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英语学习者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老师反复强调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我还是搞不清?课堂上,老师可能只是简单说"及物动词后面可以直接跟宾语,不及物动词不行",但这概念听起来简单,一到实际应用就懵了。动词数量那么多,还有些词是"两栖"动词,它既可以当及物动词,
很多英语学习者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老师反复强调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我还是搞不清?课堂上,老师可能只是简单说"及物动词后面可以直接跟宾语,不及物动词不行",但这概念听起来简单,一到实际应用就懵了。动词数量那么多,还有些词是"两栖"动词,它既可以当及物动词,又可以当不及物动词,简直是雪上加霜。
其实,区别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有个特别简单的方法。我将其称之为"灵魂拷问法"。所谓的“灵魂”拷问法就是在动词后面,你能加上"什么"或者"谁"来让意思更完整吗?能回答的,就是及物动词。比如动词 eat :
- 你可以问:"吃什么?"
- 回答可以是"吃苹果"
- 所以 eat 是及物动词
不能回答的,就是不及物动词。
比如动词 arrive :
- 你不能问:"到达什么?"
- 这听起来很奇怪
- 你只能说"到达北京",但"北京"是地点状语,不是动作承受者
- 所以 arrive 是不及物动词
如果使用了上面的方法,你还是信心不足。那么我们可以尝试用另一个判断方法是看能否改成被动句。因为及物动词有明确的动作承受者,所以它可以变被动句。举个例子,主动句: He wrote a letter. (他写了一封信)。 被动句: A letter was written by him. (一封信被他写了)。然而不及物动词没有动作承受者,所以通常不能变被动。比如,主动句: He arrived. (他到了)。如果改为被动句: Was arrived by him. 这是错误的。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语言也同样是复杂的,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有些动词既可以作为及物动词也可以作为不及物动词使用。所以我们认为这些动词是"两栖"的,比如 study 。当及物动词时, I study English. (我学英语)。使用前面提到的方法,我们可以回答"学什么"(学英语)。我们接着使用第二种方法将其改变为被动句, English is studied by me. 这看起来也很合理,所以study在这里显然是作为及物动词使用。
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还发现study最为不及物动词使用的情况,比如这个句子: I study hard. (我努力学习)。在这个句子中,我们显然不能回答"学什么"。也不能把这个句子变成被动句,可见study在这里是作为不及物动词来使用。
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我们遇到这种情况还真不少。不少同学希望自己能够把所有的及物动词跟不及物动词都记住,但是这谈何容易,这样的单词并不是十个八个的,而是成百上千。如果你掌握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方法,我们就可以临危不乱,用我们刚才的两个方法去套一套,马上就能分清它在句子里的具体身份。总而言之,区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靠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逻辑。只要抓住"动作有没有承受者"这个核心,再用上"加什么或者谁"和"变被动句"这两个小技巧,就能轻松搞定,让你的英语表达更准确、更地道。
来源:搬砖机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