他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就跟秀莲说:“你先回家给娘和小兵做饭,我去帮李大爷收玉米,晚点儿回来。”
我把布包着的土豆往堂屋的老木柜上一放,那木柜是我结婚的时候老丈人给的,红漆都掉得差不多了,柜门上还刻着个 “囍” 字,早就模糊了。顶层平时放旧衣服,我想着就放一会儿,回来再拿,结果一忙就忘了。收玉米收了三天,每天都累得倒头就睡,等忙完了,又开始晒玉米、翻地,准备种麦子。天气一天天冷下来,我就把木柜这事儿抛到脑后了,连秀莲后来问我 “那几个大土豆呢”,我都想不起来放哪儿了,只说 “可能忘在地里了,或者被老鼠拖走了”,秀莲也没再多问。
我当时哪能想到,这一放,就是 25 年。
02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土豆年年种,可再也没挖到过那么大的。小兵慢慢长大,从小学升到初中,再到高中,后来考上了城里的大学,成了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我和秀莲送他去车站那天,小兵抱着我说:“爹,娘,等我毕业了,就接你们去城里住。” 我拍着他的背,眼泪差点掉下来,觉得这些年的苦没白吃。
98 年的时候,我娘走了,走的时候很安详,手里还攥着我给她买的拐棍。办丧事那天,我想起当年那几个没给她吃到的土豆,心里就像堵了块石头,跟秀莲说:“要是当年那几个土豆没丢,娘还能多吃几顿。” 秀莲拍着我的手,眼眶也红了:“娘知道你有这份心,就够了。”
小兵毕业后在城里找了工作,后来娶了个城里姑娘,生了个大胖小子,我当爷爷了。他们每年都会回来几趟,每次回来,小兵都要跟我去地里看看,说 “还是家里的土豆好吃”。秀莲总说要把那老木柜扔了,说占地方,里面都是旧衣服,好几年都没动过了。我每次都拦着:“别扔,这是你爹给你的陪嫁,也是咱结婚时候的物件,留着吧,万一以后放东西呢。” 其实我心里也知道,就是舍不得,总觉得那柜子里藏着咱过日子的念想。
有一次小兵回来,想把家里的旧东西收拾收拾,说要给我们换套新家具。他看着那木柜,说:“爹,这柜子太旧了,城里也没地方放,扔了吧。” 我蹲在柜子旁边,摸了摸柜门上的 “囍” 字,还是没舍得:“再放放,等下次回来再说。” 小兵知道我的脾气,也没再劝。
2010 年的时候,我 60 岁了,腰也不如以前利索了,秀莲的头发也白了大半。小兵说:“爹,娘,你们别在村里住了,城里房子大,我接你们过去,我也能照应着。” 我和秀莲商量了一下,觉得确实年纪大了,在村里也不方便,就同意了。
收拾东西的时候,秀莲又提起那木柜:“这回真要扔了吧?城里也没地方放,带着也麻烦。” 我看着柜子,心里有点酸,却还是点了头:“扔了吧,留着也没用了。” 小兵过来帮忙搬,刚一使劲,就皱着眉说:“爹,这柜子咋这么沉?里面是不是有啥东西?” 我愣了一下,才想起顶层可能还放着旧衣服,就说:“我来看看,别把衣服弄破了,那里面有你娘当年给我缝的棉袄。”
我搬了个小板凳踩上去,打开顶层的柜门,里面果然堆着几件旧棉袄,还有小兵小时候穿的衣服。我伸手往里摸,想把衣服拿出来,结果摸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不是衣服的软和劲儿。我心里纳闷,把那东西往外一拉,是个布包,上面的补丁我看着眼熟 —— 这不就是当年秀莲给我装土豆的那个布包嘛!
布包都发黄了,上面的线也松了不少,我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秀莲凑过来看:“这是啥啊?咋还在这儿?” 我打开布包,里面的东西让我一下子就僵住了 —— 七个黑乎乎的硬块,缩得只有鸡蛋那么大,上面还沾着当年的土,一看就是当年那几个土豆!
