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便有朋友能想起李绅这个名字,但如果再追问一句:“那李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恐怕绝大多数人就只能摇摇头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名为 《悯农》 的诗,几乎成了我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启蒙教科书”,我们小的时候都会背诵。
作者仿佛就站在田埂上,亲眼目睹了烈日下农民劳作的艰辛,然后发自肺腑地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像写下这首诗的作者一样,拥有一颗同情劳动人民、体恤民间疾苦的心。
但如果我冷不丁地问一句:“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我相信,很多人可能会一时语塞。
即便有朋友能想起李绅这个名字,但如果再追问一句:“那李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恐怕绝大多数人就只能摇摇头了。
一个心怀悲悯的年轻人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那时候的李绅,还不是后来那个权倾朝野、备受争议的宰相,而是一个才华横溢、心怀抱负的年轻人。
李绅出身于官宦世家,虽然家道中落,但他自幼聪慧,读书非常刻苦。根据史料的零星记载,年轻时的李绅,确实有过一段深入民间、体察疾苦的经历。
据说,他年轻时曾亲眼目睹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正午的太阳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农民们却依旧在田里辛勤地劳作,汗水一滴滴地落在焦黄的土地上。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有感而发,写下了两首《悯农》。我们今天熟知的“锄禾日当午”,是其中的第二首。
而第一首同样震撼人心:“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首诗,就像两幅用血汗描绘的画卷,真实而又残酷。
凭借着这样的才华和情怀,李绅在当时的文坛崭露头角。
他和当时的另外两位大诗人元稹、白居易,关系都非常好,常常在一起吟诗作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这个运动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让诗歌反映社会现实,为民生疾苦发声。
早年的李绅,无疑是一个有着进步思想和人文关怀的优秀青年。他写的 《悯农》 ,就是这种思想最杰出的代表作。
当他写下“粒粒皆辛苦”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内心是真诚的。
那一刻的他,与千千万万心疼农民的普通人,情感是相通的。也正因为这份真诚,这首诗才能跨越千年,依旧能打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一个才华横溢、同情底层、关心民生的青年才俊形象,跃然纸上。如果李绅的人生轨迹就此发展下去,他或许会成为像杜甫那样的“诗圣”,成为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
从“悯农”到“害农”?
但是,随着地位的步步高升,那个曾经为农夫落泪的青年,似乎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让当时百姓闻之色变的酷吏。
李绅人生的最大污点,莫过于他在担任淮南节度使期间处理的“吴湘案”。
简单来说,当时有一个叫吴湘的官员被举报贪污和强娶民女。作为地方最高长官,李绅接到举报后,迅速将吴湘逮捕,并且在没有经过朝廷详细复核、证据存疑的情况下,就急匆匆地将吴湘判处了死刑。
这案子本身其实疑点重重。
后来朝廷派御史复查,发现吴湘贪污的数额并不算大,而“强娶民女”一事更是证据不足,很可能是诬告。
但李绅却一意孤行,强行处决了吴湘。后人分析,他之所以如此心狠手辣,背后有很深的政治原因。
当时正值唐朝著名的“牛李党争”时期,李绅是李德裕一党的核心成员,而吴湘的背后,或多或少有对立党派的影子。
李绅此举,很可能是在党争背景下,为了铲除异己,或是向自己的政治靠山李德裕表忠心。
无论动机如何,草菅人命、滥用职权的事实是确凿的。
一个曾经为“农夫犹饿死”而悲愤的诗人,如今却为了政治斗争,可以如此冷酷地对待一个生命。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性格变化,而是一种人性的扭曲。
这件事让李绅背上了“酷吏”的骂名,连带着他的恩主李德裕都受到了牵连,成为他政治生涯中无法洗刷的污点。
除了政治上的冷酷,李绅晚年的生活也变得极为奢靡,与“粒粒皆辛苦”的教诲背道而驰。
根据一些野史笔记的记载,李绅为官后,生活极其铺张浪费。其中最著名的传闻,就是他特别喜欢吃一种叫做“鸡舌汤”的菜。
据说,做一碗汤需要宰杀上百只鸡,只取鸡舌头那一点点精华。虽然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很多资料证明,李绅确实生活奢侈。
还有记载说,他对待昔日的故人或长辈,态度极其傲慢,完全不念旧情,一副“翻脸不认人”的权贵嘴脸。
老师也不知道怎么介绍
因此,老师也不知道怎么来介绍李绅。
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本身就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讲清楚。李绅人生的各种转变,不仅仅是对错黑白,而是涉及到历史、政治等,这是需要大量知识进行铺垫的。
这些内容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都需要花时间去消化理解,更何况是小学生?老师们如果三言两语地将李绅定义为“坏人”,那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可如果想要全面客观地介绍他,又远远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
因此,选择“沉默”,成了一种最稳妥、也最务实的教学策略。
但为什么又要让学生背诵学习这首诗呢?因为我们完全可以继续传颂“粒粒皆辛苦”,并从中汲取道德力量,这与我们批判李绅后期的所作所为,并不矛盾。
一个曾经心怀理想的青年,是如何在权力的侵蚀下,一步步背叛了自己最初的信念?李绅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其实还有很多,个人在巨大的社会染缸中保持初心的艰难,这是每个进入权势的人,都很难做到的。
有些语文老师,讲完这首诗之后,还会说点其他的,他说写这首诗的人叫李绅,他年轻时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心的好诗,这非常了不起。但是,后来他在官场上做了一些错事,变成了一个复杂的人。
来源:燃语