我手里的布包差点掉在地上,手都抖了,眼泪一下子就涌了上来。秀莲也傻了,盯着土豆半天,才说:“这…… 这不是当年那几个土豆吗?咋还在这儿?都成这样了……” 小兵也凑过来看,惊讶地说:“爹,这土豆都风干了吧?跟化石似的。”
我总觉得那几个土豆早没了,没成想它们还在等着我。
03
我把那七个土豆放在桌子上,看着它们,就像看见 25 年前的日子。那时候我年轻,娘还在,小兵还小,我和秀莲天天在地里忙活,虽然累,可心里踏实。现在娘走了,小兵长大了,日子好了,可当年的念想,就这么被这几个土豆给勾回来了。
秀莲把布包洗了洗,晾在院子里,说:“这布包还能用,留着吧,装个针线啥的。” 我点点头,把土豆放在一个铁盒子里,怕碰坏了。小兵看着土豆,说:“爹,这土豆都风干这么多年了,说不定是个稀罕东西。我明天回城里,拿去博物馆问问,看人家懂不懂这个。” 我当时没当回事,只说:“就是几个破土豆,问那个干啥,留着咱自己念想就好。”
结果小兵还真把土豆带去博物馆了。过了几天,他给我打电话,声音挺高兴:“爹,博物馆的人说这叫‘风干土豆标本’,能反映咱 80 年代农村的生活,挺有意义的,想让咱捐了,还给发个证书呢!” 我一听,心里有点犯嘀咕:“捐了?那可是当年给娘留的土豆,捐了就没了。” 秀莲在旁边听见了,说:“建国,捐了吧。咱娘要是知道这土豆能让更多人看看当年的日子,肯定高兴。再说,留着也是放着,捐了还能有点用。”
我没说话,心里舍不得。晚上睡不着,我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月亮,想起娘当年坐在院子里给我补衣服的样子,想起她吃土豆时笑着说 “好吃” 的模样。我跟娘说:“娘,当年给您留的土豆,25 年了才找着。现在有人想让捐了,说能让年轻人知道以前的苦日子。您要是同意,就刮阵风吹吹,让我知道。” 刚说完,就有一阵小风吹过来,吹得院儿里的槐树叶子沙沙响。我心里一热,觉得娘是同意了。
第二天,我给小兵打电话:“你跟博物馆说,咱捐了。不过咱有个要求,能不能给咱拍张照片,再把证书给咱寄回来,咱留个念想。” 小兵说:“没问题,爹,我这就跟他们说。”
捐土豆那天,小兵特意回来接我和秀莲去博物馆。博物馆的人挺热情,给我们拍了照,还把证书递给我,上面写着 “王建国先生捐赠 1985 年风干土豆标本,特此致谢”。我把证书揣在怀里,跟捧着宝贝似的。出来的时候,秀莲说:“没想到这几个土豆还能有这用处,咱娘要是知道了,肯定高兴。” 我点点头,眼睛又热了。
回到村里,村书记听说了这事儿,特意来家里找我。书记是个年轻人,三十多岁,说:“王大爷,您这事儿太有意义了!咱村正在写村史,想把您和这几个土豆的事儿写进去,让村里的年轻人都知道以前的日子不容易,珍惜现在的好生活。” 我挺不好意思的,挠挠头说:“书记,就是几个土豆,没啥大不了的,别写了,怪丢人的。” 书记笑着说:“大爷,这不是丢人的事儿,是咱农民的情分!您这土豆里藏着的是过日子的踏实,是对家人的心意,必须写进去。”
秀莲在旁边帮腔:“建国,书记说得对,写进去吧,让小兵的孩子以后回来,也能看见他爷爷的事儿。” 我想了想,同意了。书记还说,等村史写完了,要在村里搞个小小的仪式,让我去跟大家讲讲当年的事儿。我当时挺紧张,说:“我嘴笨,不会说话,怕讲不好。” 书记说:“大爷,您就说您的心里话,咋想的就咋说,大家爱听。”
我开始琢磨着该说啥。晚上坐在灯下,看着那个铁盒子里的土豆,想起 85 年挖土豆的早上,想起娘吃土豆的样子,想起秀莲缝布包的针脚,想起小兵小时候抢土豆吃的模样。这些事儿,就像在眼前一样。
那七个硬邦邦的土豆,把我拉回了 25 年前的秋天。
04
村史写好的时候,已经是冬天了。村里的文化室收拾出来一个小展厅,放着村史的展板,还有我捐土豆的照片,以及博物馆给的那个证书的复制件。书记说仪式定在冬至那天,正好村里的人都在家,也能热闹热闹。
冬至前一天,秀莲给我找了件新做的棉袄,说:“明天去讲话,穿得精神点,别让人笑话。” 我试了试,挺合身,心里有点紧张,又有点期待。晚上小兵也回来了,带着孙子小宝,小宝才五岁,睁着大眼睛问我:“爷爷,土豆是什么样的呀?我只吃过薯条。” 我笑着说:“明天爷爷带你去看,让你知道爷爷当年挖的土豆有多大。”
仪式那天,村里来了不少人,有跟我一样的老人,也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还有几个小孩。文化室里摆了几张桌子,放着瓜子和糖,书记先讲话,说的是村史的意义,然后就叫我上去。我走到前面,看着下面的人,心里有点慌,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秀莲在下面给我递眼神,让我别紧张。
我清了清嗓子,拿起旁边的麦克风,声音有点抖:“我叫王建国,1950 年生,土生土长的王家村人。85 年的时候,我 35 岁,在村南坡的地里挖土豆,挖到七个大的,比我拳头还大。那时候我娘还在,有老寒腿,爱吃煮土豆,我就想留着给娘吃,还有我儿子小兵,那时候刚上小学,爱吃蘸白糖的。”
我看着下面的老人,他们都点点头,大概是想起了当年的日子。我接着说:“后来村里叫去帮李大爷收玉米,我就把土豆用布包着,放在堂屋的老木柜上,想着回来再拿。结果一忙就忘了,这一忘就是 25 年。去年收拾东西,才从柜子里找着,土豆都风干了,黑乎乎的,缩得只有鸡蛋大。”
下面有个老太太擦了擦眼睛,我知道她是想起了当年的苦日子。我继续说:“小兵把土豆带去博物馆,人家说这是‘风干土豆标本’,想让咱捐了。我一开始舍不得,后来跟我娘说了说,娘同意了,我就捐了。不是想出名,是想让年轻人知道,以前的日子不容易,一个土豆都舍不得扔,得留着给老人孩子吃。现在日子好了,顿顿有肉,可不能忘了本。”
“我娘当年总说,过日子要惜福,一口饭、一件衣服,都得珍惜。这几个土豆,就是惜福的念想。现在我娘走了,可这念想还在,以后我孙子长大了,也让他知道,他爷爷当年是怎么过日子的,他太奶奶是怎么疼他的。”
说完这些,我看着下面,不少人都哭了,年轻人也低着头,不知道在想啥。书记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王大爷,说得好!这就是咱农民的心里话,比啥都实在。” 秀莲走过来,给我递了杯水,眼里也有泪,却笑着说:“你看你,讲个话还哭鼻子,跟个孩子似的。” 我接过水,喝了一口,心里踏实多了。
仪式结束后,那个问我土豆好不好吃的小伙子,叫李明,是村里的大学生,放假回来帮忙写村史。他过来跟我说:“王大爷,您的故事我记下来了,以后会让更多人知道。” 我笑着说:“好,好,让他们都知道,日子是一点点好起来的,得珍惜。”
小宝拉着我的手,说:“爷爷,我知道土豆是什么样的了,以后我不浪费粮食了。” 我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心里暖暖的。
我知道,娘肯定是同意了,她一直都盼着日子好,盼着我们好好的。
05
从那以后,村里不少人都知道了我和七个土豆的事儿。有时候我在村里散步,老人会跟我打招呼:“建国,你那土豆还在博物馆呢?” 我就点点头,跟他们聊几句当年的日子。年轻人见了我,也会喊我 “王大爷”,说要向我学习,珍惜现在的生活。
秀莲把博物馆给的证书装了个相框,挂在堂屋的墙上,跟我娘的照片挂在一起。她说:“这样娘就能看见,知道咱把土豆捐了,也知道咱现在过得好。” 我觉得她说得对,每次看见证书,就像看见娘在笑。
2015 年的时候,博物馆搞了个 “农村生活记忆展”,把我捐的土豆放在了显眼的位置,还配了我和秀莲的照片,以及当年挖土豆的故事。小兵特意带着我和秀莲去看,站在土豆前面,有不少人过来问我当年的事儿,我就跟他们慢慢讲,讲 85 年的秋天,讲我娘,讲秀莲,讲小兵。
有个带着孩子的女人,听完后对孩子说:“你看爷爷当年多不容易,一个土豆都要留着给老人孩子吃,你以后可不能浪费粮食了。” 孩子点点头,说:“妈妈,我知道了,我以后把饭都吃完。” 我看着这一幕,心里特别高兴,觉得这土豆没白捐。
秀莲在旁边说:“没想到这几个土豆还能教孩子懂事,真是值了。” 我笑着说:“都是托我娘的福,她在天上看着呢。”
去年冬天,我得了场小感冒,在医院住了几天。小兵和儿媳天天来照顾我,秀莲也守在我身边,给我熬粥。小宝放学了就来医院看我,手里拿着个画,上面画着七个土豆,还有我、秀莲、小兵,还有一个老太太,小宝说:“爷爷,这是太奶奶,我画的,您看像不像?” 我看着画,眼泪又下来了,说:“像,太像了,你太奶奶要是看见,肯定高兴。”
出院那天,天气挺好,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小兵开车接我们回家,秀莲坐在我旁边,握着我的手说:“以后可得注意身体,别再生病了,咱还得看着小宝长大呢。” 我点点头,说:“知道了,以后我每天都跟你去公园散步,锻炼身体。”
回到家,我坐在阳台上晒暖,手里摸着那个洗干净的布包,看着墙上的证书和娘的照片,心里特别踏实。秀莲端来一杯热茶,放在我手里,说:“想啥呢?这么出神。” 我笑着说:“想当年的土豆,想咱娘,想咱这一辈子。”
秀莲也坐下来,靠在我旁边,说:“日子过得真快,一晃 25 年过去了,当年的土豆还在,咱也还在,小兵也孝顺,小宝也懂事,这就够了。” 我点点头,喝了口热茶,觉得浑身都暖和。
站在台上的那一刻,我才明白,有些念想,从来都不会被时间磨掉。
06
现在我和秀莲在城里住得挺好,小兵给我们报了个老年大学,秀莲去学跳舞,我去学书法。虽然我写的字不好看,可每次拿起笔,心里就平静。小宝每周都会来跟我们住两天,每次来都要看看那个装土豆的铁盒子,问我当年的事儿,我就一遍一遍跟他讲,讲 85 年的土豆,讲我娘,讲村里的日子。
去年秋天,小兵带着我们回村里看看。老房子还在,是小兵找人翻新的,里面的家具都是新的,可我还是把那个老木柜留下了,放在堂屋里,上面放着我娘的照片和那个布包。村里的变化挺大,路都修成了水泥路,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只有村南坡的那片土豆地还在,现在是村里的合作社在种,种的都是新品种,比当年的土豆大多了。
我和秀莲去地里看了看,土豆刚挖出来,黄澄澄的,又大又圆。合作社的人看见我,笑着说:“王大爷,您来啦!这土豆您尝尝,比您当年挖的还好吃。” 我拿起一个土豆,跟当年的差不多大,心里挺高兴,说:“好,好,现在的日子真是越来越好。”
中午在村里吃的饭,炖土豆、炒土豆丝,还有土豆饼,都是我爱吃的。秀莲笑着说:“你这辈子跟土豆有缘,小时候吃土豆,老了还跟土豆有这么多故事。” 我点点头,说:“可不是嘛,这土豆就是咱农民的命,也是咱的念想。”
回来的时候,合作社的人给我们装了一袋土豆,说让我们带回城里吃。小宝抱着土豆,说:“爷爷,我要吃煮土豆,蘸白糖的。” 我笑着说:“好,回家爷爷就给你煮,跟当年你爸爸小时候吃的一样。”
晚上煮了土豆,小宝吃得可香了,跟当年的小兵一模一样。我看着小宝,又看着秀莲,心里特别满足。现在的日子好了,不愁吃不愁穿,可我还是忘不了当年的苦日子,忘不了那七个土豆。它们就像一盏灯,照着我过日子,让我知道珍惜,知道感恩。
那个装土豆的铁盒子,我还放在书桌的抽屉里,里面除了那七个风干的土豆,还有小宝画的画,以及博物馆给的证书。有时候我会打开抽屉看看,想起当年的日子,想起娘,想起秀莲和我一起下地的时光,想起小兵小时候的模样。
秀莲有时候会问我:“你说,要是当年那几个土豆没忘,现在会咋样?” 我笑着说:“还能咋样,早被咱娘和小兵吃了,哪有现在这么多故事。” 秀莲也笑了,说:“也是,有时候忘了不是坏事,反而能留下更多念想。”
我觉得她说得对,有些东西忘了,反而能记一辈子。就像那七个土豆,忘了 25 年,却成了我这辈子最珍贵的念想。
这辈子的情分,都藏在这些平常的物件里,只要人在,念想就不会断。
来源:有趣的饼干MtSD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